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生態建設蝶變躍升

發佈時間:2021-12-02 10:55:00丨來源:經濟參考報丨作者:張麗娜 王靖 恩浩 王雪冰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當前,興安盟正籌劃推進“大興安嶺中段嫩江-哈拉哈河源頭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將進一步為實施東北振興戰略釋放更多生態紅利。

位於大興安嶺南麓向松嫩平原過渡帶的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河流、森林、草原等生態資源富集。近年來,興安盟持續發力厚植“生態家底”,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盟,並被授予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當前,興安盟正籌劃推進“大興安嶺中段嫩江-哈拉哈河源頭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將進一步為實施東北振興戰略釋放更多生態紅利。

興安盟生態美景

一年四季植綠

興安盟境內大小河流300多條,是嫩江、松花江流域的重要源頭,同時擁有廣袤的大興安嶺及科爾沁草原,有著獨特的生態地位。多年來,興安盟全力守好了“綠色家底”。

寒風呼嘯,在烏蘭浩特市大興安嶺天驕生態文化園裏,工友們喊著號子栽植樟子松。記者一年四季在興安盟採訪,不論酷暑還是嚴寒,都能看到這樣的造林景象。“多年來,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年四季都在種樹。天冷時樹苗帶著土坨埋進樹坑,澆上‘封凍水’,同樣能活。”工友張志強説,短短3年時間,2萬多畝廢棄礦坑變成了如今滿目翠綠的文化園。

這股馬不停蹄的造林幹勁,來源於對生態前所未有的重視。興安盟行政公署副盟長梁彥君説,盟里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他介紹,興安盟集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種自然形態為一體,北、中、南自然狀況不一,生態保護措施也因地制宜。北部主要分佈森林,以森林撫育等方式進行保護;中部主要為淺山丘陵,通過退耕還林還草等方式進行保護;南部分佈科爾沁沙地,通過營造林等方式防沙治沙。

今年夏天,科右中旗南三蘇木的農牧民在沙化地裏拿手機拍攝長出來的鹼蓬草,發視頻分享變好的家鄉生態。位於興安盟南部的科右中旗,2014年沙化土地曾多達611萬畝。旗委書記蔡寶軍介紹,旗裏上下頂風冒沙,從2014年至今造林超150萬畝,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並禁牧、禁墾、禁伐,目前全旗沙化土地有效恢復比例達88.4%。

這只是興安盟生態建設的一個縮影。近些年,興安盟全面完成國家退耕還林還草等任務,並從2013年至今實施了百萬畝重點區域綠化工程、大興安嶺南麓百萬畝人工林綠色長廊建設工程,目前森林覆蓋率和天然草原植被蓋度分別達到33%和68%。

興安盟生態美景

依山傍水搞産業

興安盟位於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6個旗縣市區中曾有5個為國家級貧困旗縣。在脫貧攻堅中,興安盟摒棄大力開發礦産資源、承接落後産能等低品質發展路子,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如今,興安盟實現生態産業化和産業生態化,蹚出一條綠富同興的高品質發展新路。

今年夏天,走在科右前旗的烏蘭毛都草原,青草竟沒過膝蓋。科右前旗副旗長劉海濤高興地説,2020年旗裏對烏蘭毛都草原景區周邊8萬畝耕地實施退耕還草,所選品種是個高葉茂的紫花苜蓿。耕地變成人工草地,草原“禿瘡”沒了,增加了旅遊的吸引力,同時還提供了優質飼草,讓百姓增收。

優質的自然生態能孵化出什麼樣的優勢産業,發展什麼樣的産業能反過來造福自然生態?興安盟依據生態定制出旅遊、大米、玉米、肉牛、奶牛等優勢産業,對每一個産業深耕細作。興安盟農牧局二級調研員張福君舉例説,大米産業方面,盟裏在改良土壤的同時實現增産增收,生態和經濟效益充分釋放。

生態建設上的厚積薄發,讓百姓切實享受到了綠色發展成果。興安盟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達到740萬畝,佔耕地總面積近50%;興安盟牛肉、羊肉等獲批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全盟旅遊人數和收入連續5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如今,興安盟貧困旗縣市全部脫貧摘帽,百姓過上了綠意盈盈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