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習俗添新意 時代特色更精彩

時間:2023-01-30來源 : 南寧晚報作者 : 李宗文 何岸霖

原標題:看電影、逛花展、外出旅遊、通過微信拜年收發紅包……

過年習俗添新意 時代特色更精彩

“來,叫舅公。”大年初二,南寧籍演員黃覺和家人歡聚一堂。黃覺已經有三年春節沒有和全家人一起吃飯了。他感慨道,“一家人吃完飯後久久都不願離桌,這就是年味”。

和黃覺有同感的人佔絕大多數。過年除了吃年夜飯,還有貼春聯、挂年畫、包年粽、祭拜先祖等一系列年俗活動,而看電影、逛花展、外出旅遊等也漸漸成為人們過年的活動。這不僅是時代的進步,也給我們的年增添了幾抹不一樣的色彩。

大年初一行大運,市民開心和財神合影。本報記者 李宗文  攝

南寧人過年文化味濃

看電影成為南寧人過年方式之一。今年,《滿江紅》《流浪地球2》《無名》等影片扎堆賀歲檔讓整個電影市場在春節期間異常火爆。截至1月27日,南寧電影市場票房為3120萬元。這個數據也説明過年看電影的南寧人確實不少。

大年初一,南寧人喜歡行大運。“行大運”的重點是“走”和“逛”。到“老南寧·三街兩巷”看戲遊園、逛年俗展成為市民過年的選擇之一。不少市民上午從城隍廟到中華大戲院參加沉浸式國風巡遊,晚上則在人民劇場觀看“迎新春行大運歌舞薈萃展演”。市民王小姐説:“大年初一就在市內把行大運和看演出等一系列活動都完成了,接下來幾天在‘三街兩巷’的人民劇場看了原創輕喜劇、新民謠音樂會和邕劇,在百益·上河城看了相聲表演。天天不重樣,今年春節很過癮。”

青秀山風景區是老南寧必去的地方,迎春花展、櫻花燈會吸引了不少人,而南寧之夜等新興項目同樣聚集了眾多市民。岑女士剛從外地回來,一家人就去到南寧之夜遊玩。如果説“老南寧·三街兩巷”、青秀山風景區是大眾的選擇,收藏則是小眾人喜歡的項目。大年初五、初六,在五象新區光合中心的閒事跨界收藏展迎來了不少市民朋友。策展人佟傑這樣表述春節期間這場特別展出的意義,“給大家了解一下中國歷代的藏品,普及一下雙喜字的起源,這對於忙碌了一年的都市人而言,是放鬆,更是傳揚民族傳統習俗文化”。

年俗變化彰顯時代特色

黃覺説,從2019年到2022年,他的轉變挺大,比較積極。“今年的辭舊迎新感比往年更強,大家都特別想跨過2022年,迎接新的未來。回家過年,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家庭、親人。”黃覺説。

和黃覺回南寧過年不同的是,一些南寧人選擇回鄉下過年。馮三四、馮泳棋、賓業海回到家鄉,大年三十晚參加了家鄉大車坪“尚賢節”暨春節聯歡晚會。“村裏辦起了春晚,各類文藝節目登臺亮相,對文化以及先賢表示敬重,這無疑體現了時代的和諧進步,同時也是鄉村日子越過越好的表現。”馮三四開心地説。

小何和父母一起回到家鄉過年。大活動從臘月廿八起神開始,廿九晚是全村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聚餐(這是以前過年沒有的項目),大年三十則是圍爐吃年夜飯,隨後一起守歲到零點放鞭炮。大年初一舞龍舞獅,到各家各戶拜年。大年初二探外家,大年初三掃窮,大年初五迎財神。

除了參與家中自古就有的習俗如領壓歲錢、放鞭炮、吃年夜飯,小何説,現在的年輕人還會組隊去周邊城市旅遊、看電影、聚餐,一些活動甚至從家庭延伸到自己的朋友圈。

作為年輕人還是覺得年味與小時候有些不同,這與電子産品的發展不無關係。比如壓歲錢可以通過微信紅包、轉賬發送、領取,一些祝福也可以群發消息,這都是過年習俗適應了時代的發展,也是目前年輕人正在經歷的變化。

作家眼裏的年很有情懷

著名作家東西專門選擇在大年初一更新微網志,文中滿滿“60後”對春節的幸福回憶,童年的過年記憶包括背著農産品趕街、備年貨、做臘肉、做米花糖以及各種小吃,貼春聯、吃年夜飯、放鞭炮、穿新衣服……

