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廟及學宮:在宋元海洋貿易發展中綻放思想光芒

來源:泉州網 | 2021-04-13 09:51:08

即使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裏,泉州文廟及學宮也是一處值得銘記的特殊存在。

它始建於唐代,于北宋976—984年間遷至現址,主體格局形成于1137年,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築規模之恢宏,堪稱中國東南七省之冠。

它的主體建築大成殿,具有典型的宋代重檐廡殿式結構,殿身以48根白圓石柱承托,正面殿前檐下有浮雕盤龍金柱兩根和浮雕盤龍檐柱6根,殿頂鋪有黃色琉璃瓦……這種形制是中國古代最高建築規格,在全國文廟中也罕見。

在孔子的家鄉山東曲阜孔廟,元明清時的首都北京孔廟之外,出現這樣一座文廟,令泉州文廟及學宮成為千百年來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記者 蔡紫旻/文 林勁峰/圖

宋代中原文化 和閩南藝術的結合

泉州文廟及學宮全景

步入泉州府文廟廣場,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座充滿閩南特色的古建築。這是中國東南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包含宋、元、明、清四代建築形式的文廟建築群。

泉州府文廟文物保護管理處主任何振良介紹,泉州文廟及學宮按照中國特有的“廟學合一”制度進行建設,基本形制為“左學右廟”。由位於西側的儒家祭祀建築文廟組群(包括欞星門遺址、大成門、泮池、泮宮、大成殿等)、東側的州級地方教育建築學宮組群(包括育英門、學池、明倫堂等)構成。周邊分佈明清以來祭祀泉州歷史名人的蔡清祠、李文節祠和莊際昌狀元祠。

古建築裏沉澱著歷史的痕跡。細看泉州文廟及學宮,無論是紅瓦坡頂、龍脊燕尾,還是磚壁粉墻,無不體現著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藝術的有機結合。

大成殿是府文廟主體建築,始建於北宋。在何振良指引下,記者在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發現栩栩如生的青石浮雕;這些宋代的青石浮雕,由仰蓮、復蓮、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組成。殿內柱網由內外兩排柱組成,為宋代《營造法式》中的“雙槽”,副階周匝。殿身以48根白圓石柱承托,正面殿前檐下有浮雕盤龍金柱兩根和浮雕盤龍檐柱6根。殿宇梁架為穿鬥抬梁式木構架,橫架與縱架俱用圓木,又稱“圓作廳”,鋪作總高為柱高的34%,內外檐保持真昂形制,出檐深遠舒緩,為典型的重檐廡殿式結構,是最尊貴的宮殿建築形式,基本上保存了宋代營造法式的原貌,規格之高為全國孔廟罕見。

政治經濟文化大發展的産物

為何在宋元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能産生規制等級如此高的文廟?這或與宋元時期泉州的政治經濟地位有關。

宋元時期,泉州經濟實力雄厚,海外貿易發達,史稱“東方第一大港”。何振良介紹,南宋時,南外宗正司在泉州設置,成為管理遷居泉州的南外皇族群體的機構。作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南外皇族群體的到來,提升了泉州的消費能力,帶來中原先進的科學技術、人文藝術。他們還積極參與海洋貿易,在九日山祈風石刻裏,就能找到有關趙氏宗人的痕跡。皇族重視教育,在泉州古城的古榕巷內的南外宗正司宗學遺址表明,這裡曾有教育皇族子弟的宗學存在。

政治地位的提高、經濟社會的繁榮,推動著文化教育大發展。自宋代起,泉州地方官府創辦州學,縣學也普遍設立,規制趨於完善,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課,集尊孔祭祀與日常教學于一體。 

泉州精英群體的象徵

宋代理學家朱熹稱讚泉州“滿街都是聖人”。泉州文廟及學宮廟學合一,既是祭祀孔子場所,也是人文教育、傳播儒學的中心,是古泉州歷史文化的集中代表與思想呈現。

史籍記載,自唐貞元八年至清光緒三十年的1100多年中,共有2454名泉州人高中進士,不少人在文學藝術、史地經濟、科技發明、軍事、學術等方面卓有建樹,他們中就有大家熟悉的歐陽詹、曾公亮、蘇頌、蔡襄、梁克家等。這些傑出人物脫穎而出,與文廟的文化熏陶息息相關。

