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天后宮:一部海洋文化對外傳播史

來源:泉州晚報 | 2021-04-01 10:13:09

現存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媽祖廟宇

泉州天后宮:一部海洋文化對外傳播史

泉州天后宮 (陳英傑 攝)

名 片

泉州天后宮是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也是世界範圍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見證了媽祖信仰伴隨海洋貿易的形成和發展歷程。泉州天后宮與真武廟、九日山祈風石刻等共同體現出民間信仰與國家意志相結合對海洋貿易發展的共同推動;與泉州的商人群體密切關聯,見證了海洋貿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業性城區的發展。泉州天后宮位於泉州古城南端,南臨晉江及沿岸港口,創建於1196年,始稱順濟宮。伴隨歷代官方和民間對媽祖信仰的推崇,泉州天后宮歷經營修、發展,現仍保存了16世紀之前形成的前殿後寢的佈局特徵。現存建築群坐北朝南,總體呈中軸對稱的院落式佈局。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佈局有山門、戲臺、拜庭、天后殿、寢殿、梳粧樓,兩側為東西廂房、軒房、齋館和涼亭等附屬建築將院落圍合,建築群用地面積約6800平方米。

泉州民間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童謠,大人們逗孩子們玩時,常常唱起——

“戽蝦戽加蚤(水蚤),三升二米斗。大尾捉來烤,細尾放它走。走到天雷宮,脫褲捉加蚤。”其中唱到的“天雷宮”就是“天后宮”。

陽春三月,鶯飛草長的季節,這座歷經數百年的天后宮仍然在城南的德濟門旁佇立。山門外是熙熙攘攘的人間煙火,山門內是虔誠朝拜的善男信女,香火繚繞中,宮內供奉的媽祖已經聆聽了近千年的祝禱,或祈出航平安,或願滿載歸來,一聲聲真誠的禱告,多與那不遠處的大海相關。古往今來,靠海吃海的人們在這裡揚帆,遠道而來的番客到這裡還願,無數的商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往來穿梭,千帆萬櫓間,人們駐足又啟航,也把媽祖從泉州帶向了遠方…… 

出海先拜媽祖 

規格最高的媽祖廟在泉州

媽祖,湄洲嶼林氏女,相傳十三歲時修“玄微秘法”擁有神力,一直在當地行善懲惡,為漁民出海護航、抵禦災禍,被奉為“神女”成為民間神祇。雖興于湄洲,媽祖信仰在海內外的廣泛傳播卻是從泉州開始的。

“泉州天后宮建於南宋慶元二年,按照宋徽宗賜額‘順濟’,最早稱為‘順濟廟’。”泉州天后宮文物保護管理處負責人介紹説。彼時,南宋僻處東南一隅,在財政上仰仗于泉州等港口的對外貿易收入,使得泉州港日益興盛,入元後,泉州的海外貿易發展更是達到頂峰。

在桅帆行船的時代,面對風向與波浪都變幻莫測的大海和稍有不慎就有葬身大海的危險,無助的人們把希望都寄託于媽祖的庇祐,只要出海,必先到順濟廟祭拜,並請一尊媽祖坐鎮船上,以保航行平安,甚至是外國的商人和使節也不例外,媽祖信仰因此名揚四海。

“元代時,泉州港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港,與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經貿文化交往。彼時泉州媽祖神格被元朝廷提升為‘天妃’,賜額‘靈慈宮’,所處的城南更是番舶來泉的主要停靠地,各國商人和使節在這裡登陸後,常會到廟中祭拜。”該負責人説。

不僅如此,從泉州港出使海外的使臣,“凡使海外,率皆致祭”。明朝永樂五年鄭和下西洋,永樂十年張謙出使渤泥,回國後因感於媽祖庇祐,都曾請奏重修天后宮。而當地官員為求海晏河清,祈禱告祭也是常態。據載,泉州知府真德秀就曾為剿滅海寇先後兩次到天后宮祭拜,求媽祖保祐。

到了清代,媽祖神格從“天妃”升至“天后”。私商貿易以及向台灣與東南亞地區移民的浪潮在泉州港興起,到大陸各地以及台灣、東南亞經商的泉州人,都會建造會館,奉祀從家鄉請來的媽祖,移民者更是如此,媽祖信仰也隨著泉州人的腳步分香世界各地。

