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公益慈善家
張帆到山村裏“種”了一家基金會,長大後,問題來了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12-10  責任編輯: 李艷娜

張帆

    土生土長的基金會

    不久前,張帆到美國出差一個月,半個月時間用來考察教育類公益機構。他去過美國很多次,多為商業目的,這次目的不同,收穫也不同。他去了很多高校、中學,也參觀了很多公益組織,進行交流研討,整個過程遠遠超出他的預期,讓他大為震撼。

    “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TFA)是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玟迪·蔻普(Wendy Kopp)創辦的組織,該機構發展至今已25年,在全美全職員工2000多人,紐約總部辦公室就在華爾街銅牛旁的大樓裏,三層樓,辦公室7000多平米,裝修豪華。“你會很驚訝,這是慈善組織嗎?這是公益機構嗎?”

    張帆一直認為,創立弘慧基金會就是創業,但他從未想過“公益組織可以做得很大很大”。“它的社會影響力完全可以跟一個大的商業機構媲美,它不單純局限在某個角落。”

    弘慧基金會創立之初,張帆就打算做專業的公益機構,但他並未清晰認識到“專業”並不單指項目是否成功、是否能自成系統。最初,他甚至不考慮招聘全職員工,覺得錢應該花在刀刃上,只靠自己和一些理事貢獻公益時間。

    弘慧基金會官網上一直放著一張動態的“身體力行榜”,統計弘慧理事、志願者所投入的公益時長,張帆一直是榜單上的第一名。

    2009年前的幾年中,張帆忙得要命,見客戶,談合作,每年要乘200多次航班,幾乎天天在飛。終於,重病襲來。他堅持到當年8月底,按原定計劃走訪了弘慧基金會項目覆蓋的一些縣,回到北京便直接住進醫院,一住就是3個多月。這場大病,成了弘慧基金會成長的重要轉捩點。

    張帆在醫院想了很多,關於弘慧的未來發展,並不能單靠理事長的投入,也不能靠理事們的情懷。

    那以後,弘慧才開始招聘全職員工,並開發專業的資訊管理系統。

    “弘慧是山溝里長出來的機構”,自下而上的生長方式必然要面對強大的地心引力—它的伸展範圍是有局限的。

    同時,由張帆牽頭,吸引其他有鄉村生活經歷的理事加入,大家往往更專注于具體項目,對基金會的戰略發展關照不足。如何做專業籌款?發展怎樣的項目才更吸金?傳播要如何做?怎樣讓機構融入中國公益大家庭……長久以來,這些問題並不在弘慧理事會的議事範圍之內。即便這樣的成長方式相對更純粹,成果更明顯,但相比那些仍在不斷壯大的“機械師”,弘慧顯然是“區小隊”的思維方式,一直處於半封閉狀態,保守有餘,張力不足。

    2014年年初,張帆看到一本中國教育公益機構名錄,該名錄2013年年底成稿,收錄四千多家機構,居然沒有弘慧基金會。張帆苦苦打拼十幾載,弘慧基金會的項目也已發展成相當規模,卻連公益同行都未能關注到自己,這讓他很受打擊。

    “我發現我們太過於埋頭苦幹了。”

    此後,張帆開始增加與公益同行的接觸頻率。今年,弘慧與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合作,為弘慧基金會導入12個“夢想教室”,擴大受益學生群體,同時,培訓夢想課老師。

    重病住院,成了弘慧基金會成長中的轉捩點,不久前美國之行,是張帆代表弘慧基金會對世界的一次觀察,不出意料的話,這必將會成為弘慧的另一個轉捩點。

    來源:中國慈善家

     1   2   3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