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汶萊是隔海相望的近鄰、相互信賴的朋友、共同發展的夥伴,樹立了大小國家和諧相處、互利共贏的典範。2014年9月啟動建設的廣西—汶萊經濟走廊,是中文共建“一帶一路”重點合作項目,也是雙方密切經貿往來、深化務實合作的創新實踐。今年2月2日,廣西—汶萊經濟走廊聯合工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召開,自治區政府和汶萊財政與經濟部續簽《升級版廣西—汶萊經濟走廊經貿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貿易投資、港口物流、農漁業、石油化工、數字經濟、文化旅遊、企企合作、校企合作等各領域實現升級合作。
裝卸作業中的汶萊摩拉港集裝箱碼頭。(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供圖)
卯兔迎春強實幹,這座跨海“廊橋”將為東盟東部增長區發展注入新動力,助力廣西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一座港,合作共建互利共贏
廣西是我國唯一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的省區,從廣西北部灣向南出發,逐浪前行,可到達隔海相望的近鄰汶萊。一直以來,廣西與汶萊經貿合作關係密切。2022年,廣西與汶萊雙邊貿易強力回升,雙方進出口額增長531.7%。
廣西—汶萊經濟走廊是廣西與東盟國家共建的第二個機制化合作平臺,自啟動建設以來,雙方經貿合作不斷擴大,在港口開發、深海漁業、能源化工、香料生産貿易等領域務實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2017年,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與汶萊方組建汶萊摩拉港有限公司,共同推動摩拉港建設項目。
摩拉港是汶萊最大的港口和唯一深水港口,也是當地主要國際貿易通道。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少波介紹,2018年,汶萊摩拉港有限公司實現對摩拉港集裝箱碼頭和通用碼頭的全面運營,並相繼完成集裝箱碼頭升級改造,上線資訊管理系統,港口運作效率逐年提升,已成為東盟東部增長區集裝箱在船舶靠港、裝卸船單船作業及提還箱作業方面效率最高的港口之一。
在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領先的數字經濟技術加持下,2022年,摩拉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55.73萬噸,同比增長20.03%,營業收入較2017年實現翻番,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員工本地化率達95%,為促進當地就業做出了積極貢獻,得到了汶萊股東方和當地政府的肯定。
風好正揚帆。在廣西—汶萊經濟走廊聯合工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汶萊摩拉港有限公司與汶萊企業簽署多個合作項目,涉及冷鏈物流、漁港土地租賃、漁業産業鏈、跨境電商等領域。周少波表示,汶萊摩拉港有限公司與有關航運公司正在積極策劃開通廣西欽州港—汶萊摩拉港集裝箱航線,爭取將以汶萊為中心的東盟東部增長區與中國西部陸海新通道連接起來,提升兩國間互聯互通水準,為擴大雙方經貿合作助力。
“廣西—汶萊經濟走廊自2014年簽署經貿合作諒解備忘錄以來,雙方合作深入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中國駐汶萊大使館臨時代辦王海濤表示,雙方合作領域進一步拓寬,將對進一步密切中文經貿關係、助力汶萊實現“2035宏願”發揮更大作用。
一片海,推動産業多元發展
汶萊經濟以石油天然氣産業為支柱,非油氣産業均不發達,汶萊“2035宏願”提出要實現經濟持續和多元化發展。廣西—汶萊經濟走廊框架下落地的首個合作項目海世通漁業(汶萊)有限公司,只用了3年時間,就幫助汶萊漁業發展實現三個“首次”:首次實現魚苗供給本地化、建成首個外海海洋牧場、首次對外出口養殖海水魚,有力地推動了汶萊經濟多元化發展。
