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牧騎:把文化送到草原深處

發佈時間:2021-03-31 10:41:31丨來源:工人日報丨作者: 丨責任編輯:蘇文彥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是活躍在草原農舍和蒙古包之間的小型文藝團隊。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草原,年近70歲的牧民其其格給牛欄里加完草料後,就趕去了烏蘭牧騎的表演場地。這一天是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到草原深處送文化下鄉的日子。從兒時開始,幾十年來都是這支烏蘭牧騎為他們帶來歡樂。

烏蘭牧騎,蒙古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是活躍在草原農舍和蒙古包之間的小型文藝團隊。

紮根在廣大農牧民心中

1957年6月的一天,一支僅有12人、2輛勒勒車的小隊伍向蘇尼特草原深處走去。這支演出隊伍裏,個個一專多能,吹、拉、彈、唱、舞無所不會,但樂器極其簡陋。全部家當為2輛車、4套服裝、5件樂器,因而被譽為“一輛馬車上的文化工作隊”。隊員們就這樣在草原上開始了巡迴演出。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是內蒙古草原上組建最早,也是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這個名字在草原上迅速傳播,深深紮根在廣大農牧民心中。

“把天空當成明亮的燈光,把草原當成移動的舞臺,哪有牧民兄弟姐妹,烏蘭牧騎就會來到你們身邊……”這是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的唱詞。正如歌曲所唱,60多年來,烏蘭牧騎始終紮根基層,為廣大農牧民服務,初心不改。

在其其格的記憶裏,20世紀80年代的烏蘭牧騎,演員沒有華麗的服裝,演出沒有精美的舞臺,常常就在農舍和蒙古包中間的空地上,點著煤油燈、火把就表演了。條件雖然艱苦,但是看演出的人特別多。

“那時下鄉演出,服裝、樂器、被子所有東西都和演員們在勒勒車上,大家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烏蘭牧騎的職能就是演出、宣傳、輔導、服務,演員們除了演出,還會種地、擠奶、做飯洗衣、為農牧民修理家用電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1980年,19歲的孟玉珍以舞蹈演員的身份進入烏蘭牧騎這個大家庭。接下來的近40年裏,她從一名最基層的烏蘭牧騎隊員,成長為舞蹈家、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團長。

到1963年,內蒙古已有30支烏蘭牧騎隊伍,且在1964進京彙報演出時獲得極大成功,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充分肯定,此後在全國進行巡演。從1979年開始,烏蘭牧騎走出國門演出,好評如潮。

如今,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已經擁有46名演職人員,設有舞蹈組、器樂組、聲樂組、舞美道具組等。每年在基層開展演出、宣傳、輔導、服務工作100多場次,行程2萬多公里。

在60多年演出實踐中,從茫茫林海到大漠戈壁,從城市鄉村到邊防哨所,內蒙古各級烏蘭牧騎先後創作了數萬個文藝節目,《頂碗舞》《筷子舞》等上百個藝術精品廣為流傳,也培養出了一批藝術家。

“烏蘭牧騎”的名字從此在草原上迅速傳播開了。錫林郭勒盟12個旗縣市的烏蘭牧騎相繼組建,隊伍不斷壯大。作為烏蘭牧騎的“老大哥”,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從建隊至今,已經在蘇尼特草原上巡迴演出了7700多場,觀眾達425萬人次。

推動烏蘭牧騎健康發展

2019年11月起,《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條例》實施,為不斷創新烏蘭牧騎服務形式、拓展服務範圍、提升服務水準、加快推動烏蘭牧騎全面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支援。

據了解,僅2018年、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層面下達到錫林郭勒盟各級烏蘭牧騎的有關專項資金累計達4500余萬元。目前,錫林郭勒盟各烏蘭牧騎基本建成綜合大樓或多功能排練廳,燈光、音響、樂器、服裝、道具等排練演出設備得到了顯著改善;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又安排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西烏珠穆沁旗、阿巴嘎旗、東烏珠穆沁旗、鑲黃旗烏蘭牧騎標準化建設項目2020年自治區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3600萬元。

截至目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成立了13支烏蘭牧騎,其中盟級1支、旗縣級12支,烏蘭牧騎核定編制數525名,現有人員607名。同時,錫林郭勒盟將烏蘭牧騎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中,嘎查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小戲臺、文化牧戶、黨員中心戶都是烏蘭牧騎固定的“舞臺”。

近年來,錫林郭勒盟烏蘭牧騎以“烏蘭牧騎+”的方式,組建“草原綜合服務輕騎兵”隊伍,開展“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到人民中間去”基層綜合服務活動,為基層群眾帶來文藝演出、文化輔導、政策宣講、醫療服務等綜合性惠民活動。全盟13支烏蘭牧騎每年深入基層為邊防部隊、工礦企業、養老機構、農村牧區、城鎮社區送文藝演出1400余場次,服務觀眾年均70萬人次以上,開展文藝輔導、協助舉辦各類文藝晚會近300次。

內蒙古自治區共有75支烏蘭牧騎,每支隊伍由最初的10多人增加至40人左右,出行工具由“勒勒車”變成了汽車,演出裝備也有了很大改善。

現在錫林郭勒烏蘭牧騎還有了音響設施先進的劇場,但“傳統”兩字在這裡仍擁有擲地有聲的力量。“烏蘭牧騎的精神就是這樣一代代傳遞下來的,演出環境變了,但是烏蘭牧騎為基層農牧民服務的演出宗旨沒有變。”孟玉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