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26日電(記者李澤兵)鄂倫春族學者孟松林新作《成吉思汗與蒙古高原》近日面世,被研究《蒙古秘史》的專家學者認為是蒙古學及蒙古秘史學研究中的一部力作。
《蒙古秘史》是一部用漢字注音的獨特方式保存下來的蒙古民族史詩,其中大量有關成吉思汗及其家族的歷史謎團,至今仍吸引著全世界蒙古史學者去尋求真相。
出生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的鄂倫春人孟松林就是其中的一位。53歲的他,大學畢業後從醫10年,現任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統戰部部長、政協副主席。近年來,他曾30多次穿越中蒙兩國闖蕩蒙古高原,實地考察成吉思汗的歷史足跡。
其間,他的腳步從蒙古祖先聖地額爾古納河、鐵木真的出生地、大蒙古帝國興起的斡難河、成吉思汗征服蒙古各部的古戰場,到成吉思汗魂歸草原的六盤山,考察成吉思汗成長和征戰的歷史印記,用生動的文字和優美的圖片剝開層層迷霧,記錄下一個追慕者的虔誠足跡。
在考察過程中,孟松林與蒙古國學者結下了深厚友誼。蘇和巴特爾是蒙古國成吉思汗大學副校長,著名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年近七旬的他多次陪同孟松林進行考察,一起爬冰臥雪、風餐露宿,與這個鍾情于成吉思汗研究的中國鄂倫春族兄弟情同手足。
然而,對於《蒙古秘史》的解讀,兩人有時也會産生激烈爭論。比如,蘇和巴特爾等蒙古國歷史學者認為,成吉思汗第六次攻打西夏途中狩獵受傷的“阿爾不合”之地,在蒙古國戈壁省布爾幹蘇木境內。而孟松林認為,那裏與西夏國相隔千里,成吉思汗受傷後不可能在這麼遙遠的地方指揮數十萬大軍集結休整、攻打西夏。
孟松林説,經幾次考察後,他認為成吉思汗受傷地應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阿爾巴斯阿爾寨石窟附近,或者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額爾布蓋蘇木。而這些學術觀點的爭論絲毫不影響他與蒙古學者的深厚友誼。
台灣著名作家席慕榮説,她始終夢想著,循著先祖的腳步,帶著一本《蒙古秘史》走進蒙古高原去一一踏勘。讀了孟松林的大作,讓她“美夢成真”,極為欣慰。
著名蒙古族歌詞作家克明説,作為一個森林之子、鄂倫春人,孟松林為人們解讀《蒙古秘史》勾織出一個闊大的歷史坐標係,給我們帶來了一份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