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臺商投資區:擦亮文化名片, 構建雕藝産業發展鏈

來源:中國網海峽頻道 | 2021-07-03 16:19:59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讓文化遺産“活”起來是最好的保護。針對雕藝文化保護傳承、人才匱乏的問題,泉州臺商投資區創新性將“雕藝館”打造成“非遺傳承文化載體”,致力培養更多“能工巧匠”,進一步盤活新區文旅資源、凸顯海絲文化價值,彰顯新區風範、多元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印記。

“搭橋引線”,讓兩岸融合“近”起來

文化交流是維繫兩岸關係的重要紐帶。宗教信仰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承載著台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成為跨越兩岸歷史鴻溝和維繫兩岸血肉親情的精神紐帶。

猶記1987年台中縣大甲鎮瀾宮的200多位媽祖信眾,首次打破兩岸隔絕的堅冰,來到福建湄洲島開展“民俗交流活動”,開創了“官不通民通,民不通以媽祖為先”的先河,也印證了“同宗同源”的文化信仰已然成為兩岸交流溝通的重要紐帶。

臺商區木雕源於唐朝,極具地方特色,是美學藝術和民間智慧的結晶,是珍貴的文化資源,是漫長歷史給我們留下的豐富遺産。發展至今,其産業已延伸出宗教佛具、現代傢具、園林建築、室內裝飾裝潢、旅遊工藝品等五大系列200多個品種,産品遠銷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社會影響力“不容小覷”。

近年來,通過常態化開展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吸引不少台灣地區的雕刻藝術家參賽,進一步提高臺商區文化影響力,增強海峽雕藝産業園的輻射力,帶動木雕産業發展取得新的突破,為打造“兩岸融合主陣地、泉州城市副中心”提供智力支援。

在人才服務上,穩步推進、研究制定、出臺相關入園標準及優惠政策,為發展人才、服務人才提供政策扶持,進一步促進兩岸雕刻藝術人才在技藝傳承、藝術創造、市場推廣、産業運作等方面的融合與進步。

圖片6.png

張坂木雕作品。泉州臺商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串珠成鏈”,讓雕藝産業“活”起來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的“瑰寶名片”之一的臺商區雕藝已伴隨著“海絲”走向東南亞乃至全世界。

據了解,臺商區現有從事雕藝相關行業的企業和個人作坊有300多家,從業人員3萬多名,然而,受廠房規模、人才吸附、品牌建設等瓶頸,也制約了張坂雕藝産業層次的全面提升。

雕藝産業如何危中尋機、高品質發展?除了企業當前鋒,不斷創新尋求産業突圍,政府也為雕藝産業發展,注入熱血動能。

今年以來,臺商區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中,立足區情,圍繞群眾和企業“急難愁盼”問題,瞄準“中國佛具文化之都”目標,盤活雕藝産業融入“打造兩岸融合主陣地,泉州城市副中心”發展中,完善功能規劃,整合産業資源,文旅融合,深度拓展,走“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路子,規劃“一街一園一區一館一市一場一賽一院”平臺建設,構建一條從木材交易到産品研發、生産、銷售的全産業鏈,深入推動,協同發展,使雕藝文化資源立起來、活起來。

即一街即現狀1.1公里上塘雕藝街的提升改造,按照一店一品提升優化沿街立面改造,形成新的旅遊業態;一園即佔地180畝的木雕産業園,按照安全生産和環保標準統一規劃,建設標準廠房;一區即佔地136畝的大師文化創意園,吸引海峽兩岸工藝大師進駐,發揮大師效應,開發大師經濟;一館即雕藝博物館,作為展示展覽新區雕藝文化的示範窗口;一市即佔地190.5畝的佛具文化交易市場,提供物流交易、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等;一場即佔地52畝的原材料堆場;一賽即持續舉辦泉臺雕藝行業技能競賽,籌辦新區佛具文化節,加深兩岸雕藝人才交流;一院即在在華光職業學院設立工藝美術分院,通過企業合作,雙向學習,開展人才培育。

圖片7.png

漆線雕作品。泉州臺商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擲地有聲,讓成長坐標“動”起來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當前,臺商區正在穩步推進“城市品質提升年”專項行動,雕藝産業作為臺商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文化産業、提升城市品質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結合城市品質提升行動,統籌做好現有的文化保護利用工作,依託海峽雕藝産業園,整合上塘雕藝街、雕藝協會、以及沿線海岸線資源,開發以生態體驗、文化研修、紅色教育、體育健身等為主體的旅遊業態。

全力推進雕藝街景觀提升,完成區雕藝館功能改造,加強衛生保潔,新增停車位106個,啟動大師園、佛具文化交易市場民事徵遷工作。

據了解,以發展雕藝産業園為服務宗旨的泉州市交發雕藝文化産業投資有限公司已于4月27日成立,並完成投資協議簽約,目前項目土地徵收成片開發方案已制完成。

組團參加第十一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獲得7金5銀6銅11優秀的佳績,組織20多家雕藝企業參加中國廈門國際佛事用品(春季)展覽會,展示佛像造像藝術魅力。

通過企校合作培育人才,在華光職業學院設立工藝美術分院,秋季開辦雕藝大專班,招生50人,持續舉辦第二批臺商區工匠、區級技能大師評選活動及第六屆泉臺雕藝行業技能競賽,提供人才保障,帶動産業發展。

科技賦能,讓文化名片“亮”起來

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文化知識的普及獲得了更多更新的渠道,創造了更加多樣化的傳播方式。

現在,人們通過網際網路,用更多元的方式感知文化、與文化互動。

臺商區創新探索推進“網際網路+雕藝文化”行動計劃,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智慧雕藝館建設,通過技術平臺的引進,將智慧雕藝館由理論推向實踐,積極應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技術,建立與公眾的“超連結”,通過門戶網站、手機APP、公眾號等多種渠道,集中展示精美雕藝,講好雕藝故事,不斷創新宣傳方式,激發起人們對文化傳承的興趣和保護文化的意識。

今年以來,籌建“臺商區雕藝”微信公眾號平臺,舉辦“雕藝Logo徵集活動,吸引海內外近千人參與設計區雕藝LOGO,實現10天內徵集200余件作品,進一步提高“海峽雕藝産業園”的社會影響力。

依託5G時代帶來的數據紅利,打造“雕藝雲遊”新陣地,通過“雲”上展示、移“指”換景、視覺感知、心神領悟、互動參與,進一步打破了時空間隔,實現了隨時遊覽、線上看景的便捷化,增強了線上景區與遊客、遊客與遊客之間的跨時空互動社交,建構了一個可望、可及、可遊、可對話交流的雲上文旅空間。

此外,結合文旅推介會、直播“雲”帶貨等方式,搭建抖音直播平臺,引流吸粉,為推介文旅産品暨雕藝産品帶貨提升人氣,積累客戶資源。同時,精選地方特色雕藝企業,入駐線上商城,打通銷售通道,增加拓展銷售渠道,助力雕藝産業穩步發展。(歐陽育玲)

推薦閱讀
【泉州市鄉村旅遊典型案例】德化縣水口鎮:打造“五福”水口 “點燃”鄉村旅遊
“奮進漳州——漳州産業發展攝影藝術大展”采風團赴古雷采風活動
《建盞百問》答建盞“前世今生”
【泉州市鄉村旅遊典型案例】永春縣五里街鎮:海絲路原點 魅力五里街
【泉州市鄉村旅遊典型案例】安溪縣虎邱鎮:凝心聚力念好三字訣 高品質助推全域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