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生態脆弱區林改之路 |
中國網 | 時間: 2010-12-14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三、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解決“怎麼樣改”的問題 我縣林地大部分分佈在山間溝壑,立地條件、林分品質差異較大,要公平公正地劃分到戶很不容易。為了全面掌握村情、山情、林情,我們組織人員逐村社、逐山頭、逐地塊進行調研摸底。在吃透情況的基礎上,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一鄉一策,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具體工作中,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改革的路子讓群眾找,分林的辦法讓群眾想,做到體現民意、順應民心。群眾借鑒耕地承包的經驗,根據不同坡向、樹木大小、疏密程度和距離遠近,摸索出了因地劃分、因樹作價、優劣搭配、數量平衡、現金找補、隨機抓鬮等普遍認可管用的均山均林辦法。汭豐鄉三十梁村 組的林地在陰、陽兩面坡上,林改小組組織群眾開了10多次會議,確定了“按人分山,按號抓鬮,落實到戶”的辦法,通過現場勘界,把兩面坡上的林子沿垂直等高線分成若干塊,分別搭配編號,林子分得很順利,群眾比較滿意。村民韓孝明説:“辦法是我們定的,鬮是自己抓的,還能有啥意見。” 四、堅持正確方向,解決“如何改好”的問題 堅持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改革方向不動搖,縣上針對林改初期個別鄉村圖省事、怕麻煩而出現的搞大戶承包和大面積實行股份制經營等苗頭性問題,及時制止糾正,明確要求凡是能夠確權到戶的集體林地必須全部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做到執行政策不走樣,確保群眾拿大頭,多得利,使幾十年來國家投入鉅資建設積累的林業資産無償劃歸農戶所有。建立了一把手負責、一張圖控制、一套表統計、一個標準要求、一套程式規範運作的“五個一”工作機制,注重從決策程式、調查登記、方案制定、現場勘界、地形勾繪、糾紛調處、合同簽訂及發證建檔等八個方面規範操作,全縣承包到戶經營102.4萬畝,佔94.6%。確保每個農民平等享有集體林地承包經營權。妥善處理遺留問題和矛盾糾紛,對林改前大戶承包經營及拍賣流轉的林地,納入林改程式,合理分配利益,規範完善合同,重新確權頒證。對個別常年外出、有地無人的農戶,集中劃撥暫由村民小組託管,待回村後交由本人經營,確保戶戶有林。林地到戶之後,群眾把林木、林地當做自己的財産來經營、來愛護,人人肩負起了管林護林的責任,自覺成為護綠的使者。我們因勢利導,探索建立了專職護林員與群眾雙重管護機制,生態得到了更好地保護。林改工作開展以來,全縣沒有發生一起砍伐林木的案件。我們還特別重視林改檔案的建立管理,實行紙質檔案與電子檔案雙建雙存,確保林改經得起歷史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