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生態脆弱區林改之路 |
中國網 | 時間: 2010-12-14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涇川縣地處甘肅東部,陜甘交界處,全縣轄14個鄉鎮、1個經濟開發區,總人口34.89萬人,總面積1409.3平方公里,有林業用地122.1萬畝,集體林地117.86萬畝,佔96.2%,其中公益林104.6萬畝,佔88.7%。 2008年10月,我縣被確定為全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縣,我們正確把握方向,明確目標定位,堅持走群眾路線,積極探索,紮實推進,明晰産權改革基本完成,深化改革起步實施。截至目前,完成勘界確權108.24萬畝,佔應改面積的100%;頒發林權證5.43萬戶、82.1萬畝。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從統一思想入手,解決“能不能改”的問題 我縣集體林地的近90%是人工公益林,是歷屆縣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縣人民幾十年如一日一棵一棵栽植、一片一片撫育起來的,凝結著幾代人的汗水和心血,因此也獲得了許許多多的榮譽,是涇川最響亮的一大品牌。林改初期,縣裏領導最擔憂的是,林地分到一家一戶,怕出現亂砍濫伐,使來之不易的生態成果遭受損失,怕背罪名;一些鄉村幹部認為,把林地分了,集體收入來源減少了,公益事業更難辦了,推進林改積極性不高;一些群眾認為,公益林沒多少利益可圖,承包到戶後還有了管護責任,分不分無所謂。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多次召開林改領導小組會議,深入學習領會中央10號文件和省委41號文件,準確把握精神實質,統一各級幹部的思想認識,堅定推進改革的信心,確定了山、川、垣不同類型的3個鄉鎮、13個村先行試點,探索路子,積累經驗。由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帶隊組成調研組,深入到群眾中去,把政策交給群眾,聽取群眾的意見,尋找推進改革的“金鑰匙”。正如玉都鎮太陽墩70多歲的老黨員劉興華説的,“我們從年輕時就響應政府的號召,栽了幾十年樹,看著禿山荒溝變綠了,但那是集體的。現在搞林改,把地分給我們了,林子是我們自己的財産了,真是打心底裏高興”。通過廣泛的宣傳發動,使群眾真正認識到,通過五十多年的生態建設,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通過林權改革,使農民真正分到了林地,擁有了林權,可以抵押貸款、可以有償流轉、可以栽植經濟林木、可以發展林下經濟,幫助群眾致富,還可以留給子孫。群眾對政策了解了,對林改的好處知曉了,參與林改的熱情被激發起來。 二、確立改革主體,解決“靠誰來改”的問題 農民是林改的主體,我們始終把由農民參與、由農民作主、讓農民滿意貫穿于林改的全過程。從縣直部門抽調了180名得力幹部,通過專題培訓,下派到重點鄉村服務群眾、服務林改、指導林改,與鄉村幹部一道進村入戶開會動員,促膝座談,使群眾不斷熟悉政策、掌握程式,讓群眾廣泛參與林改,充分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由群眾自主討論改革辦法,自主確定分配方案,做到群眾對情況不清楚不實施,意見不一致不票決,公示有異議不確權,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真正把群眾的事交給群眾辦,保障了群眾的決策權和監督權。同時,由群眾推選熟悉情況、辦事公道、責任心強、在群眾中有威信的代表,組成林改理事會、林改分配小組、勘界小組和評估小組,代表群眾評估分配、勘界確權。高平鎮袁家城村東莊組群眾全員參與林改,白天在山頭地塊搞評估,晚上聚在一塊定方案,村民何鎖林説:“給我們分山分林,這麼好的事,大家都願去,怎麼分、怎麼改,群眾自己説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