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旅遊> 熱點新聞

古老神奇的額濟納河

2015-11-04 14:09:50 | 來源: 草原文化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古時的額濟納河水草豐美,宜農宜牧,是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一片綠洲,也是河西走廊“絲綢之路”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額濟納河是內蒙古西部阿拉善高原荒漠區的內流河。它發源於祁連山山脈,全長821公里,南北流向,流域面積14.29萬平方公里。額濟納河上游分東西兩支,東支為幹流,稱黑河;西支源於陶勒寺,名北大河、臨水河。黑河與北大河在甘肅省金塔縣鼎新地方匯合後,向北流入內蒙古境內,稱之為額濟納河。向北流150公里至狼心山後,又分為東河(額木納河)和西河(穆仁河)。東河向北分8條支流,呈扇形注入東居延海(蘇泊淖爾);西河向北分5條支流,注入西居延海(嘎順淖爾)。  額濟納河因四面環山,遠離海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很難到達。這裡的氣候特點是乾燥少雨,蒸發量大,多大風揚沙天氣。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溫差較大,光照充足。  額濟納河屬於季節性河流,河水源於祁連山的冰雪融水、雨季洪水和泉水,每年隨季節的變化有兩次大水。第一次是3~ 4月的冰雪融水,稱為春汛;第二次是9~ 10月的降雨洪水,稱為秋汛。

  歷史上,由於額濟納河水量豐沛,沿河兩岸及居延海周邊,林茂草豐,無數黃鴨、麻鴨、大雁、天鵝和不知名的鳥類,春來秋往,棲息繁衍;水中的鯽魚、鯉魚、鱈魚遊躍嬉戲,波蕩影皺。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來水逐漸減少,致使林草乾枯,荒漠化程度加重。現經過治理,自然環境又呈現好轉趨勢。  古時的額濟納河水草豐美,宜農宜牧,是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的一片綠洲,也是河西走廊“絲綢之路”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漢朝曾於此設立居延塞,置居延都尉以守衛;隋唐時,突厥民族在此放牧遊獵;宋遼金夏時,西夏王朝建築了黑水城,使這裡一度成為西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蒙古國時,蒙古鐵騎多次沿河進軍西夏;元朝於此設立了亦集乃路;明朝時,北元軍為奪取這一流域的控制權與明軍多次展開血戰。  額濟納綠洲是由額濟納河水滋潤而生存的,是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綠色寶庫,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這裡一片片粗壯高大的胡楊林枝繁葉茂,粗糙的表皮表明瞭它抗沙鬥寒所付出的代價,旁逸斜出的枝杈,遮天蔽日,庇護著周圍牧草的生長;一墩墩檉柳隨風起伏;一棵棵沙棗樹,迎風搖曳,枝上挂滿了果實,散發出撲鼻的濃香;綠蔭中點綴著蒙古包及牧舍,山羊成群,駝鈴聲聲,渠水悠悠,涼風習習,一派田園牧歌景色。  額濟納綠洲還保留著燦爛的古代北方民族的歷史文化。20世紀兩次出土的居延漢簡,轟動了中外史學界,被譽為中國考古學的一大奇跡。傲然屹立在沙丘上的西夏古城哈拉浩特,歷經近千年風吹沙打而不倒,向人們述説著昔日西夏文化的發達與繁榮。中國貨幣史上出現最早的紙幣就在這裡出土.200多張“中統元寶交鈔”和“至元通行寶鈔”使中外學者多次把目光投向這裡。綠洲的主人土爾扈特蒙古部的先人,在清乾隆年間曆盡艱險,從伏爾加河下游萬里回歸祖國的壯舉,至今激蕩著人們的愛國之心。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