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南:堅持生態友好 守護綠水青山

發佈時間:2022-07-26 13:25:00丨來源:新華網綜合丨作者: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解讀青海省生態保護建設情況。

7月23日,“與江源和諧共生”2022青海生態文明國際交流合作論壇在西寧市舉行。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李曉南在論壇中做了專題推介。對此,本網專訪李曉南,就青海省生態保護建設情況進行解讀。

李曉南發表推介演講(新華網發)

新華網:青海是“中華水塔”,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中國國家公園示範省。近年來,青海省在生態保護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李曉南: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佔全省總面積的90%為全面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安全,青海將全省72萬平方公里中的64.5萬平方公里劃為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其中,限制開發區為41.41萬平方公里,禁止開發區域23.04萬平方公里。在限制開發區內,嚴格限制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城鎮化活動,盡可能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確保生態環境品質不下降。在禁止開發區內,嚴格實施生態保護,禁止從事開發性、生産性活動。

這是7月15日在曲麻萊縣巴幹鄉代曲村拍攝的雪豹(新華社發,尼瑪攝)

納入生態保護紅線保護的面積為42%

青海統籌考慮自然生態整體性和系統性,根據生態功能重要性和生態環境敏感性、脆弱性,將全省92%的冰川雪山、82%的湖泊水域、51%的天然草地、57%的林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總面積達到29萬平方公里,對於納入紅線保護的區域,採取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嚴禁一切不符合主體功能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禁任意改變用途。

自然保護地佔全省總面積的38%

2019年以來,青海在全國率先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將8類109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為79處,涵蓋三江源區、青海湖流域、祁連山地區、柴達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態板塊,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新體系。

這是黃河源腹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境內的星星海一角(6月23日,無人機照片,攝影: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目前,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各類自然保護地達到26.77萬平方公里,新增3.41萬平方公里,全省64%的濕地、30.7%的森林、85%的野生動物棲息地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加,祁連山國家公園內的雪豹達到100多只,藏羚羊從不足3萬隻增加到7萬多只,普氏原羚從300多只增加到2700多只。

濕地資源佔全國總量的22%

青海獨特的生態環境造就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面積濕地生態系統,全省有5000多個湖泊,4200多條河流,濕地面積510萬公頃,是中國最大的濕地省。

青海持續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在全國最早實施濕地管護員制度、落實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實施青海湖濕地保護與修復、濕地公園建設等工程,全省濕地保護率達到64.32%,高於全國平均12%,在築牢“中華水塔”生態安全屏障,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建立了青海湖鳥島、扎陵湖、鄂陵湖3處國際重要濕地,8處濕地型自然保護區,19處國家濕地公園,32處省級重要濕地。

(資料圖)這是拍攝的年保玉則國家地質公園一角(攝影:新華社記者 張龍)

國家公園佔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77%

2015年以來,青海突出國家公園建設,國家公園在自然保護地中始終佔據主導地位。2021年10月,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總面積達19.07萬平方公里,目前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2020年9月,完成了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青海片區面積達1.58萬平方公里,正在推進正式設園。今年4月,國家批准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擬建總面積2.85萬平方公里。我們還啟動了崑崙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前期工作。目前,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已經初具規模。

年均出省水量900多億立方米

青海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黑河的發源地。全面加強生態資源保護和培育,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治理、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大規模國土綠化、防沙治沙等一系列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水源涵養功能不斷增強,三江源區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祁連山地區河流年徑流量增加27.5%,全省年均出境水量從過去的600億立方米增加到900多億立方米。

期望在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生態系統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合作,擴大交流,保護好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共同描繪人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