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公益慈善家
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之道:慈善如針灸,要找準要害
公益中國 gy.china.com.cn  時間: 2015-10-29  責任編輯: 李艷娜

斯蒂芬·漢茲

    2015年10月22日,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Rockefeller Brother Fund)總裁斯蒂芬·漢茲(Stephen B.Heitnz)到訪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與院長王振耀一起回顧了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史以及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

    1979年7月,在中美關係正常化僅6個月之際,斯蒂芬·漢茲就首次造訪廣州。近40年間,“中國和它的慈善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斯蒂芬·漢茲的第15次訪華,在他的眼中,在洛克菲勒家族及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的慈善版圖中,中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洛克菲勒家族慈善門規

    今年是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成立75週年,斯蒂芬·漢茲在當天總結了基金會在慈善事業上的六條經驗:

    ❶合作和杠桿化。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由洛克菲勒慈善家族第三代成員的5個兄弟協同建立,因此得名。因而,“協同合作”的文化在基金會和家族慈善文化中尤為重要,是基金會開展工作所秉承的精神。“杠桿化”則意味著需要利用慈善領域相對有限的經濟資源,去撬動更多的資源,才有可能為世界帶來更大的變化。

    ❷慈善並不僅僅關乎錢。慈善還關乎價值、想法、説服力和領導力。

    ❸應投資非營利部門。非營利部門是人們向善的驅動力,應該不斷地去滋養這個部門,讓它不斷地得到改善。

    ❹跨界解決問題。應通過文化、藝術、社會關係、公民參與、經濟和政治等不同的構建,通過多學科的方式,對慈善做出創新和改變。

    ❺保持實驗的姿態。慈善領域的資金有非常大的靈活性和獨立性,應充分利用這種靈活性進行冒險,冒公共和私有部門不願意去冒的風險,進行實驗和實踐,通過失敗和錯誤進行學習,創造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法。

    ❻自我審視。從成功的經驗中學習,從失敗的教訓中改正,通過審視歷史,不斷地去評估以往項目的影響,了解捐贈方的反饋,並從中學習經驗和知識,向所期望的方向去發展。

1   2   3    


國家機關 | 駐外機構 | 社會團體 | 新聞網站 | 媒體網站 | 地方政府 | 城市網站 | 地方網盟 | 友情連結 | 黃金鏈 全部>>
中國網際網路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網際網路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 12321垃圾資訊舉報中心 | 中國新聞網站聯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