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原主任陳鵬鵬説,宋代,泉州專設貢院,1168年王十朋任泉州太守,將位於古城肅清門附近的部使者館,改建為貢院,遍植桂樹,題額“萬桂堂”。新落成的貢院,可容納每年三千余名童生應試,他還親自在貢院舉行宴會,餞送士子上京赴試。後來的知州倪思、真德秀等人,多次擴建貢院,使泉州貢院成為福建最大的貢院。宋代理學家朱松、朱熹父子,先後在泉州地區創立書院,傳播理學思想,開闢了自由講學、學術研究的陣地。

宋代泉州教育發達,出現世家大族,培養出大批優秀人物,也誕生了許多流傳至今的佳話。

“父子一榜,昆季同年”,説的是南宋紹興元年(1190),泉州舉子赴汝倣與父趙善新、叔趙善契同時登榜。“一門三世五進士”,説的是惠安人崔拱,其子崔正則及崔麗則,也為進士,崔麗則的兩個兒子崔守臣及黃臣,則皆是舉士。宋代曾出現“一門四相”,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支援者曾公亮,歷仕三朝、為相15年;其次子曾孝寬為吏部尚書、資政殿大學士右丞相;曾公亮的曾孫名曾懷,為右丞相,與南宋名臣、泉州人梁克家同朝為相;曾公亮四世從孫曾從龍係狀元,宋寧宗賜名從龍,為樞密使。

泉州文廟及學宮是泉州精英群體的象徵。這一群體在宋元海洋貿易的推動與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北宋泉州知府蔡襄主持修建洛陽橋,南宋時期,宋宗室趙令衿主持修築安平橋與東橋,這些興建於江海碼頭的橋梁,推動泉州海外貿易發展,建設者先進的造橋技術,至今閃爍著科學與理性光芒。

儒家思想遠播四方的載體

彼時書院風行、人文薈萃的泉州,贏得“海濱鄒魯”美譽,儒家文化也通過這裡傳向四方。

泉州是台灣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明清時期,大批泉州人到台灣擔任教授、學正,主持台灣儒學教務工作、參與台灣文廟創建與維修工程。台北孔廟的建築形式,採用曲阜孔廟風格,以泉州府文廟為藍本,由泉州著名工匠王益順設計建造。清康熙年間,蔣毓英知泉州府時,主持重修泉州府文廟,當他調任台灣府時,積極拓展台灣學宮,設義學、教子弟,傳播儒學文化。

歷史上,儒學思想在朝鮮、越南、日本等國影響深遠。泉州通過海上交通和貿易、華人華僑移居等,很早就與東亞、東南亞諸國建立緊密聯繫。泉州府文廟作為中華儒學重要的載體,積極參與傳播的歷史過程,成為中華儒學,尤其是朱子學説向這些國家傳播的重要通道。

如今,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文物修繕原則,大成殿修繕項目被列入2020年度優秀古跡遺址保護項目推介名單,成為向全行業推介的優秀項目。“這處沒有圍墻的古建築群,將文物本體的物質性保護,與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非物質性保護結合,傳承文廟及學宮儒學意義上的文化教育功能,拓展著融入當下的社會功能。”何振良告訴記者,如明倫堂內,設有常態化展覽《四海人文第一邦——泉州教育史話》,它與東西廡內的《刺桐風物——泉州市情展》《斯文聖境——泉州府文廟歷史文化展》專題展一起,成為人們了解泉州歷史文化的窗口。

名 片

泉州文廟及學宮是體現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遺産要素。文廟是古代官方紀念和祭祀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的場所,學宮是古代泉州的最高等級的教育機構,作為儒學的傳播中心,泉州文廟及學宮是包括政府官員和高級知識分子在內的泉州精英群體的象徵,這些社會精英在宋元海洋貿易的推動和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推薦閱讀
“奮進漳州——漳州産業發展攝影藝術大展”采風團赴古雷采風活動
《建盞百問》答建盞“前世今生”
【泉州市鄉村旅遊典型案例】永春縣五里街鎮:海絲路原點 魅力五里街
【泉州市鄉村旅遊典型案例】安溪縣虎邱鎮:凝心聚力念好三字訣 高品質助推全域旅遊
惠安縣輞川村:因地制宜打造微景觀,串點成線扮靚振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