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全國廚鄉請名廚教娃做菜 從綠色種植到食育培強根性教育
更新時間:2024-05-14 14:34:59    來源:中國網

“肉絲帶底最好選用裏脊肉,順著紋理平行切片,一般為0.2到0.3釐米……”


5月9日,長垣市第一初級中學南洋校區學生食堂內,中國烹飪大師、滿天星餐飲行政總廚喬獻濤在手把手教學生製作豫菜招牌菜——肉絲帶底。


“這只是我們學校開展的‘綠色種植+食育實踐’其中一個場景。”長垣市第一初級中學(簡稱長垣一初中)校長蔡瑞昌介紹。該校圍繞勞動教育進行綠色種植,從播種到管理再到後期收穫和食品加工,進行全鏈條式的教育。“尤其是2023年省教育廳等十部門出臺了《河南省鄉村學校“綠色點亮生活,健康護佑生命”主題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後,學校對標八大活動內容,聚焦‘綠色種植+食育實踐’,深挖長垣全國廚師之鄉資源,對學生進行綠色、根性教育。”蔡瑞昌校長説。


長垣一初中位處三善之地,君子之鄉,歷經兩千餘年歷史文脈滋養,和百年建校豐厚學風的浸潤,獲譽首批“河南省勞動教育特色學校”稱號,為長垣市窗口學校,在校生人數5100人。


“我們這樣做的初衷,就是想讓孩子們沉澱下對家鄉的一種眷顧。將來,無論他們離鄉多遠,都不會忘記自己是黃河岸邊的長垣人。”蔡瑞昌校長意味深長的説道。


(烹飪大師教同學們製作豫菜招牌菜肉絲帶底)


蒜薹雜草分不清,超八成孩子沒下地幹過農活


“幫爺爺抽蒜薹,因難辨蒜薹和雜草區別,愣是抽了一把雜草!”長垣一初中教務處主任康利芳説,“‘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目前大量鄉村孩子也出現了此類現象。”學校曾專門在七年級部分班級做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沒下地幹過農活的學生佔85%、不能正確説出高粱、棉花、大豆、玉米等莊稼苗的學生佔90%;不認識犁、耙、鋤頭、耬等農具的學生佔95%;不知道小麥、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種植和收穫時間的學生佔80%。


於是,圍繞以綠色種植為主的勞動教育在學校紮實推進。2020年11月,學校在南洋校區的30畝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田園課堂”開園,而校本部的“開心植物園”和“桃李園”也綠滿枝頭。班班有責任田,人人有護理任務。種植鋤草養護,都有農業老師指導。冬種小麥,春種南瓜,麥後種花生、大豆、玉米、高粱、芝麻、谷、綠豆、紅豆;果園裏種石榴、山楂、櫻桃、桑葚、桃、梨等。書聲伴著五穀和果香,在校園四季縈繞。


“初夏,小麥成熟時,學生人手一把鐮刀,體驗汗流浹背人工割麥;仲秋,玉米成熟,學生們又一個個下地掰玉米。”蔡瑞昌校長説,同學們還要把小麥和玉米在推磨課程中磨成面,帶回家蒸饅頭熬粥品嘗。


“除了田園勞作,長垣作為全國廚師之鄉,豫菜主要發源地之一,孩子們不會燒幾道豫菜是説不過去的。”蔡瑞昌校長笑言。


(家鄉菜肉絲帶底做好了,同學們好開心)


(同學們在大廚的帶領下製作的肉絲帶底)


七年級學做一菜一湯,八年級學做兩菜一湯


“學校請來當地名廚為孩子們授藝。七年級學生學做一菜一湯,八年級學生學做兩菜一湯,同時所有學生必須學會包餃子、蒸饅頭、蒸米飯等日常廚藝。”蔡瑞昌校長稱。學校制定了《廚藝課程實施方案》,明確了課程目標:1.學會一門生活技能;2.學會食物分類,了解各種食材及廚房用具;3.學會正確使用廚房用具,如天然氣、刀具等;4.學會團結協作,培養集體榮譽感;5.珍惜糧食,體會勞動的快樂,從烹飪過程中感受到參與和成功的喜悅;6.培養生活情趣,學會分享,熱愛生活,享受生活。


