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魯科爾沁遼闊的草原上,流傳著一種在蒙古族遊牧生産生活中形成的古老婚俗——阿日奔蘇木婚禮。由於婚禮呈現給人們的是蒙古包、乘馬、勒勒車、蒙古族服裝、蒙古族長調歌曲、祝讚詞、蒙古族奶食品和肉食品等,所以它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多彩多姿的生活,表現出蒙古族地區特有的草原文化。《阿日奔蘇木婚禮》于2007年6月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8年6月,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阿魯科爾沁旗位於赤峰市東北部,全旗30萬人口中,蒙古族佔三分之一多。阿日奔蘇木是清朝時代的行政區域名稱,泛指現在的罕蘇木蘇木一帶地區。歷史上的阿魯科爾沁部落,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哈薩爾的一部分後裔。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居住于原呼倫貝爾盟海拉爾河一帶的阿魯科爾沁部落,在首領昆都倫岱青的率領下,南下遷移到了此地。清朝時設立阿魯科爾沁旗,歸原昭烏達盟管轄。
阿日奔蘇木婚禮,最早可追溯到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帝國時期或更早。它不但保留了古代蒙古部落的婚俗習慣,而且在現代的蒙古族地區,也仍然具有代表性。這種婚俗形式,在阿魯科爾沁旗一直流傳到上世紀70年代。1985年,為了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遺産,阿魯科爾沁旗文化館派專人在本旗巴彥溫都爾、巴彥包力格和罕蘇木蘇木一帶採訪,整理出了《阿日奔蘇木婚禮》文稿。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赤峰市文化局據此聯合攝製了內蒙古東部區蒙古族婚禮風情電視片,並在原巴彥溫都爾蘇木阿日呼布嘎查和瑪尼圖嘎查一對新人的婚禮上,進行了現場拍攝,製作出了《阿日奔蘇木婚禮》,收藏于內蒙古博物館。
《阿日奔蘇木婚禮》是阿魯科爾沁旗當地蒙古族人的傳統婚俗,其形成的年代和傳承情況,現已無法考證,但這種婚禮形式已經代代相傳。
編後《阿日奔蘇木婚禮》作為阿魯科爾沁旗蒙古族人的傳統婚俗,以自然形勢傳承了下來,具有民族學、文學、草原文化等價值,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