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草原生態> 焦點關注

甘南草原:從分散放牧到合作共贏

2015-08-25 09:40:04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王博 榮啟涵 | 責任編輯: 許浩成
摘要: 盛夏的甘南草原,傍晚天色仍然大亮。合作社打破了牧區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戶分散經營的模式,由專人負責放牧、擠奶和管理,剩餘勞力便可外出打工。

盛夏的甘南草原,傍晚天色仍然大亮。遠處山坡上出現幾片徐徐移動的“雲彩”,黑壓壓地逼近。“牛群回來了”,七刀得站在草場邊遠遠看著。

七刀得是位於中國西北部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那吾鄉的牧民。但與傳統意義上的牧民不同的是,他的主要工作並不是放牧,而是負責興盛奶牛養殖合作社的日常管理。

大群牦牛和犏雌牛緩緩集中到合作社邊的草場上,幾名藏族婦女提著鐵桶,半蹲著、小心地開始擠奶。從傍晚到天擦黑,幾百頭牛的擠奶工作方告結束。

和七刀得一樣,她們既是那吾鄉的牧民,也是合作社的擠奶工。每天分四次將新鮮牛奶擠出,再送到合作社統一保存銷售。

管理員、擠奶工、放牧員,這些新鮮的身份都是“合作社”這個新事物賦予的。合作社理事長德合拉告訴記者,大家同時還是合作社的持股人。

3年前,憑藉那吾鄉天然草場好、氣候適宜、奶産量高的優勢,在當地農牧部門的支援下,那吾鄉多河行政村更知地自然村成立了多河興盛奶牛養殖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奶牛就是資本,以15頭牛、1萬元錢的“本金”,七刀得加入了合作社。

在分定草場、分散放牧的時期,即便是只有十幾頭牛,從放牧到擠奶再到鮮奶的賣出,七刀得一家人也必須全部出動,一年到頭,收入也不過兩三萬元。

合作社打破了牧區傳統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戶分散經營的模式,由專人負責放牧、擠奶和管理,剩餘勞力便可外出打工。

如今,全村18戶125人已經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其中13人負責管理運作,其他牧民遠赴西藏、青海、內蒙古等地經商務工,不必再操心家中的奶牛。

德合拉説,如今合作社的存欄奶牛已從創社之初的80頭髮展到300余頭,全年産奶量100多噸。“形成規模,就能和大企業談合作”,德合拉告訴記者,合作社與當地知名的燎原乳業簽訂了常態化的收購協議,收購價為每斤3.5元。

牛奶不愁賣,七刀得家的收入第一年就達到了四五萬元,“可比過去高多了。”

截至今年4月,合作市登記註冊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有331家,所轄6鄉4街道辦實現全覆蓋。合作社涉及種植、養殖、批發銷售等多領域,一批類似興盛的合作社,已與流通企業建立起穩定的産銷關係。

合作市農牧局局長張錦龍認為,合作社的形式能夠幫助牧民抵禦雪災、凍害等自然風險,同時將勞動力從低效率的牧業生産中解放出來,使他們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益,實現合作共贏。同時,“合作社更易實現以草定畜,對草原生態保護也大有裨益。”

當地農牧部門對合作社的扶持激勵正引導農牧民逐漸接受這種合作共贏的新形式。興盛奶牛養殖合作社在飼料配方、技術諮詢、疫病防治、現場奶質檢驗儀器配備等方面,已經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援。

就在去年,該合作社還爭取到合作社扶持發展資金以及購牛補助50萬元。加上草食畜牧業貸款等的落實,德合拉瞅準了牛奶在西藏拉薩等地冬季售價高的商機,打算繼續擴大規模,在現有標準化牛舍、貯草棚、擠奶廳的基礎上,新建大型冷藏室,實現夏藏冬售,提高收益。

新華網蘭州8月24日電(記者王博 榮啟涵)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