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雅致、博大的藝術—舞劇《絲綢之路》的三個特點

發佈時間: 2016-04-10 13:57:0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佟靜  |  責任編輯: 佟靜




    三、雅致、博大的服飾和舞美藝術

舞劇《絲綢之路》在服飾特徵上,服裝設計者突出的把歷史多個時期的服飾藝術元素滲入、裝扮到人物角色上。人類歷史其實也就是一 部關於人類的服飾史,翻開服飾史,可以看到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也盡在其中流淌,每一段發展階段都有其歷史性和時代區別。今天,在我們再來看服飾的文化變遷,其實,最過癮的體驗,也只能通過服飾藝術家的再造,才能感悟和體會到服飾文化的歷史美感,舞劇《絲綢之路》的服飾藝術,讓我們在這一點上體會的則更為顯明。

(一)舞劇《絲綢之路》服飾的藝術風格

要説中國的千年服飾的發展,那實質就是歷史變遷演變的代名詞,只有歷史學家才能夠研究清楚的問題。從舞劇《絲綢之路》展演中,要表現涵蓋幾千年的歷史形象,確實需要好的服飾藝術設計,才能夠表現出該劇的歷史性發展寓意“七者”和舞臺人文效果的需求。我品味到它獨特的服飾設計藝術氣息,充滿了歷史性元素、儒雅、華美、大氣的風範,感受到本劇的服飾設計者以“周秦漢唐”的服飾藝術為審美基調,特別是以漢代服飾文化特徵為主線,運用“絲綢之路”沿岸阿拉伯國家服飾特點和歷代服飾精華,又具創新寓意的設計風格,為劇中人物的形象特徵的展示起到了積極地作用。本劇的服裝設計師阿寬先生説:“歷史無需設計,它的壯美需要我們竭力去尋找、去體會”。

從舞劇《絲綢之路》的服飾展演的效果中來看中國歷史上的服裝風格。如:秦漢時代的,在服色上可謂是一個重要歷史階段,奠定了也就是將“陰陽五行”思想滲進服色思想中。除了秦始皇制定法律規定服色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一般的服色應是沿襲戰國時代的習慣。在男性服飾方面,秦始皇規定的大禮服是上衣下裳同為黑色祭服並規定衣色以黑為最上,又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著綠袍一般庶人著白袍。女服服飾秦始皇喜歡宮中的嬪妃穿著漂亮的及以華麗為上。由於他減去禮學,對於嬪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個人喜好為主。漢代服飾,劉邦得天下後,力求予民休息,在服飾制度上,也大都承襲秦朝。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由於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裙子的樣式也多,最有名的是「留仙裙」。男服服飾:禮服:漢朝的祭祀禮服,承襲了秦代的廢除「六冕」,以一種冕服為祭天地明堂之禮服的辦法。冕冠服:為最尊貴的祭祀禮服,是天子及三公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時穿著。長冠服:為夫子和執事百官,用在祭宗廟及各種小祀,如五嶽、四瀆、山川、社稷等典禮穿者。委貌冠服:相當於周代的冠弁服。為公卿諸候大夫行大射禮于辟雍的時候穿著。皮弁冠服:此種冠服為大射禮時,執事者穿著,衣裳為緇麻衣,皂領袖、素裳。朝服:自秦開始以袍作為朝服,漢代從皇帝至賤更小吏亦以袍作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過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稱。服色是隨著五時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襯以告緣領袖的中衣。女服服飾:廟服:相當於周代的禕衣,是女子禮服中,地位最尊貴的一種。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廟服,皇后之謁廟服,其服色是皂下。蠶服:相當於周代約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帥領公卿諸侯夫人親蠶禮時穿著。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隋唐時代,中國古代服裝發展到全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達,生産和紡織技術的進步,對外交往的頻繁等促使服飾空前繁榮,服裝款式、色彩、圖案等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嶄新局面,而這一時期,可謂中國服裝中最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豐美華麗,粧飾之奇異紛繁,都令人目不暇接。主要分為襦裙服、男裝、胡服三種配套服飾。如:襦裙服,襦裙服係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裝束。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布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宋代服飾,宋朝統一的社會局面帶來了宋朝經濟的繁榮。“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使程朱理學逐步居於統治地位,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美學觀念也相應發生變化,服飾開始崇尚儉樸,重視沿傳統,樸素和理性成為宋朝飾的主要特徵。共同的特徵是折裥很多。裙子上的紋飾更是豐富多彩,有彩繪的,有染纈的,有作銷金刺繡的,有綴珍珠的,裙子的色彩以鬱金香根染的淺析古代女子服飾為標桿,黃色最為高貴;也有紅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艷麗的石榴裙最負盛名。宋代因襲了唐代的襦裙,將其作為女子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服飾。由於受少數民族服飾的影響,宋代襦裙的衣襟形式可左可右;遼、金、蒙古等是與宋朝(分為南宋和北宋)並存的北方政權,也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遼以契丹族為主,元則是以蒙古族為主。它們的服飾均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有著顯著的區別,帶有自己本民族鮮明的服飾特徵。如:蒙古族女子,時興戴一種很有特色的“故故冠”。這種冠是用樺樹皮或竹子、鐵絲之類的材料作為骨架,從頭頂向上高約70-100釐米,其頂端擴大成平頂帽形;外面以紅絹、金錦或毛氈包裱。明朝古代女子服飾。明朝政府採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發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成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範。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政權,因其長期處於遊牧生活和征戰狀態,所以緊身、簡潔、便於騎射是其服飾文化的主要特徵,這與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差異較大。清朝統治者一直對自己的民族服飾有著獨特的理解,他們不僅認為民族服飾是祖先的傳統,而且認為這是他們屢戰不敗的重要因素,所以對民族服飾的繼承和發展極其重視。清朝服飾也是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為龐雜和繁縟的,對於近世紀的中國服飾影響較大。最有代表性屬清代的裙子,有百褶裙、馬面裙、魚鱗裙、鳳尾裙、紅喜裙、月華裙、墨花裙等等。雲肩是女子披在肩上的裝飾物,貴族女子所用雲肩,製作精美,有剪綵作蓮花形,或結線為纓絡的,也有以珍珠穿織而成的。中國服裝的發展歷程反映了政治、經濟文化的進化,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遼闊無邊。這些服飾藝術的歷史內涵,都抽象慨括的凝結在舞劇《絲綢之路》鮮活的人物個性中。

