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慈親大人收啟:信至潮安上莆大寨廖厝交,外寄港幣七十五元……”在廣西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的僑批文化展示館內,上百件“僑批”在此陳列。這些巴掌大小的“僑批”雖已泛黃,但卻用寥寥數字寫盡海外華僑的思念。
“批一封,銀二元”,早年流傳民間的歌謠,唱出“僑批”的重要性。“僑批”是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中國的匯款及家書。一百多年前,大量中國民眾前往東南亞謀生,在閉塞的通信環境下,一份份“僑批”成為維繫華僑和國內僑眷的紐帶。
“銀信合一”是僑批的最大特點,寄批人會在批封左側寫明匯款金額,再經由僑批總局或分號、聯號在香港等地兌換成外幣後交給僑眷。
“選擇下南洋營生的大多數是貧苦百姓。他們在海外從事著車夫、割橡膠工、搬運工等底層工作,只為賺取微薄的銀元寄回補貼家用。一份僑批和幾塊銀元便能代表最深切的思念,告訴家中親人自己一切平安。”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秦海寧説道。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南洋寄往中國的僑批匯路因此陷入困境。當時僑眷們的生活開銷,大部分指望著僑批,僑批匯路陷入困境後令深居南洋的華僑們心急如焚。
此後,僑批從業者冒著生命危險重新開闢出一條以廣西東興為起點,途經廣西柳州、廣東揭陽、潮州、汕頭,全長3000余公里的新匯路,成為連接華僑和僑眷之間的重要生命線。
“當時負責運送僑批的人被稱為‘批腳’,他們運送過程中不僅要翻山越嶺,還要時刻躲避日寇、土匪的追問盤查,最終才能將這份‘救命錢’準確無誤地送至僑眷手上。他們也是‘僑批文化’中誠信精神的代表。”秦海寧説。
除普通“僑批”外,大批抗日物資也通過“東興匯路”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國。為保障中國戰略物資運輸,中美兩國在西南地區共同開闢空中通道,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飛虎隊”駐紮在廣西柳州機場。
當時,加拿大華僑龔滾聽聞機場急需飛機、汽車、汽油等重要物資,便從加拿大捐資了10塊銀元。這張僑批的影印件也被保存在展館內,成為海外僑胞家國情懷的見證。
僑批文化展示館內的上百件僑批均由東興僑批匯路文化研究協會會長林惠江捐贈。這些已經發黃的薄紙是他花費九年時間,走訪世界各地收集而來,無聲講述著“東興匯路”上一段段海外僑胞的血淚史。
林惠江2019年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道,“東興匯路”開通3年半時間內,海外華僑贍家救國之心迫切,通過“東興匯路”遞送信匯並未受戰爭因素所阻,反呈激增的旺勢。
“匯路的通暢拯救了在戰爭和饑荒狀態下苦苦掙扎的僑眷,也有力支援了抗日戰爭。”林惠江在此前的採訪中説道。
同年,這家校園僑批文化展示館在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揭牌,僑批文化主題學習也成為該校每年新生入學的“必修課”。“隨著職業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我校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出國門,遠赴東南亞國家就業。希望他們能了解這段僑批歷史,將華僑精神傳承。”秦海寧説。(完)
(責任編輯:羅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