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網志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福建百年船政駛向“藍海”
更新時間:2021-04-18 16:53:50 來源:福建日報

今年2月,馬尾造船承制的國內首制最大吸力式導管架——長樂外海海上C區吸力式導管架順利出運,並成功完成海上安裝。

閩江口北岸,一座磚石鐵木合構的紅色西式建築仍屹立如初。這座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工業車間曾是福建船政的輪機車間,建於1867年。此前一年,福建船政創立,開啟了中國近代工業跌宕起伏的篇章。

步入車間,已不見生産景象,但左宗棠、沈葆楨、嚴復、薩鎮冰等歷史人物的雕像,無時不在提醒人們,這裡曾激蕩百年船政的光耀。

中國第一代海軍將領和航海專家、第一艘蒸汽船、第一艘鐵木合構船、第一艘鐵甲軍艦、第一架水上飛機……都誕生於此。

堅守、傳承,開放、創新。

154年後的今天,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低迷的船舶市場,承載百年船政血脈的福建船舶集團勇探“藍海”——積極佈局海上風電裝備市場、轉型生産高附加值公務船、探路深遠海養殖平臺製造,于逆境中走出有福建特色的船舶工業發展之路。

逆風而上 揚起藍色風帆

連江縣南部、閩江口入海處的粗蘆島,是福建船舶集團旗下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尾造船)新廠區所在地。遼闊的生産線、現代化的廠房、高聳的吊車,向世人展示歷經百年磨煉與洗禮,福建船政正以嶄新姿態步入新發展階段。

漫步廠區,除在建船舶有序裝配,還有一些“龐然大物”在焊花交錯間露出真容。

“這是為海上風電製造的吸力式導管架。”馬尾造船研發設計院設計一部副部長吳恭鼎介紹説。

緣何馬尾造船不僅造船,還造起了這些鋼鐵巨物?

“船舶工業,‘兩頭在外’,但疫情以來,國際市場近乎‘停擺’。”馬尾造船黨委書記、董事長黃如堂坦言,轉型刻不容緩。“‘雙迴圈’戰略下,我們將更聚焦國內市場,經過評估,海上風電鋼構成為優化業務結構的著力點。”

福建海洋資源得天獨厚,當前海上風電處於發展機遇期,對基礎鋼構需求巨大。深耕船舶主業,馬尾造船積累了豐富的鋼構技術和人才;遷址後更好的硬體條件,亦助力企業轉型。

説起海上風電,壯觀的海上“風車”讓人印象深刻,可支撐風葉的“基座”卻更為關鍵。“傳統做法是海上打樁,但風場往往風浪大,施工難度大、週期長成為行業痛點。”吳恭鼎説。

馬尾造船瞄準了國內還不多見的吸力式導管架。

去年5月開始車間改造、設備引進、生産流程升級;7月開工。兩個月後,首套吸力式導管架成品誕生。

今年2月,這一為福能海峽建造的國內首套長樂外海C區吸力式導管架順利交付。高85.74米、重1936噸,國內單體高度最高、重量最重,也是福州港建港以來運輸的最高大件設備。

目前,馬尾造船已完工17套吸力式導管架,最高超過94米,出運後將再破紀錄。

一段時間來,在海上風電取得突破的不只馬尾造船。福船一帆亞洲首臺10MW風機塔筒順利下線、廈船重工獨立中標長樂C區國內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升壓站項目、中鐵福船承接的中廣核“廣東後湖海上風電安裝工程”……

2020年,福建船舶集團海上風電鋼構及安裝業務承接訂單超48億元,海上風電市場崛起“福建力量”!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與産業鏈上下游企業合作,積極參與福建海上風電融合、平價示範項目及基地建設,對接、拓展海外海上風電業務,做大做強海上風電研發、裝備製造、鋼構製作、安裝和運維等産業鏈。”福建船舶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金傑表示。

深耕細作 傳承船政精神

150多年來,命運多舛的福建船政一直在探索、發展、轉型、再探索的圈子裏“輪迴”,但以馬尾造船為代表,福建始終是中國船舶工業的重要力量——

上世紀90年代初,通過世界級船級社的“入級”檢驗,拿到出口歐洲“入場券”,集裝箱船訂單不斷;

本世紀初,轉型海工裝備,從最簡單的海工船到高附加值海工裝備,獲業內認可;

