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兒女>草原驕子>

巴圖朝魯:大愛譜寫歷史人物,用心傳播民族文化

2018-04-12 11:31:42 | 來源:阿拉善日報 | 作者:趙海榮 | 責任編輯:阿藝思
摘要:巴圖朝魯在讀中小學時就愛看電影、戲劇,萌生過寫劇本拍電影的夢想,後來從事了新聞工作,纍纍成果讓他成為阿拉善第一代高級記者。在此期間他一直沒忘當年的夢想,經過刻苦努力,他成長為阿拉善一位土生土長的著名劇作家。

在近代阿拉善歷史上曾經有過兩位末代蒙古族王爺,一位是阿拉善和碩特旗和碩親王達理扎雅,另一位是額濟納旗舊土爾扈特旗郡王塔旺嘉布。

這兩位王爺思想開明、胸襟廣闊,特別是他們在維護國家統一、建設新中國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貢獻,在阿拉善近代歷史上産生過一定影響,他們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

阿拉善旗第九代十任札薩克和碩親王達理扎雅(以下簡稱達王),出生在阿拉善旗定遠營,少年時代住京城羅王府,並在北京讀書,受過新文化運動思想影響。夫人(福晉)金允誠是光緒皇帝胞弟、末代皇帝溥儀七叔載濤的女兒,她對中華文化有很深的造詣,為阿拉善的文化教育事業做過積極貢獻,阿拉善最早的學校即由她創辦,學生中除了招收王公官吏子弟外,還招收普通旗民子女和牧區兒童入學。阿拉善親王除了支援興辦學校,培養人才,還接納過大量外地災民、商販等定居阿拉善,因此得到阿拉善各族百姓的尊重和愛戴。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國內軍閥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這種混亂對阿旗政治生活也産生了影響。面對阿旗嚴重的政治動蕩、官吏不和、經濟衰敗、旗民貧困的局面,達王滿懷雄心和抱負,毅然從京城回旗親政,對阿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進行了一系列變革。

抗日戰爭爆發後,達王為加強邊疆防務,抗擊侵略,成立阿拉善旗區防司令部,以親兵馬隊為基礎,建立阿旗保安總隊,舉辦軍事訓練班,培養軍事骨幹人才,增強了親兵戰鬥力。這支隊伍在阿旗和平起義後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9年2月,達理扎雅委派代表晉見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表明瞭起義的態度。9月23日,阿拉善和碩特旗札薩克達理札雅代表全旗,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主席毛澤東發去致敬電,宣佈脫離國民政府,接受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並在定遠營召開群眾大會,當眾宣佈阿旗和平起義。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給予了他很高的榮譽,擔任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寧夏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甘肅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和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另一位末代王爺塔旺嘉布(以下簡稱塔王)于1938年繼任扎薩克,成為額濟納旗舊土爾扈特部第十二代王爺,也是最後一代額濟納土爾扈特王爺。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為了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派遣間諜到額濟納建立據點,蒐集各種情報,企圖逐步向西北各省滲透。並以“恢復成吉思汗版圖”和“東亞共榮圈”為騙局,散佈“抗日亡國論”,煽動塔旺嘉布參加德王的偽蒙政權。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通過曉以民族大義,痛斥日本帝國主義的殘暴罪行及揭露“大蒙古主義”、“東亞共榮圈”的反動本質後,使塔王消除了“恐日”思想,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抗日信心,與我黨地下工作者緊密合作,指揮親兵將日本特務驅逐出旗境。

1949年9月27日,塔旺嘉布發出了致楊得志並轉呈毛澤東、朱德的通電,宣佈額濟納旗起義,接受和平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塔旺嘉布積極參加新中國的建設,特別是他堅決支援中央軍委在額濟納建設導彈綜合試驗基地的計劃,帶領牧民讓出最好的草場支援國防建設,為新中國建設留下了動人的一章,至今傳為佳話。

阿拉善兩位末代王爺的故事正隨著時光的流逝,在人們的記憶中漸行漸遠。上世紀九十年代,當時還是記者的巴圖朝魯利用業餘時間開始收蒐集整理有關達王的資料並採訪當事人,和另一位阿拉善作者辛天寶共同完成了電視連續劇《阿拉善親王》的創作。後來,巴圖朝魯又獨自完成了電影劇本《土爾扈特郡王》的創作。

如今,兩位阿拉善末代王爺的故事均由阿拉善劇作家巴圖朝魯搬上了銀屏銀幕,塵封已久的那段阿拉善歷史又呈現世人。

巴圖朝魯出生於阿拉善左旗南部廂根達來一個蒙古族牧民家庭。他還在讀中小學時就愛看電影、戲劇,萌生過寫劇本拍電影的夢想,後來從事了新聞工作,一幹就是幾十年,纍纍成果讓他成為阿拉善第一代高級記者。在此期間他一直沒忘當年的夢想,經過刻苦努力,他成長為阿拉善一位土生土長的著名劇作家。

