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草原草業熱點新聞盤點

發佈時間:2023-02-23 14:30:00丨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首批紅色草原涵蓋眾多草原類型,有國家級草原自然公園試點,草原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成效顯著;雲集眾多革命舊址,見證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各族草原兒女開展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程。

1.我國公佈首批12處“紅色草原”

去年,國家文物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公佈第一批12處“紅色草原”名單,以弘揚草原地區革命文化,推動草原地區生態保護,促進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融合發展。

第一批“紅色草原”涉及9個省(區),分別是:山西花坡草原,內蒙古明安草原、烏拉蓋草原,吉林郭爾羅斯草原,湖南南灘草原,湖南、廣西南山草原,四川紅原草原、甘孜草原、松潘草原,甘肅紅石窩草原,青海金銀灘草原,新疆塔什汗草原。

第一批“紅色草原”涵蓋高寒草甸、溫性草原、熱性灌草叢等草原類型,分佈有國家級草原自然公園試點,草原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成效顯著;雲集眾多的革命舊址,見證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各族草原兒女開展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程。

2.全國草原普法掀熱潮

2022年6月,為增強全社會關心關愛草原事業和依法保護草原意識,推動草原保護修復和高品質發展,重點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特別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林草興則生態興”“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等重要理念,以及《草原法》等草原法律、法規和規章,草原保護修復重大方針政策,廣泛宣傳執法監管成功經驗和先進典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在6月組織各地開展2022年草原普法宣傳月活動。

各地緊緊圍繞“依法保護草原,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題,精心組織,積極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草原普法宣傳活動,各地受宣群眾達190余萬人(次)。

3.草原具有重要的“四庫”功能

2022年3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在應該再加上一個“碳庫”。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這一論述形象地闡釋了森林和草原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草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也具有重要的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功能。

草原是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和水源涵養區,孕育了眾多湖泊。位於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草原區,是世界上河流發育最多的區域,被譽為“亞洲水塔”,長江、黃河、瀾滄江等河流大都發源於此,湖泊星羅棋佈,總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46%。

草原也給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經濟財富。據測算,全國近40億畝草地每年畜牧業産值可達2000多億元。我國草原地區能源資源十分豐富,除化石能源和生物質能源外,草原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極為豐富,具有無污染、可再生、分佈廣的特點。

草原與耕地、水域共同為人類三大食物來源。草原養活著世界50%的家畜,支撐著全球30%人口的需求。我國的草原生産了全國45%的牛羊肉、49%的牛奶和75%羊絨,為人們提供著食品、纖維、燃料和清潔的水源。

草原是我國僅次於森林的第二大碳庫。據測算,我國草原碳總儲量佔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16.7%,我國的草原生態系統碳儲量佔世界草原生態系統的8%左右。

4.推動草種繁育基地建設

根據我國草原保護修復對草種的需求,國家林草局印發《國家林草局辦公室關於做好2022年草種繁育基地建設的通知》,2022年安排草種繁育基地建設任務31.56萬畝,預計達産後年草種産量可新增1.5萬噸。

去年,國家林草局啟動草種優良品種選育應急項目,選取羊草、鹼茅、披鹼草、老芒麥、無芒雀麥、冰草、野牛草、牛枝子、沙打旺、狼尾草等10個鄉土草種,有針對性開展抗寒、抗旱、耐鹽鹼、高産種量特性生態修復用草新品種及其擴繁配套技術攻關。

5.舉辦第二屆草種業高品質發展研討會

2022年6月26日,第二屆草種業高品質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南志標、尹偉倫、曹曉風等院士專家,圍繞“鄉土草種與草原生態修復”主題開展深入研討,為我國草種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會議指出,草種業是草原生態修復與草業的“晶片”,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産業。我國草種業與主糧種業相比,仍未形成真正的産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基礎科學創新、核心技術攻關和産業化發展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下一步要從4個方面不斷夯實我國草種業發展的基礎,推進草種業健康發展。

研討會達成了明確我國草種業國家戰略地位、加強鄉土草種培育、簡化草品種審定程式、啟動草種生産基地建設等共識。

6.總結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技術模式

2022年6月22日,中國林業出版社舉辦了草原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研討會暨《退化草原生態修復主要技術模式》新書發佈會。

《退化草原生態修復主要技術模式》內容全面系統,首次涵蓋了我國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不同區域所有類型草原的退化修復模式。從草原退化成因、退化狀態、退化類型,到生態恢復的技術選擇、管理模式、成效評價、推廣區域等生態恢復的全要素、全方位系統介紹退化草原生態修復的技術模式;從設計、施工、管理、評價等全過程詳細介紹各個生態修復案例,填補了草原圖書出版在此方面的空白;整合編寫組多年從事草原生態修復的理論與實踐基礎研究,形成“分區、分類、分級”的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技術模式。這些模式均為科學先進、成熟有效、針對較強、實用性強的代表性成果,具有可推廣、可複製和可應用的特點,可為廣大林草科技和管理工作者、技術推廣人員、高等院校師生和農牧民群眾等受眾學習借鑒,將科學指導、推進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工作。

7.嚴厲打擊草原違法違規行為

為切實強化草原資源保護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充分發揮案件警示教育作用,營造依法治草愛草護草的良好社會氛圍,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通報了近年來各地查處的破壞草原資源案件中的16起案件。

通報的16起案件,涉及開墾草原、非法佔用草原、機動車離開道路在草原上行駛、非法轉讓草原、採挖泥炭破壞草原、違反禁牧休牧規定等違法違規類型。

8.創新開展草原變化圖斑判讀和核查處置工作

去年,為全面加強草原資源保護管理工作,創新草原監管方式,切實加大草原執法監管力度,國家林草局組織力量編制印發《2022年草原變化圖斑核查工作方案(暫行)》和《草原變化圖斑抽查核查處置技術方案(暫行)》,召開草原變化圖斑判讀和核查處置工作部署視頻會議,強化業務培訓,部署判讀和核查處置工作。目前完成圖斑核實22.33萬個,排查疑似違法違規圖斑1.35萬個。

開展草原變化圖斑判讀和核查處置工作,是強化依法治草、推進草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加強各級聯動協調、鞏固提升草原資源保護體系的重要創新,是高位推動草原資源保護和精細化管理的重要舉措,是實現草原資源保護的動態監管、常態監管、精細監管、數字監管和全面監管的重要手段。開展草原變化圖斑判讀和核查處置工作,對於有效彌補草原執法監管的短板弱項,對於主動發現和及時查處草原違法違規行為,進而改變目前草原資源保護被動式監管的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推進國家草原公園和國有草場建設

2020年,國家林草局公佈了內蒙古自治區敕勒川等39處全國首批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名單,致力於打造一批草原旅遊景區、度假地和精品旅遊線路,推動草原旅遊和生態康養産業發展。為進一步推動國家草原公園試點建設,去年,國家林草局指導20個國家草原公園編制規劃並通過省級評審;指導內蒙古額侖草原國家草原公園群建設;推動雲南香柏場、山西沁水示範牧場國家草原自然公園納入國家2023年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投資範圍。

為破解國有草原“修復—破壞—再修復”的難題,探索草原生態保護修復與草業發展相協調的新模式,培育新型草原經營主體,實現草原精準修復、科學管理與合理利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開展首批18處國有草場試點建設,構建“責、權、利”相統一和“建、管、用”相結合的草原保護修復與合理利用長效機制,在保護好草原生態基礎上,走産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之路。試點建設面積881.5 萬畝,涉及12個省(區)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文: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