“實現三個‘首次’後,我們重點開展漁業種質資源庫的建設。”海世通漁業(汶萊)有限公司總經理韋成昱介紹,近3年來,該公司的漁業綜合開發項目收集、保存、選育了優勢海水魚斑科類、鯛科類、鲹科類等近50種3000余條魚,有些魚單尾規格已達60公斤以上,為汶萊漁業産業的發展乃至支撐中國國內漁業種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汶萊政局穩定,深海資源豐富,海域水質優良,非常適合發展漁業。”韋成昱説,疫情期間他們及時調整發展方向,開展群體方式選育優勢品種的親魚並積極推動育苗、標粗、養殖、加工和銷售等工作,在滿足公司養殖用苗的同時,還有力地支援了汶萊當地養殖業者的用苗需求,為汶萊漁業産業持續發展發揮了引導和推動作用。據了解,該公司目前已建設200口約15萬立方米水體的網箱,計劃投資建設超大型鋼樁圍欄網箱養殖項目,推動雙邊漁業深海養殖合作不斷走深走實。
在廣西—汶萊經濟走廊機制推動下,跨境産業鏈項目汶萊恒逸(煉油)+欽州恒逸(錦綸)化工齊頭並進,廣西瑞安物流(集團)有限公司參與投資建設的“瑞安(汶萊)香料加工與貿易全球運營中心”穩步推進,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拓寬。
2021年,汶萊廣西總商會成功將武鳴沃柑進口到汶萊,這是武鳴産沃柑首次進軍東盟市場,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西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果盤子’,將廣西水果進口到汶萊,是大有可為的買賣,今年我們又將20噸沃柑賣到汶萊。”汶萊廣西總商會會長鄭作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汶萊和廣西經貿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廣闊。比如,汶萊有清真産品認證、資金充裕等優勢,廣西的自然和勞動力資源豐富,有高端的農業科技和設備,雙方可以在農業、清真食品加工、制藥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
一份情,增進了解加深友誼
隨著廣西—汶萊經濟走廊建設升級,雙方各領域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民眾之間的了解與友誼也日益加深。
汶萊詩裏亞中正中學校長沈仁祥一直致力於汶萊華文教育和華人歷史文化研究,雖年過古稀,仍熱衷通過各種方式與中國同行交流、探討華文教育。他已連續兩年推薦汶萊學生參加廣西日報社舉辦的面向東盟國家的迎春聯歡活動。“華文教育不僅是讓學生會寫會讀,更要活用,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們真正喜歡上漢語。”沈仁祥説,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汶萊“2035宏願”發展戰略相契合,希望雙方能在教育、文化、體育、旅遊等領域開展深入交流,在合作中促進友誼歷久彌堅。
2021年,中國和汶萊建交30週年之際,桂林旅遊學院—汶萊漢語旅遊人才培訓中心在中國桂林、汶萊斯裏巴加灣同時揭牌,雙方致力於使之成為汶萊友人學習中文、了解廣西,促進旅遊與語言交流合作、多元文化互學互鑒的友好協作平臺。
2019年12月,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舉行了“汶萊社會研究工作坊暨劉華源王昭英伉儷贈書儀式”。此前,汶萊華人劉華源、王昭英夫婦將他們收集了幾十年的數百本圖書全部贈送給廣西民族大學圖書館,還捐出一筆費用用於有關汶萊的研究。“他們的心願就是讓中國、讓世界認識汶萊,認識華文文學和海外華人。”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汶萊研究所所長潘艷勤説,她曾4次到汶萊進行田野調查,得到了包括劉華源、王昭英夫婦和沈仁祥校長在內的多位華人的幫助和支援,至今仍保持來往,為兩地人文交流牽線搭橋。
“中國和汶萊自古以來就建立並保持友好往來的傳統。2004年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後,廣西與汶萊的交往與合作趨向密切。”潘艷勤建議,雙方可通過民族音樂、舞蹈、龍舟賽、民俗攝影等形式在民族文化方面展開交流,讓廣西人民了解汶萊,讓汶萊人民認識廣西、了解中國,增強跨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不斷推動民心相通。(記者 李湘萍)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