東西認為,今天,我們已經過上了像過年那樣的物質生活,春節的講究及它的展示性卻漸漸地淡出了。物質一旦不成問題,我們對過年的渴盼就沒有從前那麼強烈。當然,我們會轉向精神追求,比如:出國或出省旅遊,修行或休閒,下海或爬山,組團過節或親友聯歡,做主播拍視頻曬幸福或認真地讀幾本書看幾部電影,為工作充電或清空腦袋……新的春節樣式五花八門,吃穿再不是首要任務,但如何讓精神生活飽滿且遞進,説白了就是如何讓我們更多的慾望得到滿足,卻是必須面臨的另一道命題。

春節不變的年味和永恒的鄉愁讓作家范淑強印象特別深刻。他説,回家過年是我們每個人兒時的期盼。作為“70後”,總忘不了小時候在那段貧窮的歲月裏,過年意味著穿新衣、吃餃子、拿壓歲錢,儘管窮但仍少不了過年的美好往事。回家過年對每個人都是一種無聲的召喚,是千百年來中國人不變的情懷。而“年夜飯”寄託著每一個遊子的鄉愁,鄉愁裏有無奈,有徬徨、思念和眷戀,從中衍生出來的種種無奈、徬徨、委屈和辛酸,使人悟得“磕磕絆絆是小菜一碟”的豁達,從中嘗出“家有年夜飯”的溫暖。

回家過年是永遠不變的春節主題。范淑強認為,無論你年齡有多大,身邊的兒女有多少,都會習慣而自豪地説:“春節,我要回家過年。”於是,很多人不管路途有多遠,開往春天的鐵路、航班票價有多高,各種交通工具有多擁擠,都難以阻擋大家渴望回家過年的匆匆腳步。

專家説年:壯鄉年俗有嶺南特色

南寧市社會科學院社會所所長王瑤説,壯鄉年俗豐富多彩,包括團圓飯、守歲、開門爆竹、挑新水、拜年等。除夕吃團圓飯,享受的是滿桌的佳肴和團圓快樂的氣氛。南寧是壯鄉首府,壯族的年夜飯一定要吃年粽或年糕,年糕音似“年高”,寄託吉祥如意、年年高升的好兆頭。再比如守歲。全家人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願。壯族將守歲稱為“守雞嘴”,當晚各家需留火種,稱火父,在一根堅硬木頭的一端繫上小粽粑,另一端插于灶灰中使其慢慢燃燒而不熄滅,直到年初三或正月十五,以示日月長久。也有的人家在院子裏點燃一堆火,徹夜通明,名為“迎新火”,期望在新的一年裏家庭溫暖,日子紅火。 

王瑤表示,南寧過年的民俗文化是嶺南文化的一個縮影,從秦朝開始就有大批人南遷,開啟了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融合的先河,來自中原的道德傳承、政治智慧、儒雅文化與原住民文化在歷史上的南寧産生碰撞,形成了南寧人包容與恬淡的民眾性格,而歷代南寧人臨水而居,更是形成了互相尊重和協商的城市性格。南寧人的民俗富有嶺南區域的鮮明特色,從語言到習俗,從禮儀到行為,再上升到為人處世,既包括了駱越古國壯族先民的為人質樸,也有“百粵”文化的開闊眼界。南寧人過年的傳統習俗會隨著近些年來城鎮化程度的加快和生活的改善而呈現一些簡化,居住在城市的南寧人,年節活動也會融入一些新鮮的元素,例如走親訪友、短途遊、小眾遊、踏青休閒等,但無論如何變化,團圓、和氣、吉利都是不變的主題,年節中的人情往來都體現一種謙和、互助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形態,這和南寧的傳統文化和民眾性格特徵是一脈相承的。

  廣西民族傳統文化學會副會長張震英歸納了中國人過年的幾大特徵。他認為過年是回家的團圓,過年是味覺的享受,過年是視覺的盛宴,過年是孩童的喜悅,過年是老人的慰藉,過年是祝福的傳遞,過年是集體的狂歡。他特別提到,過年是精神的回歸。不論鰥寡孤獨,不分貧富貴賤,年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因為年是中國人最質樸的情感,是中國人最美好的期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人精神的家園,是中國人心靈的歸宿,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回家過年。(記者 李宗文 實習生 何岸霖)

(責任編輯:曹洋)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養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