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兒女> 草原驕子

85歲蒙古作家瑪拉沁夫:“草原”就是我的精神故鄉

2015-10-20 09:15:19 | 來源: 人民網-文化頻道 | 作者: 李岩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編者按: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國文藝創作指明瞭方向。提起去年參加習近平總書記在10月15日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時,老作家用12個字概括——“值得深思、需要反省,重在行動”。

  蒙古族著名老作家瑪拉沁夫在家中接受人民網專訪

編者按: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為我國文藝創作指明瞭方向。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一週年之際,人民網文化頻道特別推出“回望文藝工作座談會一週年·文藝名家話精神故鄉”系列訪談,邀請去年參會的文藝名家,回顧一年來文藝界涌現出的新氣象。近日,85歲的蒙古族老作家瑪拉沁夫在家中接受了人民網記者的專訪。提起去年參加習近平總書記在10月15日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時,老作家用12個字概括——“值得深思、需要反省,重在行動”。

“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紮根生活,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深!”瑪拉沁夫説,“對於作家而言,紮根生活不應是單一的采風,要真正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三年、四年都不算長,因為這樣才能了解他們的生活細節、習慣,這樣才能寫出撥動人心的、有人情味的好作品,而這正是我們現在作家缺少的。”

紮根人民不是單一采風 要和百姓生活在一起

2015年,是蒙古族老作家瑪拉沁夫步入文學之路的第65個年頭,去年84歲的他,參加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者座談會,他告訴記者,那不是簡單的一場座談會,對自己來講是“一項莫大的榮譽”。“我都已經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這麼多年了,習總書記還記得我,還讀過我的作品,握著我的手和我聊了幾句,這真的讓我沒想到。”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習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提出,‘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我覺得這是現在的作家最需要深刻領悟和實踐的地方。”瑪拉沁夫説。

為了寫長篇小説《茫茫的草原》 20多歲的瑪拉沁夫放棄了在北京學習深造的大好機會,毅然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科爾沁草原,這一待就是四年……“那時候條件很艱苦,就和當地的老鄉擠在一個蒙古包裏,同吃同住,他們的家人就像我自己的家人,為了寫這部長篇小説,我當時連想都沒想,把戶口都轉了回去……”瑪拉沁夫回憶道,1957年,《茫茫的草原》上部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為書名出版,同年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十週年文藝評獎文學的一等獎。

“生活在不斷變化,人們對生活的理解也不一樣了。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對文藝界情況的了解,用開座談會的方式解決了很大的問題。我們這些年對深入生活,對時代前進的每一個階段的敏感度、能力和責任感都在下降。為什麼?就是因為我們脫離了生活、脫離了群眾,追求名譽金錢、生活舒適。”瑪拉沁夫義正言辭地説:“紮根人民,是真正地要和人民生活在一起,吃住在一起,不是單一的采風,走訪基層轉悠一圈,吃上幾頓飯,回來一閉關就能寫出膾炙人口的作品了,那根本不可能。”

一輩子寫草原那就是我的精神故鄉

從21歲開始,瑪拉沁夫因撰寫《科爾沁草原上的人們》而被大眾熟知,隨後的《草原晨曲》《沙漠裏的春天》《祖國啊母親》均以不同形式被搬上了大銀幕,而其跨界創作的歌詞《敖包相會》更是傳唱幾十年,經久不衰。回憶起幾十年前的創作心路,老作家感慨良多“雖然我現在人在北京,但心永遠在我出生的地方,那邊廣袤的草原是我創作作品靈感的源泉,是我一生情感的寄託,如果人是有靈魂的,那麼,我的精神故鄉就是那片草原和生活在上面的人民……”。

因著這段割捨不下的感情,85歲的瑪拉沁夫馬上又要動身回家鄉了,從自學漢文到用漢文完成寫作,瑪拉沁夫坦言是耗時五年,夜以繼日的大量閱讀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我小時學的是蒙文,一點不懂漢語,完全是大量的漢文經典幫了我大忙,那個時候,不管是什麼書,只要能找來,我都會拿來看,每天就睡4個小時,沒錢買書,把衣服賣了換書看……”

現在退了休的瑪拉沁夫,除參加一些必要的活動,更多的時間留給了閱讀經典,“ 我最喜歡的詩人是美國的惠特曼,最喜歡的小説家是巴爾扎克、普希金、莎士比亞……”

“你我都沒見過巴爾扎克,都沒見過托爾斯泰,都沒見過莎士比亞,都沒有見過普希金,但我們為什麼會崇拜他們?就是被他們的藝術魅力所征服,一個好的作家,人民的作家,就應該是用你的文學作品去征服自己的讀者,靠你的藝術魅力吸引自己的讀者,這才是成功的。”瑪拉沁夫説。

作家不僅要寫好中國故事 更要寫出中國精神

對於為什麼現在的文學作品存在“有數量缺品質,有高原缺高峰”這一現象,瑪拉沁夫直言是因為“內容太粗糙”導致的。“現在,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有很大問題,不注意藝術作品的再創作,也不研究寫作技巧,也不注重細節刻畫,就平鋪三條情節線,一條線一寫就是幾十萬字,很空洞,很死板,作家不僅要寫好故事,更要寫出故事背後的力量和精神。”

“為什麼我們看某些文學作品看得流淚?是因為它把你的情感調動起來了,這不是理論,不是概念,而是藝術創作中的形象表達,這就是習總書記要求我們的文藝精品之‘精’要做到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瑪拉沁夫説。

瑪拉沁夫認為,作為一個作家,他的身份不僅僅是一個作家,也是故事的講述者、事件的參與者,而現在作家更多地成為了旁觀者……“回顧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一週年,我們應該反思,到底哪些改變了,哪些沒改變。我們要寫好中國故事,但我們更要寫出中國精神。靠我們藝術魅力征服讀者。靠我們的實力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李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