該方案還明確了各班分組辦法、準備工作、三餐食譜、操作流程、關鍵技術提示等,學生們依照《方案》小組分工、擇菜洗菜、刀工認真、掌握火候、作品出鍋、快樂分享,合作善後。


“肉絲帶底的澱粉量,一般為肉的1/10;加雞蛋的量,一般一盤菜半個蛋就夠了;粉皮煮至發軟筋道透明即可。”七年級13班的王思茹同學説,單一個常見的肉絲帶底菜,就有很多標準講究,如果不按大廚教的做,做出的菜就沒法下咽。


中國烹飪大師喬獻濤稱,“肉絲帶底”為河南長垣名菜,也是家常菜,是集冷、熱、葷、素俱全的複合型口味菜肴。粉皮吸收了炒肉絲的湯汁,炒肉絲的熱度烘香了粉皮中的麻醬蒜泥。“酸辣香衝,爽肉彈滑”,老少咸宜。


(蔡瑞昌校長指導學生用石磨磨玉米麵)


“廚藝課是我們最期待的課程,一個個分好任務後,摩拳擦掌爭著要大展身手。”王思茹同學分享。


學生最難忘的還有安排的廚藝課,按班級排班,當天值日做飯。


王思茹同學回憶了和同學做早餐的經歷。“當天一大早,大家來到食堂後廚,一個個‘叮叮噹當’忙活起來。”早餐是熬小米粥、炒白菜豆芽、炒洋蔥雞蛋、炒馬鈴薯絲和醋溜綠豆芽。午餐是香噴噴的炸醬面。晚餐是蒜苔炒肉和蘋果小米粥。小米粥熬得太稠了,以至於快凝固了。炸醬面做少了,還好三組組長“及時救援”。雖然各樣菜品做的不夠完美,但是大家還是吃得很開心,也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與艱辛,同時也懂得了團隊協作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蔡瑞昌校長説,長垣自古尚廚,早在商代,商朝重要名臣、政治家伊尹曾生活在長垣一帶,經常向周邊居民傳授烹飪技藝。如今,長垣廚師遍佈各地,據2004年不完全統計,長垣市常年在外的廚師達2.3萬人。長垣一初中,正是借助當地名廚資源,將食育實踐一步步落到實處。


(同學們收穫自己種植的玉米)


從做一道家鄉菜,到涵養家國情懷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蔡瑞昌校長感慨,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戰略。長垣一初中的“綠色種植+食育實踐”課程,不僅是教孩子們燒菜做飯,也是使孩子們掌握飲食文明,學習膳食知識,培養健康行為。蔡瑞昌校長透露,目前,學校正在嘗試讓學生利用雙休日學做100道家常菜等活動。


河南省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發展中心教育科研管理部副主任、綠色主題實踐活動專家指導組組長汪豪浩表示,在綠色種植的基礎上,拓展好“食育健康強體魄,文化傳承潤精神”食育實踐。學校可運用傳統授課、主題班會、社團活動、餐前故事、餐桌服務、烹飪實踐、親子食育、豐收節、鄉土美食節等形式,深探食育內涵,拓展食育外延。在食育中積極滲透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飲食文化,普及中華文明傳統中的“食禮”,了解餐飲中的基本儀態、食具使用、菜品食用等方面的行為禮儀,結合傳統節日習俗、食俗,推廣與傳承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和民風民俗,加深學生對家鄉的感情,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國家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


“我認為開展‘浸潤鄉土文化,涵養家國情懷’思政教育最難也最重要。”蔡瑞昌校長表示,長垣一初中作為一所縣域中學,一直都在思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要依靠誰”的問題。他説,歸根到底還是學生。孩子們對農業、農民、農村的情感怎麼樣,決定了他們以後十年的就業傾向和工作態度。農村的孩子刻苦學習,不是為了逃離農村,尋找個人出路,而是為了更好的建設農村,尋找民族的出路。為民族考慮,為國家考慮,才是新時代有為青年的應有樣子,這才是未來社會領軍人物應有的格局。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就要立足現實,放眼未來;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們在勞動教育中傳承鄉土文化,涵養家國情懷,與學校提出的領軍教育理念也相呼相應。”蔡瑞昌校長表示。(楊軍強)

【相關新聞】
【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