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整治讓青海鄉村按下“美顏鍵”

發佈時間:2021-03-04 17:06:46丨來源:青海日報丨作者:王臻丨責任編輯:趙明霞

從廁所革命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從農村生活污水的解決到村容村貌的改善,越來越多的村莊牧區展現出青山綠水的底色和美麗宜居的特色。

自2018年青海省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來,從廁所革命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從農村生活污水的解決到村容村貌的改善,越來越多的村莊牧區展現出青山綠水的底色和美麗宜居的特色,實現村凈戶亮、山青水綠、建管有效、衛生健康的優美景象。去年,青海省如期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為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啟動實施打下了良好基礎。

易地搬遷安新家(攝影:孫長斌)

“面朝黃土背朝天”,高原的鄉村留給人們的印象大多是漫天的黃沙和泥濘的道路,是隨意堆放的生活垃圾和吃穿住行不方便的生活狀況,對於生活在農牧區的人們來説,住在城市就是過上了好日子。

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每年省委1號文件都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全面部署。特別是自2018年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以來,青海省通過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農村村莊生活污水治理、農村“廁所革命”以及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等行動,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鄉村生態短板進一步補齊。經第三方評估和省級審核驗收,全省45個縣(市、區、行委)全部通過驗收,青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在去年年底如期收官。

如今,當記者再次走進青海高原的鄉村,乾淨通暢的硬化路,按照規定回收的垃圾,整環境、建廁所、美村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三年裏,青海高原的鄉村“改頭換面”,擺脫了“臟亂差”的原貌,開啟了加速的鄉村“美顏鍵”。

青海省所有行政村全部配齊垃圾收集轉運設施,均建立了日常保潔機制,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機制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行政村達到91.7%。

1月下旬,走進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條嶺村,雖然冬天“刪除”了鄉村斑斕的色彩,但乾淨的道路、整齊的農舍,整個小村莊呈現出一派嫻靜舒適的景象。

一大早,村裏的保潔隊已經開始忙活了。在零下攝氏十幾度的氣溫中,保潔員們的熱情卻絲毫不減,説笑著清運村莊裏的垃圾。

作為團隊中的一員,這份工作對趙金花來説十分重要,她説:“前幾年外出打工,一年回不了幾次家,而且在外面奔波,身體也吃不消。自從村裏成立保潔隊,我回來做了一名保潔員,不僅有機會在家門口上班,還能讓自己生活的地方變乾淨變好看,這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

杏兒藏族鄉協拉村群眾吃上了甘甜的自來水

為了破解村莊中亂倒垃圾問題,平安區依託村民公約實施門前“三包”,每戶門前放置垃圾箱,定時、定點、分類傾倒垃圾。目前平安區已經基本建立了“戶清掃、村收集、鄉轉運、區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我們將環境衛生整治寫入村規民約,用村規民約來約束。通過村‘兩委’統一管理、合理安排,老年協會24名老人主動參與到村莊環境衛生保潔工作中,通過‘以老帶少’的方式,帶動全村村民積極參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形成了家家戶戶比清潔的良好氛圍,真正讓‘人人講衛生、戶戶愛清潔’蔚然成風。”平安區新農村建設服務中心主任劉國全介紹。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平安區強力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8個鄉鎮所有行政村實現生活垃圾處置體系全覆蓋,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全保潔、全處理。

“垃圾圍村”是農村曾經的真實困局,在越來越重視農村環境改善的當下,除了對村民意識的提高和體制機制的完善,先進的設備也是環境整治的重要助力。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常牧小區,垃圾轉机站的一台地埋式水準壓縮設備正在做投運前的最後調試。負責人徐偉才告訴記者,這臺設備可以將垃圾壓縮成塊,節約空間,可容納8噸垃圾,是傳統垃圾鬥容量的6倍,真正實現了垃圾減量化處理。目前,這樣的垃圾轉机站在貴德縣已建成36座。

通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部配齊垃圾收集轉運設施,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機制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體系在部分縣探索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行政村達到91.7%。所有行政村均建立了日常保潔機制,195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已全部完成整治銷號,青海省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燒煤變燒氣,旱廁變水廁,生活污水由“提桶外倒”變為“自動排污”,燃氣爐灶取代了大鍋灶臺,使農民群眾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你看,按一下這個就能打開……”在海東市平安區三合鎮條嶺村,村民李世民正在叮囑老伴兒使用天然氣取暖設備的操作事項。2017年,在村裏的統一安排下,李世民在自家的6個屋子裏都安裝上了暖氣片,依靠天然氣來取暖。

李世民兩口子坐在明亮溫暖的客廳與記者拉家常(攝影:王臻)

