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舶司:見證“東方第一大港”繁榮的古海關

來源:泉州晚報 | 2021-03-27 14:37:51

市舶司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及出土文物 (申遺中心供圖)

(泉州晚報記者 殷斯麒)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市舶司在泉州城南晉江江畔處設立,一段波瀾壯闊的泉州海洋對外貿易的繁榮歲月由此拉開帷幕。隔著湮遠的時光,泉州宋元時期“市井十洲人”的貿易盛況已無法觸摸,從遠渡重洋到中國的馬克·波羅看到並記錄下的“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貨物堆積如山,的確難以想像”中仍能感知一二。破譯“東方第一大港”繁華的密碼,要從執掌國家海洋貿易事務大權的泉州市舶司説起。

存續近400年 

兼具海關、招商、外交等職責

時針撥回北宋元祐二年,市舶司的設立,使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貿易口岸。“雖然早在南朝時,泉州海外貿易就開始發端並逐步興盛,即使到北宋初年,泉州已成為僅次於廣州的全國第二大港口,但泉州人到海外貿易仍須到廣州或杭州、明州(今寧波)這兩處市舶司‘請給官券’,有諸多不便。”原泉州海交館研究員李玉昆考證歷史説。市舶司的職責,根據《宋會要輯稿》載:“掌番貨海舶徵榷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換種通俗的説法,就是主要承擔發放商貿許可證、查驗商船、徵收關稅、代表官方採購舶貨、儲存或出售徵得的貨品、轉運貨品或貨幣至都城、接待外國使節等,兼具海關、招商、外交等重大職能。

有了專門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官方機構,意味著泉州成為國家法定口岸,經此發舶和登岸的中外客商紛至遝來。到元代,為招徠更多外商,泉州還實行優惠的低關稅政策,其他港口“蕃舶貨物十五抽一”“惟泉州三十取一”。也因為這樣,元朝時,泉州海外貿易空前繁榮。馬可·波羅在這裡看到“船舶往來如織”“貨物堆積如山”;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也説,泉州港大舶百數,小船不可勝計。

為了發展對外貿易,每年市舶司官員到九日山參與航海祈風典禮,一年冬夏兩季,祈佑海上商舶順風平安。如今,九日山上10方祈風石刻顯示祈風典禮的“官方屬性”,佐證了市舶司制度下國家力量對海洋貿易的倡導和管控。

宋元時期,泉州的海外貿易與社會經濟發展達到鼎盛。“下了橋就是水關,現在的舶司庫巷,就是當年市舶司的倉庫,與附近幾條巷連成一片,可見當年市舶司範圍有多廣,往來報關的貨物之巨。”泉州文史專家劉志成説。市舶司建立後,凡涉洋經商船隻及貨物往來,可用小船,溯晉江,沿破腹溝、過水關,入濠溝直達市舶司報關。今天遺址內仍保留著舶司庫巷、馬坂巷、水溝巷、鵲鳥橋等包含歷史資訊的地名。

“漲海聲中萬國商”正是黃金時期泉州港的生動寫照。市舶司的運作,使得泉州與海外貿易市場形成了穩定的關係,中西方交流由經貿延伸到文化、社會、宗教方方面面。泉州港與近百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政府曾以泉州作為我國海外交通計算航程的起點,出口的大宗貨物有絲綢絹緞、瓷器、茶葉、銅鐵製品等;進口貨物有各色香料、胡椒、寶石、珍珠、象牙、犀角等。

泉州港的繁盛最直接體現在源源不斷的財政收入上,據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説,南宋紹興末,泉州市舶司的歲收入每年大約在百萬緡上下,約佔南宋全部財政收入的近五十分之一。

遺址重見天日 

或為我國唯一保存的古海關遺址

走進市區水門巷,一方刻有“泉州市舶司遺址”字樣的石碑靜靜佇立。地面早已沒有市舶司的蹤影,後人只能在碑前瞻仰,想像早已深埋地下的古海關的宏偉景象。泉州市舶司的遺址範圍多大?除了大量文獻外有哪些實體文物可以印證泉州市舶司的存在? 一代代人對於古海關的好奇,在市舶司遺址的考古和發掘後找到答案。