巴圖朝魯是位儒雅的作家,在多年的記者生涯中,他和牧民廣交朋友,足跡踏遍了阿拉善的戈壁沙漠,積累了大量文學素材。他除寫了大量反映阿拉善政治經濟發展的消息、通訊外,還寫過報告文學、電視紀錄片、廣播劇、散文等,許多作品在國家、自治區級廣播電視、報刊上播出或發表並獲獎。

在業餘時間他一直默默堅持戲劇、影視創作,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成為我盟戲劇創作的佼佼者。有人説當今文藝界充滿浮躁,巴圖朝魯卻不事張揚,甚至在阿拉善文化圈中也很少見他的影子。

戲劇創作由於體裁的特殊性,在阿拉善創作戲劇的作家還不多,而巴圖朝魯幾十年來一直默默堅持戲劇創作實屬難能可貴。如今他創作的歌舞劇、蒙古劇等填補了阿拉善戲劇創作的許多空白,在阿拉善文壇豎起一根標桿。

他創作的舞臺劇(蒙漢文版)《巴丹吉林傳説》已入選2015年第12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優秀劇目,這是是阿拉善本土作家戲劇作品首次入選。

他創作的歌舞劇(蒙漢文)《跤王·夏力賓》在2012年、2013年榮獲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電影、電視劇、戲劇優秀劇本獎。此劇已由阿拉善左旗烏蘭牧騎開始排演。

他創作的蒙古劇(蒙漢版)《瑪奈烏蘭牧騎》2016年由額濟納旗烏蘭牧騎排演。

2017年由他創作的廣播連續劇《巴丹吉林故事》分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內蒙古廣播電視臺、阿拉善廣播電視臺播出,並獲第14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優秀廣播劇獎。

他還是一位優秀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集《沙漠散記》以白描的手法真實記述了沙漠奇觀、人物、動物、植物等,內蒙古著名作家、評論家白雪林稱讚是一部難得的阿拉善風物志。

他是阿拉善第一個將阿拉善兩位末代王爺形象推上銀屏的作家。為了更好再現兩位真實的末代王爺,他翻閱了大量檔案,逐一採訪了健在的上到協理、臺吉,下到王爺的貼身警衛等人。

1994年由他創作的12集電視連續劇拍攝完成,在國內上映。2016年創作完成的電影劇本《土爾扈特郡王》也已搬上銀幕。至此,阿拉善兩位末代王爺傳記影視全部由他創作完成。這兩部影視的成功創作填補了阿拉善電視、電影創作的空白。

有過創作經歷的人都知道,寫真實人物,特別是塑造年代近的人物避諱很多,容易惹上是非,往往出力不討好。寫《阿拉善親王》時,巴圖朝魯查閱了大量文史資料,他成了檔案館常客。同時走訪了當年的協理、臺吉、王爺的警衛。他還到北京羅王府訪問達王兒女兒,又去呼和浩特市到府採訪當年在阿拉善工作過的老領導、老幹部。嫁給土司的王爺小女兒定居在蘭州市,他也多次去拜訪核實有關事件。這部電視劇中的大多情節都有歷史根據,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巴圖朝魯創作非常認真,《阿拉善親王》這部劇本他先後修改了七次。劇本出來後在1991年他專程赴北京市找到著名演員和導演于洋,當面請教。于洋看了劇本非常高興,還熱情地在家請他吃飯。但也告訴他發生在近代的事,又是真人真事,執導起來顧慮太多。

後來他得知著名導演謝晉在寧夏銀川市拍攝由張賢亮小説《邢老漢和狗的故事》改編的電影《老人與狗》,便通過內蒙古籍演員斯琴高娃引見拜訪了謝晉。謝晉導演認真看了劇本後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説:“達王這部戲故事很新穎,內容上有很大突破。過去我們在此類戲裏塑造的王爺、土司大都是反面人物,這部戲突出了一位王爺的正面形象。可以説是我國解放以來電影創作史上的一個突破。”但也説出了和于洋一樣的顧慮,戲裏的人物是真人真事而且又是近代的事情,許多當事人還健在,拍攝後容易起爭議。

《阿拉善親王》一劇圍繞主人公達理扎雅親王執政阿旗時所發生的一連串真實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衝突深刻、人物形象豐滿,生動地展示了上世紀20年代至新中國成立期間阿拉善發生的故事,特別是在抗日、內戰等動蕩年代中,親日還是抗日、跟著國民黨走還是擁護共産黨等重大抉擇面前親王如何順應歷史潮流、棄暗投明,堅定擁護共産黨的故事,披露了阿拉善歷史上許多鮮為人知的事件,讓那段歷史活生生地再現在世人面前。