“有資料顯示,有史可稽、憑跡可循的媽祖廟全世界有五千多座,分佈于近四十個國家和地區,不知名的小廟則不可勝數。”泉州城市規劃建設專家顧問組組長周焜民在《泉州天后宮志》序言中寫道。這些媽祖廟星羅棋佈,不僅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繁盛的見證,其中曲折故事,更勾勒出一部中國海洋文化對外傳播史,令人讚嘆。

媽祖文化連接情緣

為兩岸融合發展貢獻泉州力量

台灣府志記載,清代有據可查的媽祖廟有310座,目前已經發展到2000余座。作為眾多台灣媽祖宮廟的祖廟,泉州天后宮一直以來都在兩岸交流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海峽兩岸民間往來日趨頻繁,媽祖信俗的作用也不斷凸顯。

2019年7月4日上午,一場聲勢浩大的媽祖繞境活動在泉州古城上演。這是時隔17年,泉州和澎湖又一次迎來媽祖直航會香盛事,上一次是在2002年。“首次會香之時,兩岸的互動還不多,光是直航就談了兩年,所以那次直航也被稱為‘破冰之旅’。”作為兩次直航會香活動的牽頭人和促成者,澎湖縣縣長賴峰偉表示:“隨著這些年彼此交流不斷加深,兩岸變化很大,我們除了談宗教直航以外,也談文化交流、經濟貿易,這些無一不是兩岸和平發展帶來的成果。”

其實,以媽祖信仰為紐帶,兩岸有過許多民間交流活動,如2005年台灣彰化南瑤宮、2006年台灣鹿港天后宮、2007年開臺澎湖天后宮到泉州天后宮進香等,以及從2007年開始的“泉州·澎湖”乞龜民俗文化活動。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兩岸群眾在相同的信仰下不斷拉近彼此的距離,續寫著同根同源的記憶。“宗教交流是民間交流的第一步,而民間交流則是兩岸交往互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隨團來泉的澎湖信眾黃天明在參加完繞境活動後,被泉州人民的熱情和友善深深打動:“兩地語言相通,信仰相通,交流起來當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希望今後兩地能夠多舉辦類似活動,加深兩岸民眾情誼,進而推動兩岸和平統一。”

對外交往重要紐帶

繼續澆灌絲路友誼之花

經過多次修繕發展,如今的泉州天后宮已經成為海內外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媽祖廟宇,也是被國務院審定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媽祖廟宇。滄海桑田,歲月變遷,在航海技術已經十分發達的今天,人們對媽祖的信仰卻絲毫未減,泉州天后宮的香火仍長盛不衰,甚至在1991年,重現了“市井十洲人”的景象——

1991年2月,由來自28個國家的近百名專家學者組成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來泉考察,臨行時,泉州天后宮舉辦了盛大的倣古“祭海”表演歡送專家,令遠道而來的貴賓們十分感激,有的熱淚盈眶説:“我們會被泉州人的熱情,淹沒在大海裏。”

“實際上,媽祖信仰之所以能經久不衰,與她的惟仁惟德、愛國愛民、海納百川、大愛無疆的精神內核息息相關,這種精神不僅在古代給予了人們無窮的勇氣和力量去乘風破浪,在今時今日也是中華民族和平發展、開放包容的一個集中體現。”《泉州天后宮志》主編之一李玉昆:“未來,媽祖信仰仍然會是我們對外交往的一個重要紐帶,為‘一帶一路’友誼之花的綻放增添光彩。”(泉州晚報記者 郭雅瑩

推薦閱讀
“奮進漳州——漳州産業發展攝影藝術大展”采風團赴古雷采風活動
《建盞百問》答建盞“前世今生”
【泉州市鄉村旅遊典型案例】永春縣五里街鎮:海絲路原點 魅力五里街
【泉州市鄉村旅遊典型案例】安溪縣虎邱鎮:凝心聚力念好三字訣 高品質助推全域旅遊
惠安縣輞川村:因地制宜打造微景觀,串點成線扮靚振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