近兩年,從轉型市政基礎設施鋼構市場,到佈局海上風電鋼構,掘金海洋經濟……

百年船政,總能在危機下覓得轉機。

“始終傳承延續百年的工匠精神,始終以技術創新來突破發展瓶頸,這是福建船政屹立不倒的‘靈魂’。”黃如堂説。

吸力式導管架為海上風電裝備安裝提供便利,但屬超高、超重、超大型鋼構,生産製造難點多。

在工藝技術、製作經驗皆為空白的情況下,馬尾造船僅用69天就啃下硬骨頭。

秘訣,就在精心策劃、敢於創新。

“我們大膽借鑒現代造船先進的模組化建造理念,將吸力樁、導管架、過渡段、附屬件分解為模組。”吳恭鼎説。

可即便如此,超60米高的主體導管架依舊是難點。

若循常規,層層立拼,工人要在數十米高空作業,安全風險大,品質、效率更不可控。“論證後,我們決定把導管架‘躺’下,作業環境最高只有3米。”

新難題接踵而至。

為60多米、1200噸的巨型鋼構整體臥造“翻身”,國內尚無先例。如何確保萬無一失?

企業大膽引進了更為先進的翻身裝置;福船研究院黨支部黨員突擊隊對“翻身”過程中的受力分析、吊點佈置等情況進行了大量的有限元建模計算分析……

“翻身”,成功、平穩!

塔筒生産,同樣以側拼取代立拼,研發團隊率先運用全國最大直徑風電鋼構一次卷圓成型製作工藝。這一過程,同樣傾注了大量有限元計算和工藝改進,確保薄壁圓筒“躺”下後不垂塌、沒變形。

如此龐然大物,如何整體運到作業海域?目前,還沒有這樣的運輸船舶供使用。

怎麼辦?自己造!

很快,量身定制的駁船——船政駁1號順利出塢,甲板面可同時容納重量為2600噸的兩套吸力筒導管架……

遇到困難、解決困難,週而复始,馬尾造船摸索出海上風電鋼構從下料到運輸交付的順暢流程,創造行業奇跡。

向海而生 挺立行業潮頭

作為中國近代船舶工業的發端,福建船政造船一度佔全國總量七成。新時期,福建船政如何與“量級”遠超自己的對手競爭?

答案是瞄準專、精、特、優産品,走差異化路線!

改造庫存海工船,發展高附加值産品,既能去庫存,又能展現百年船政實力。

去年6月,在歷時18個月的改造後,“探索二號”駛離馬尾造船廠區。這是全數配備國産化科考作業設備的載人潛水器支援保障母船,可支撐深海、深淵無人智慧裝備進行各項海試任務,是目前全球最大作業水深的作業型載人深潛科考裝備。

“從設計到生産,技術團隊與中科院深海所密切配合,邊造邊改,半年時間完成了近百個設計方案。不僅保留了工程船優勢,還增加了深海科考作業的能力。”黃如堂介紹説。

高技術船型,既賦能國家科考工作,也成為馬尾造船拓市場的利器。

接下來,瞄準海上風電項目後期運維市場,海工船改造為海上風電運維船,市場可期。

近兩年,佈局“藍色經濟”新領域,福建各船舶企業創造諸多“第一”——

去年,廈船重工成功交付2艘7500車LNG汽車滾裝船,這是首次由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燃料汽車滾裝船。該船型攻克了總體分艙技術、概率性破艙穩性分析、完整穩性等難點,解決了車輛在甲板上的高移動性和不穩定性的安全隱患,技術性能世界領先。

今年1月,廈船重工承建的2800客郵輪型客滾船出塢,這是目前國內承接的體型最大、裝修最豪華、高度節能環保的新一代客船,標誌著我省在郵輪型客滾船領域開發、設計和建造進入新時代。

“福鮑一號”——由福建船政自行設計、建造的國內最大深遠海智慧環保型鮑魚養殖平臺已投入運營兩年多,其養殖的“巨鮑”重量可達0.5公斤,對福建發展深遠海養殖起到先行示範作用。

馬尾造船全球首制227米深海採礦船目前已完成90%,該船將各種船舶系統、專業採礦系統、生活生産保障系統有機整合,代表當今世界深海採礦作業領域的最新技術成就,對我國開拓深海採礦這一新領域將發揮重要作用。

……

百年“船”承,志在五洲。

“作為福建省屬國企,我們將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部署,做好‘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數字經濟’這三篇大文章,堅持陸海統籌,大力發展涉海産業,不斷推進海洋經濟,在建設海洋強省中走前頭、當尖兵。”趙金傑表示,接下來,福建船舶集團還將大力推進電動船舶、混合動力船舶的研發和製造,繼續探索深遠海養殖産業開發,助力“電動福建”“海上福建”建設。(福建日報 記者 林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