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訪談>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 傳承與發展

土城鎮上九個“館” 承載紅色根脈和記憶

發佈時間: 2016-10-1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佟靜 | 責任編輯: 佟靜

赤水河航運歷史展覽館

赤水河航運歷史展覽館建於清朝晚期的土城船幫舊址所在地,前臨土城老街,後通月亮臺碼頭,當時為船幫老大和船工們開會議事及娛樂的場所。展覽館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築,一樓一底,外觀為西式建築風格,而內部則是木結構的中式風格。建築四週不見屋檐,內部有兩個天井,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後院可容百人,院內一棵百年的古樹,為當年船商們納涼的地方。建築以高高的馬桑木為柱,石鼓為礎,橫樑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各廂房有鏤空的方格窗,赤水河畔土城古鎮的繁華景象可見一斑。

二樓為展陳部分,以豐富的實物、圖片,翔實的史料展示了美麗富饒的赤水河、赤水河航運、航道整治與航運發展、邁向現代化的赤水河航運四個部分的內容。2009年9月26日,赤水河航運歷史展覽館正式開館。

赤水河鹽文化陳列館

土城鹽號當時為“仁案川鹽委託大業公司辦事處”,位於土城古鎮長征街,是至今赤水河畔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鹽號。它建於清朝晚期,佔地468平米,為石、磚、木結構建築,坐南向北,正門為八字朝門,屋內有四合天井,兩側有四大鹽倉。1935年1月28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抵達土城,在土城鹽號開倉分鹽,解決了當時軍民的用鹽之需,為紅軍一渡赤水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赤水河鹽文化陳列館位於“土城鹽號”,陳列內容分為鹽的起源;川鹽入黔;仁岸盛衰;鹽的折光。通過圖片、文字、場景、雕塑等展示了赤水河古鹽道、古碼頭、古鹽號……的古風古韻,赤水河流域的民俗民風,以及川、滇、黔邊赤水河兒女的生産生活場景。該館于2009年9月26日開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土城古鎮博物館

千年古鎮土城歷史悠久,7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漢代建平夷縣,宋代建滋州,元末明初時,當地老百姓在修建房屋挖地基時發現大量的土城墻,因此得名土城,2005年土城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千年古鎮土城博物館位於土城鎮長征街,為西方教堂式的兩層樓房。博物館通過詳實的文字、圖片、文物進行展陳,以原始社會時期、秦漢時期、蜀漢時期、兩晉南北朝時期、唐宋元時期、明朝時期、清朝時期、民國時期八個部分的內容,詳細介紹了土城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歷史。

千年古鎮土城博物館于2009年開館。

宋窖博物館

宋窖博物館位於土城鎮長征街,佔地約18畝,由習水宋池老窖酒業投資建設。

該博物館以彰顯歷史文化,濃縮赤水河谷釀酒文明為特色,分為室外陳列、室內陳列、千年宋窖三個部分,其中,室內陳列分為悠久歷史、酒業興盛、醉美酒河、宋窖風彩四個展廳,收集了地方歷史文物、當代名人書畫近400件,以及赤水河沿河不同時期酒廠的近千瓶老酒。室外通過各式土城過去的生産生活用具,展示了土城宋代酒肆茶飯、船幫鹽號,各業興旺的景觀縮影。

2013年1月1日,宋窖博物館在習水縣土城鎮建成開館,是貴州首個民營企業自建文化公益博物館。

土城渡口

土城渡口,位於貴州省習水縣土城古鎮赤水河與其支流黃金河交匯處。

1935年1月28日,由於紅軍在土城青杠坡戰鬥沒有實現作戰目的,中革軍委在土城召開緊急會議,果斷命令紅軍主動撤出戰鬥,從土城渾溪口、蔡家沱和元厚西渡赤水河。土城鎮上老百姓用自家的木船、門板、繩索等協助紅軍在渾溪口以兩磴巨石為固定物,連夜架好了浮橋,使得紅軍于29日上午順利渡過了赤水河。

中共習水縣委習水縣人民政府于1978年11月在土城古鎮赤水河對岸火星山麓奠基,1980年1月29日建成“土城渡口”紀念碑。碑高12.9米,寓意一渡赤水時間1月29日,由碑帽、碑身、碑座組成。碑身豎刻“土城渡口”四字,頂端為圓雕紅軍軍旗,背刻毛澤東《七律•長征》詩。

“土城渡口”紀念碑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埂上:土城戰役的前線指揮所

毛主席指揮土城戰役的前線指揮所,位於貴州省習水縣土城古鎮後面白馬山的大埂上。

1935年1月28日清晨,毛澤東、周恩來、張雲逸、李富春、左權等首長,從古鎮上的愛華商店出發,沿鐵爐溝來到大埂上指揮青杠坡戰鬥。當天由於是大清早,霧氣比較大,看不清遠處的地形,只聽得見青杠坡方向傳來的密集槍聲,毛主席説再往前走。於是,他們又繼續往山上走去,一直走到距這裡約一千多米的山頂上才停了下來,指揮戰鬥。

在大埂上有一潭水,據説,民國二十三年前沒有這潭水,是那年毛主席來後,不知何時起就生成了這一潭水。當地的老百姓還傳説,那年毛主席率領紅軍到土城,登上大埂上指揮戰鬥後,紅軍從此交上了好運、紅運,他們就給這個地方取名為“紅運井”。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