在舞劇中,還可以享受到阿拉伯服飾文化藝術的溢彩,同時,還有相關創意性的服飾造型,都給我們帶來了新的視覺感受。在色彩設計上,“引者和行者”採用黃色調,“遊者和使者”採用灰色調,“市者和護者”使用了藍色調,“和者”使用了紅與白色調。從《絲綢之路》的服飾藝術所綻放的舞臺效果看,在各個人物身上體現出了清澈的歷史服飾文化藝術的魅力,它吸取了但又開創出新的服飾藝術效果,深刻的體現出既尊重中華民族歷史的服飾風采又不死板硬套的創新運用。

(二)雅致、博大的舞臺效果

舞劇《絲綢之路》的舞臺制景效果獨特。創作者用“變人不變景”的這種獨特創意,讓觀眾為之驚嘆,就這樣一個小小的舞臺,用模擬細沙堆積的蒼茫大漠,還真讓人如實的感受到了沙漠的浩瀚無邊,宇宙蒼穹無際。就這麼個場地,他卻展現出了幾千年的“絲綢之路”沙景故事,不能不説這是一種出奇的智慧者之作。

從一般情況來想,近兩個小時的舞劇,牽扯了幾千年的故事,可能要換若干次場景,但舞劇《絲綢之路》的舞臺背景創意確實獨處一折,在一個沙化的場景裏,用不同的人物和燈光作變化,形成“變而不變,不變而變”的奇特舞臺效果,把觀者始終放在茫茫沙漠之中,對沙漠的“憧憬、迷離、徬徨、遐想、恐懼”等氣氛油然而生,這就像西方音樂中的變奏曲,音樂主題不變,而毎一次主題的性格在變,音樂效果在變,神奇無比。

舞檯燈光在金黃色的主導色彩鋪墊下,閃爍著沙漠的多種風光,讓人有親臨其境之感,也是本劇的主色調,它寓意深刻,表現出遠古夢幻、蒼芒萬象的大漠風情,在此基礎上,運用至少八次的全紅光、全黃光、全白光、全灰光,每一次全光,就是一次集體舞的激烈場景,其中,兩次全黑光,是讓人産生陰冷恐懼之意,這些光的處理,是我看戲、看劇以來,燈光最有感覺的一次,他樸實無華,光為劇情的視覺震撼和需要出現變換,是樸實無華的藝術渲染,每一處光感都是一次色彩的享受和劇情的體味。

道具使用耐人回味。古長矛的使用,為歷史武力博弈起到啟示。對於舞蹈藝術來講,由於缺少語言的導向,要讓觀眾看懂劇情,因人而異,在理解上真還算是有一定難度的藝術種類,所以,各種道具的運用是關鍵。

舞劇《絲綢之路》的創作者在道具使用上可以説是簡潔明瞭,相比其他舞劇來看,可謂“精煉到極”。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道具是一柄古老的長矛,它寓意了古“絲綢之路”的血腥、疆場衝殺、利益之爭、捍衛和平和正義之矛。有多少歷史博弈之情,就在這一隻古老的長矛上得到了啟示,就是這個長矛,它使觀眾霎時進入到幻想古“絲綢之路”的武力搏殺的情境之中。另外,結束時在舞臺上空給觀眾呈現出歷史時期的各種標示物,可以説是對整個“絲綢之路”的歷史印記的進一步暗示,為觀眾在視野上,起到了強烈的歷史感觀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講話中指出:“創作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舞劇藝術是屬於表演藝術中較為抽象的藝術,對大多數觀眾來講,需要熟悉舞蹈特殊的表述方式,舞劇《絲綢之路》在各方面都顯示處非凡的創造,我作為一名普通的觀眾,我已經深刻地感受到這部作品的藝術魅力和優秀。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任編輯: 佟靜
   上一頁   1   2   3  


 

互動留言

0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changhy@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219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