屋外寒氣襲人,屋內卻溫暖如春,陽光透過李世民家鋁合金的大框玻璃照在白色的地磚上,明亮又溫馨,桌子上的綠植茂盛生長,為冬天增添了一抹生機。還有廚房裏隨用隨開的自來水、廁所裏乾淨的沖水廁所,同村裏其他村民一樣,李世民老兩口的生活品質實現了質的提升。

告別了原先燒爐子的煙熏火燎,李世民高興地和記者講起了這兩年家裏的變化。“以前燒的是爐子,灰塵特別大,燒爐子只熱一片地方,其他地方都不暖和。有了暖氣之後,房子裏到處都暖和,而且以前我們住在山上的時候吃水不方便,也沒有下水道,現在這麼一弄,既乾淨又衛生。”

2017年,條嶺村全村實施了“送氣接污”工程,天然氣、生活污水和衛生水廁改造率達到100%,使原有的燒煤變燒氣,旱廁變水廁,生活污水由“提桶外倒”變為“自動排污”,燃氣爐灶取代了大鍋灶臺,使農民群眾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質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以前上廁所,夏天臭烘烘、冬天冷颼颼。現在改成了水廁,不僅乾淨,蚊蟲也少了。”這是現下青海省許多農村的現狀,污水的全面處理讓最令人頭疼的廁所問題得到了解決。不僅如此,許多村民家中抽水馬桶和淋浴配置一應俱全。也正因如此,不少城裏人羨慕起如今生活方便、環境優美、鳥語花香的鄉村生活來。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廁所的改造一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三年來,全省改造衛生戶廁20萬座,衛生廁所普及率提高22.5%,達到54.4%。其中,6個一類縣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3.9%,8個二類縣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85.5%,31個三類縣衛生廁所普及率為37.9%,一、二類縣均超額完成目標任務,三類縣衛生廁所普及率普遍提高。同時,全省累計完成456個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有效治理率達到11%,超額完成10%的目標任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逐步提高。

環境的改變最直接的受惠人就是住在那裏的村民,讓更多的村民在人居環境整治中有參與感,鄉村既增“顏值”又添“氣質”。不似從前顛簸飛塵的鄉間小路,現在人們眼裏的農村已是寬闊平坦的水泥路,路邊是新修建的花圃和種滿綠植的林蔭道;也不似從前簡陋的土房房,現在的農村是二層小洋樓,是整齊排列的亮堂莊廓,也是各具特色的鄉間小屋;更不似從前破舊無人的籃球場,現在是村民活動的大廣場,是有著人工花園裏的乘涼亭……一幅幅生動的鄉村美景圖正一一在眼前呈現。

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河西鎮團結村(攝影:欒雨嘉)

環境的改變最直接的受惠人就是住在那裏的村民,因此,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如何發揮好人的作用至關重要。

1月22日,海南州貴德縣河陰鎮張家溝村村兩委班子正在進行每月一次的環境衛生評比,從村民個人家中的衛生清潔到各家環境責任的“門前三包”,都會納入評比範圍,評比的結果將會記錄到村民手中的“榮譽存摺”上。

張家溝村村民張志平就是其中一員。他説,“凡是七十以上的打5分,九十以上的打10分,我去年的分數已經作了統計,有四個月都是九十以上,加上其他八個月的,總共80分可以兌換80塊錢的東西。我們現在都不比誰家條件好了,都比誰家更乾淨、衛生打掃得最勤快。生活環境好了,大家心情也好了,日子也是越過越好。”

貴德縣張家溝村黨支部書記丁玉成對村莊的環境變化很是感慨。“以後村裏的莊廓、巷子、道路旁邊全是土,下雨之後就變成了污水和爛泥,老百姓把垃圾隨便扔到路旁,污染極其嚴重。自從人居環境改變了以後,各方面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老百姓的生産生活水準有了提高,精氣神也跟著提高了。”

讓更多的村民在人居環境整治中具有參與感,村民們的積極性不斷增強,鄉村既增“顏值”又添“氣質”。以“三清一改治六亂”為重點,青海省積極鼓勵村民自治,主動參與家園建設,2019年分階段開展了春節、春季、夏季和秋冬戰役,共清理農村生活垃圾102萬噸,清理村內水塘823口,清除村殘垣斷壁2.67萬處,通過動員調動群眾廣泛參與,村莊臟亂差現象明顯好轉,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青瓦白墻、小橋流水,群山環抱、曲徑通幽……一村一特色,一戶一景觀,如今青海高原上的鄉村面貌已非往日的模樣,建設美麗鄉村不僅是乾淨整潔,而且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作者:王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