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武宣縣:“五事共治”解群眾難題 創鄉村治理“碩果”

時間:2023-01-18來源 : 人民網-廣西頻道作者 : 黃子婧

籌集資金維修水利渠道,助力村民順利開展春耕工作;為江龍村小學安裝護欄,護航孩子學習生活安全;通過調解,解決群眾間的土地糾紛……

在廣西來賓市武宣縣通挽鎮,一件又一件群眾反映的問題得到解決。這是該鎮通過實施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急難事、期盼事一體治理的“五事共治”機制,結出的鄉村治理“碩果”。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重要保障。通挽鎮黨委書記譚克昌深知這個道理,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譚克昌帶領團隊深入鄉村基層進行調研。經過調研,他們發現農村基層解決群眾問題的機制不夠暢通,很多群眾不清楚能夠通過哪些渠道解決村屯建設等相關問題。

武宣縣通挽鎮“五事共治”宣傳欄。廣西農業農村廳供圖

為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急難事、期盼事等五事反映渠道少、公開度不夠等問題,2021年,通挽鎮黨委探索創新建立了“五事共治”機制,健全“五事共治”治理規則,構建起“五事共治”完整工作閉環,通過暢通收集渠道、明確治理機制、強化結果反饋、加強跟蹤問效等措施,確保群眾“五事”件件有記錄、件件有措施、件件有回應、件件有落實,有效解決聯繫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問題。

如今,得益於“五事共治”機制,通挽鎮各村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該鎮江龍村黨委書記、村民委主任韋芳華對此頗有感受。

“‘五事共治’機制讓群眾能更暢通地反映問題,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群眾的訴求,有力推進鄉村治理工作。”韋芳華介紹。任職以來,她通過“五事共治”解決了村民反映的許多問題,但有一件事仍深刻地記在她的腦海中。

事件起因是一塊土地。1989年,江龍村汶村自然屯的村民韋定耐和韋咪命,因兩家需求,雙方口頭置換相應的土地,韋定耐許諾用自家0.39畝的田地置換韋咪命家0.39畝的魚塘。但韋定耐有0.13畝的水田一直未兌現。2021年初,雙方就此事再次發生強烈爭執。

針對這一糾紛,通挽鎮黨委與江龍村委多次與雙方進行調解,並召集雙方當事人集中開會,理清事情原委,提出解決方案。在最後一次調解中,韋定耐老伴黃玉英承認當年沒有兌換那塊0.13畝地給韋咪命。最終,韋咪命也不計前嫌,兩位老人握手言和,韋咪命還將這0.13畝地無償捐出用於村裏建設公共停車場。一個長達30多年的矛盾糾紛就此化解。

“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老人無償捐出土地讓我非常感動。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村民的問題得到解決,我們的工作就是值得的。”韋芳華感慨。

2022年1月10日,江龍村堅持“五事共治”組織維修崩塌的水利渠道。江龍村委供圖

“村委幹部解決了很多問題,我們很信任村委,有問題就會向他們尋求幫助。”江龍村橫山屯村民,同時也是該屯第十巷道黨建組織員的周保華説。作為巷道黨建組織員,收集群眾問題是她最主要的工作。在通挽鎮,和周保華一樣的巷道黨建組織員有很多。

為保障“五事”件件有記錄,通挽鎮通過科學劃分巷道黨建網格,每個網格由村屯黨組織選定有公益心和協調能力較強的村、屯幹部和優秀無職黨員擔任巷道黨建組織員,定期對網格內農戶進行全覆蓋摸排,收集群眾“五事”。目前,通挽鎮36個屯劃分為539個巷道黨建網格,明確巷道黨建組織員539名,聯繫服務群眾8000多戶。

通挽鎮以網格劃分進一步深化管理,實現了群眾“五事”詳細記錄、及時辦理。2021年以來,通挽鎮通過“五事共治”收集到各方面民情民意、問題建議共674件,協調解決615件,群眾滿意度達93%。

“我們將持續優化‘五事共治’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方法,提高群眾的滿意度,做好回訪工作,同時加強監督檢查,確保‘五事共治’工作融入民心,融入群眾。”譚克昌説。(黃子婧)

(責任編輯:沈曄)
文化旅遊 Cultural Tourism
文旅東盟 Guangxi & ASEAN
文旅康養 Tourism & Wel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