生於1970年的汪勃,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江蘇工作隊隊長、揚州唐城考古工作隊隊長。從接受泉州城考古發掘的任務開始,他的工作軌跡就與泉州古城緊密相連。為了探尋宋元市舶司遺址所在,2019年8月至9月,汪勃帶著考古工作者開始在馬坂巷、洪厝山一帶進行考古勘探調查,先後布設探溝、探方,開始考古發掘工作。同年10月,開始泉州市舶司遺址的探尋發掘,揭露出來了鋪磚地面、鋪石等遺跡。2020年5月至11月,在原人民電器廠院內布設探方再次開始考古發掘,揭露出鋪磚地面和石墻、石墩、石構、鵝卵石鋪面等宋元時期建築基址,出土了花卉紋瓦當、脊獸、文字磚等建築構件,還有包括越窯青瓷、龍泉窯青瓷、景德鎮青白瓷等較高檔陶瓷器16551件。

“考古發現該建築遺存與地盤正針乾亥縫線方向相關,表明該建築遺存應是通過測繪規劃而修建的級別較高的建築,地面鋪磚、臺基包邊砌石等遺跡也説明其與大型官式建築相關。而‘(監)造市舶亭蒲(壽)(庚)’文字磚的發現,則從文字層面直接佐證與市舶亭、清芬亭相關。同時,該區域背靠八卦溝,又與舶司庫巷、馬坂巷、水門巷等地名相關,進一步確認了該建築群為泉州市舶司遺址。”汪勃介紹。

通過考古調查發掘研究,確認了泉州市舶司遺址位置,其格局基本保存完整,位於泉州城南部郊區,範圍大致是馬坂巷、水溝巷、竹街、水門巷圍合的區域。如今,廣州、杭州的市舶司遺址俱已湮滅,“泉州市舶司遺址,或為唯一可以較為完整揭露出來的古代‘海關’遺址。” 

接力與傳承

民間期待建設遺址公園進行保護

“市舶司遺址的認定和發掘,揭示宋代衙署的構造,為研究我國南方官式建築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市舶司遺址的呈現,也為研究我國古代掌管對外往來的機構提供寶貴的實物例證。”從參與考古挖掘到如今精心守護,市舶司遺址考古人員黃必應回憶起發掘工作時仍然歷歷在目,介紹出土的文物如數家珍。

長期野外考古發掘工作十分辛苦,不僅要爭分奪秒不停不休進行發掘保護,還得忍受酷暑等氣候。“在2020年4月至11月,總的休息時間不超過一週,每天從早到晚一頭扎進考古挖掘中。但對考古工作的熱愛和文物出土過程的那種興奮遠超枯燥和辛苦,特別是當文字磚的出土,直接從文字層面印證了此處為市舶司遺址,那種喜悅是無法言喻的。”黃必應説,考古發掘讓遺址和文物重見天日,也讓後人能親眼見證泉州市舶司遺物,圓了數代泉州人的夢,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城市考古是一項長期工作,雖然不一定每次考古發現都能讓老百姓眼前一亮,但幾代人持續不斷努力,漸漸能讓泉州被歲月掩埋的文化遺産呈現出來,城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脈絡更清晰飽滿。”黃必應介紹,今年還將進行遺址西南區的考古挖掘工作,日常的守護遺産安全等常態管理機制已經建立。

隨著遺址的考古挖掘,古老的市舶司逐漸揭開神秘面紗,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如何讓這份文化寶藏更好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希望能設立遺址公園,向更多人展示宋元時期泉州海關機構的歷史文化和魅力,通過高品質的博物館、展覽等形式加深公眾對市舶司文化的了解,讓市舶司所承載的歷史意義真正能‘飛入尋常百姓家’。”泉州民間文化愛好者們建議。

名 片

泉州市舶司遺址位於泉州古城羅城的鎮南門外、翼城的南熏門內。市舶司是“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貿易中心”體現海洋貿易管理保障的代表性要素,是宋元國家政權設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市舶司的設置標誌著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貿易口岸,對宋元泉州的經濟繁榮、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貿易各參與方的共同發展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反映出泉州港口依託于龐大國家機器的獨特屬性。

推薦閱讀
“奮進漳州——漳州産業發展攝影藝術大展”采風團赴古雷采風活動
《建盞百問》答建盞“前世今生”
【泉州市鄉村旅遊典型案例】永春縣五里街鎮:海絲路原點 魅力五里街
【泉州市鄉村旅遊典型案例】安溪縣虎邱鎮:凝心聚力念好三字訣 高品質助推全域旅遊
惠安縣輞川村:因地制宜打造微景觀,串點成線扮靚振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