近日,廣西東蘭縣巴疇鄉巴英村響起悠揚悅耳的銅鼓聲,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核心區2023年巴英“壯族螞拐(蟲另)節”民俗活動舉行,吸引上萬名遊客前來觀光、探秘。
當天壯族螞拐(蟲另)節的“重頭戲”是巴英銅鼓會,各地遊客和當地群眾一起敲響300面銅鼓,氣勢恢宏,場面震撼。
2月21日,俯瞰壯觀的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巴疇鄉巴英銅鼓會。高東風 攝
壯族螞拐(蟲另)節也稱“青蛙節”,當地方言讀作“雅圭”,流行于廣西紅水河流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雖然螞拐(蟲另)節的淵源歷史沒有詳實的文字記載,但活動程式、傳承譜係、器具製作技藝等依靠傳承人言傳身教而得以完整保存至今,內容主要有找、祭、孝、葬螞拐(蟲另)以及螞拐(蟲另)遊村送福、立幡等。
觀看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巴英螞拐(蟲另)節民俗活動表演的遊客眾多。高東風 攝
在螞拐(蟲另)節中最為隆重和熱鬧的是唱螞拐(蟲另)歌和跳螞拐(蟲另)舞。螞拐(蟲另)歌會是一次多民族同胞的聚會,各民族同胞溝通感情,交流資訊,增進相互間的了解,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
巴疇鄉黨委書記韋德夫介紹:“螞拐(蟲另)舞格調歡快、活潑、風趣、幽默,節奏明快,剛健有力,體現了壯族人民一年四季主要的農事活動,是壯族人民生産、生活的敘事詩,是抒發壯族人民情懷的精神産品。”
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巴疇鄉巴英村群眾和遊客跳起歡快的竹竿舞。高東風 攝
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巴疇鄉巴英螞拐(蟲另)節民俗活動現場展示傳統紡織技藝。高東風 攝
螞拐(蟲另)節上,即興歌會也是歷史悠久、傳承有序的一項重要內容,體現了壯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即興創作的山歌內容涵蓋天文地理、歷史傳説、風俗人情、生活技能、農事勞動等,內容風趣幽默,深受當地壯族人民的喜愛。
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巴英銅鼓會活動現場。高東風 攝
俯瞰壯觀的廣西河池市東蘭縣巴疇鄉巴英螞拐(蟲另)節民俗活動現場。高東風 攝
東蘭縣文旅局局長馬方康説:“今年,東蘭縣先後在金谷、隘洞、長樂、長江、巴疇五個鄉鎮舉辦螞拐(蟲另)節民俗活動,通過‘過節’的形式,深度挖掘利用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全方位展示紅水河流域壯族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藝術魅力,著力打造巴英壯族螞拐(蟲另)節文化品牌,提升東蘭縣民俗旅遊文化的知名度。”(文圖:高東風 視頻:河池銅鼓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中心)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