一晃時間到了1993年夏,在各方面的支援下,這部戲由內蒙古電影製片廠導演孫志強執導開拍,著名演員圖們主演達王,1994年8月正式上映。

此劇一經上映便在國內産生很大影響,先後在中央電視臺一、二套節目中播出,隨後浙江、雲南、新疆、甘肅、寧夏等多家電視臺相繼播映,受到廣泛好評。不論在城鎮還是牧區一時間成為阿拉善人人談論的話題。

阿拉善的這位大清駙馬、親王形象第一次走上了銀屏,讓世人第一次知道了阿拉善戈壁那段歷風雲史。此劇先後獲全國電視藝術“駿馬獎”二等獎、內蒙古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這在阿拉善也是首次。

2015年經額濟納旗委宣傳部的請托,巴圖朝魯又接受了電影(蒙漢版)《土爾扈特郡王》的創作任務。

額濟納土爾扈特部是衛拉特蒙古的一部分,在阿拉善左旗出生的巴圖朝魯對土爾扈特郡王並沒有像阿拉善親王那樣熟悉。接受任務後他在額濟納住了近一個月,除了檔案館,他採訪了數十位年過八旬的老人,郡王的形象終於在他眼前活泛起來。達王和郡王是兩個個性迥異的人。達王政治上開明,與夫人金允誠都是在北京接受文化教育,做事多有士族之風,生活習慣較貴族化;而郡王既率性又樸實無華,多有平民之風。作為一代郡王,他的王府直到1945年才建成。他身上很少穿戴綾羅綢緞,更接近老百姓。平時路遇牧民搭建帳蓬,他會立即下馬幫忙搭建,有時甚至幫牧人打水飲畜、替牧人放牧。額濟納的老一代牧民説起他感情很深,親切地叫他“賽阿哈”(好大哥)。

《土爾扈特郡王》劇本寫完後,內蒙古電影家協會還專門組織專家進行了論證。專家們認為這部劇人物有血有肉,真實地寫出了一位可親可敬的平民化王爺。

2016年9月蒙漢版電影《土爾扈特郡王》拍攝製作完畢。同年11月劇本入選內蒙古黨委宣傳部、內蒙古文聯“草原文化精品工程”,獲優秀劇本獎。

《阿拉善親王》和《土爾扈特郡王》兩部影視均弘揚了真善美,記錄了草原上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無論思想性、藝術性都較高。巴圖朝魯在塑造兩位王爺的形象時特別注重歷史性、文學性與哲理性的結合。他認為歷史是昨日的積澱,讀懂歷史才能讀懂未來。這兩部影視由於在藝術上符合了人們的情感需求,作為主旋律影視同樣深深地感染著觀眾。

巴圖朝魯的劇本講究敘事和表現手法,主題上不是一味歌功頌德、刻板説教,而是在歷史的基礎上加入了情感歷程等線索,融入了更多故事性元素,展現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如電影中的土爾扈特郡王不僅是一位親民的王爺,他的感情生活也十分真實。

內蒙古戲劇界專家認為巴圖朝魯創作的影視劇本中人物有故事、情節動人,故事的推進邏輯縝密。影視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人物行為、心理的細節描寫是一個故事能否打動人的關鍵,他創作的劇本細節動人,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表現了人性的美好。

另外,專家們評價巴圖朝魯的劇本創作立足於現實生活,描寫真實的歷史。在展現歷史人物時非常重視人物性格的真實刻畫,從人物性格的矛盾衝突中挖掘戲劇性,表現其社會意義。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徵,他刻畫的人物除反映出時代的烙印外,還顯示出一種時代精神,為觀眾所相信、接受。

巴圖朝魯塑造的阿拉善兩位末代王爺都表現了熱愛自己的國家和家鄉這一主題。作者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自覺地將“愛國”的主流價值觀“嵌入”藝術的敘事故事之中,消融在藝術化、直觀化、形象化,接地氣的故事、場景和人物形象之中。劇中人物對家鄉的無限眷戀與熱愛,對養育自己的阿拉善戈壁的赤子之心,對戈壁文化的情有獨鍾,對蒼天聖地發自肺腑的熱愛與深情,對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的強烈渴望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兩位王爺的形象可親、可敬、可信,既平凡而又崇高。

劇作家巴圖朝魯正用自己的行動印證,火熱的生活就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也用自己的藝術追求,豐滿著自己的人生。

原標題:巴圖朝魯與他的影視創作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