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戶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網志  
  當前位置:   首頁 >   法治
南安詩山司法所:探索創新工作思路 夯實基層法治
更新時間:2023-12-30 11:30:28 來源:中國網

近年來,南安市司法局詩山司法所在上級、市司法局和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突出司法行政任務重點,強化基層治理責任擔當,探索“一二三”工作思路,深耕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社區矯正教育幫扶、普法宣傳創新完善,做實基層治理文章,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一、堅持一個核心,矛盾在一線化解

人民調解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詩山司法所堅持“矛盾不上交”的核心思路,多舉並措築牢維穩第一防線。健全組織架構,完善鎮、村調解員二級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組織架構,實現全鎮19個村(居)調委會全設立,全鎮、村二級調委會共調整充實專、兼職調解員76人,形成二級調解組織。確保防範摸排充分,每月分類報送調解案件、每季度召開調解員培訓分析會。保障源頭治理及時,把準群眾訴求,責任到人,限時調處矛盾糾紛;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合力共促調解,成立詩山鎮聯合調解中心,負責協調指揮矛盾糾紛調處工作。

三年來,通過常態化排查、規範化調處,詩山司法所全面掌握、有效調處轄區各類矛盾糾紛707件,調解成功率達98.33%,有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升級,助推各類矛盾發現在基層、控制在萌芽、解決在一線,切實保障全鎮和諧穩定。

二、緊抓二項重點,助矯在一線推進

失足未必千古恨,回頭才會春滿園。詩山司法所以“銜接好、監管好、引導好”為目標,緊抓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兩項重點工作,在依規定依程式進行管理的同時,始終不忘急矯正對象之所急,憂矯正對象之所憂,力爭做好服務、給予關懷,合法合情合理安排工作,搭起“連心橋”,引導社區矯正對象走上“良心路”。

一是監督管理有力度。詩山司法所健全鎮村兩級社區矯正網路,司法所成員、村主任合力監管;落實入矯教育工作,“醜話説在前頭”,與矯正對象簽訂《不再犯罪保證書》,同其家屬簽訂《社區矯正對象監管協議書》,申明矯正秩序規範;成立幫教小組,責任到人,落實監管教育責任,實行一人一檔式管理;堅持個性化施矯,結合矯正對象的實際情況“對症下藥”抓痛點,制定個性化矯正方案;規範運作個別教育、家訪、談話、定期彙報,做到“周聞其聲,月見其人”,全面實施季度考察、考評。今年以來接管的矯正對象未出現一例漏管、脫管現象,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二是教育幫扶有溫度。詩山司法所秉持“矯思想”“促發展”的理念強化思想教育,引導社區矯正對象轉化思想、真心悔過,向上向善、向美向真,踏實走好未來人生路。詩山司法所通過建立社區教育活動基地(李綱紀念館、紅旗村祖祠家風家訓館)、社區矯正就業培訓基地(協盛石材有限公司)、社區矯正公益活動基地(詩山公園普法宣傳文化陣地、禁毒宣教室)等,紮實有效開展集中勞動教育及各類公益活動。經常性面對面談話、經常性心貼心走訪,“話療”方式深入矯正對象內心世界,摸準矯正對象的思想脈搏,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常懷感恩之心,在實踐中認識自我、認同自我,學深悟透踏實做人。

三、落實三個到位,法治在一線宣傳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詩山司法所致力於推動群眾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觀念,推動法治宣傳在基層一線落地生花。

一是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到位。詩山司法所落實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加快打造“一地一品”法治品牌,截至2023年11月,共建設完成詩山鎮法治文化長廊、鰲峰村禁毒普法宣傳工作室、錢塘村網路詐騙普法宣傳文化走廊等2個鎮級法治文化陣地和19個村級法治文化陣地,完成率達全年目標任務的100%。

二是普法宣傳工作落實到位。詩山司法所開展分層分類分眾普法教育,一方面,抓住普法重點內容,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開展有關徵地拆遷、婚姻家庭、勞動爭議、子女贍養、房地産宅基地等鎮村熱點的普法宣傳;推動反詐禁毒深入人心,積極開展社會治安、禁毒、打擊治理電信詐騙等專項宣傳活動,推動防範詐騙、禁毒宣傳教育活動進社區、進單位、進學校、進家庭、進企業,推動打擊治理電信網路詐騙列入村規民約。另一方面,突出普法重點對象,著力抓好領導幹部、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等人群的學法用法工作,“點對點”精準普法。

三是鎮村公共法律服務到位。完善“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實現全鎮19個村(居)法律服務全覆蓋;要求法律顧問在重大糾紛調解、村務決策、重要村規民約修改審核、法律諮詢及重要節點提供有傚法律意見。2022年以來鎮村兩級共提供法律諮詢1800余人次,發放法制宣傳資料5000余冊。全面開展各項法律援助業務,規範法律援助窗口接待,提高窗口的接待品質;積極參加各項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對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審查,司法所工作人員認真接待、耐心聽取求法律援助申請人訴求,不推諉、不搪塞,只要符合援助條件,絕不拒絕;對不符合受援條件的申請人,妥善做好法律解釋和思想穩定工作,並告知其解決渠道,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應,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求,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質效。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