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徐洪才:報告釋放如此信號 提振經濟還可以有這些舉措
 

時間:2024年3月7日

嘉賓: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 徐洪才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這裡是中國網《中國訪談》2024全國兩會“向‘新’而行”系列訪談。2024年兩會召開之際,人們看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催生經濟新動能,是與會代表委員們最關心的問題,而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更是成為兩會的熱點話題。在3月5日舉行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會上,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針對當前形勢提出了一系列舉措。那麼報告提出了怎樣的發展新思路?我們又該怎樣發展新質生産力、催生新動能呢?中國網《中國訪談》節目特邀著名經濟學家徐洪才進行解讀。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 徐洪才。(楊佳 攝)

        中國網:徐老師,您好!歡迎做客中國網《中國訪談》。

        徐洪才: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政府工作報告》在回顧2023年的工作時指出,“經濟恢復發展本身有不少難題”,其中包括“外需下滑和內需不足碰頭,週期性和結構性問題並存”,那麼您是如何理解這些困難的呢?

徐洪才:這些困難今年還在,去年的話經過一年的調整,應該説我們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有些問題已經解決了,還有一些問題還在延續,特別是疫情的後遺症,現在還在不同程度上有所體現。

我們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面臨一個新舊動能的轉換和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問題),而且未來整體的趨勢還是經濟增速逐漸回落。因為整個體量大了,經濟規模大了,你想像過去那樣快速增長6%、9%以上,也不現實。另外我們要感覺到國際國內的形勢變化確實有很多是在預料之內,也有一些超預期。比如説,我們自身的新舊動能的轉換,這裡面涉及到一個傳統功能正在收縮,同時新動能的培育有點不給力、跟不上(的問題),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創新驅動,加大研發投入,加大相關的創新資源的支援。但是,它不可能立竿見影,要久久為功,逐步體現出來。

另一方面,就是我們中國的特殊國情所決定的,一些問題紛至遝來,比如老齡化社會加快來臨;另外新型城鎮化還有後半場,任務還沒完成。多重因素疊加,再加上部分地區、部分行業的一些産能過剩、潛在的風險一直還在。

從外部因素來看,今年是全球性的一個大選之年,所以也存在了一些不確定性,而且地緣政治衝突還在延續。世界經濟的增長總體來看,我認為確定性是上升的,但是也還有一些不確定性。

確定性上升是體現在(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上,去年、今年預期都是3.1%(注: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2024年1月30日數據),都比較低,但是,通脹已經明顯放緩了,壓力是下降的。從經濟增長來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明年(世界經濟增速)會有一個緩慢的上升,3.2%。但是,全球的貿易和跨境直接投資這兩塊今年會有明顯的改善,去年都是收縮、負增長的,今年全球貿易可望增長3%以上。

另外,(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資)這一塊(2024年)也會恢復到正增長,明年可能會更進一步,會超過(世界)經濟增長的速度。這就意味著通過過去一年的修復,這些全球性的分工體系和供應鏈體系正在恢復常態化。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反映出諸多的積極因素的集聚,中國身在其中,一定會從中受益的。這是積極的方面。而且美聯儲預期會在今年年中的時候降息,這對於中國來講也是好消息,因為中美之間的利差收窄了,人民幣貶值壓力減輕了,等等吧。也有一些確定性因素,包括近期大家已經看到的大國關係趨於緩和、趨於穩定。今年美國是大選之年,我相信在大選期間不會出現什麼不正常的、出乎意料的事,總體上會保持相對穩定。這對於我們都是好消息。

但是也有不確定性,美聯儲的這種政策轉向調整對金融體系會有什麼影響?另外還有一些局部性的、我們難以預料的地緣政治衝突可能會出現,那麼對全球大宗商品、對價格體系也會産生負面影響,等等。

我覺得綜合國際國內情況的變化,我們(面臨的)是挑戰與機遇並存,但是機遇大於挑戰。

中國網:我們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於解決我國居民消費意願不足、消費能力不強的問題時提到了,要從增加收入、優化供給、減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來綜合施策,您怎麼看這些措施,能奏效嗎?

徐洪才:我覺得多管齊下,從這幾個方面綜合施策肯定會有積極的效果。首先是我們要增加收入。因為城鄉居民的收入過去多年來一直和經濟增長保持同步,但是這裡面有兩極分化分配不公的問題,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包括增加我們3億新市民的收入水準,改善他們的社會保障;也包括我們還有幾億農民,提高他們的收入水準。這是未來增加收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之所在。所以我們要多管齊下,比如增加就業,比如鼓勵中小微民營企業的發展,等等,這樣可以增加我們的收入;也包括改善社會保障體制,還有一些改革,等等。這是從收入的角度看。

另外從供給的角度來看,確實我們現在消費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層次的,參差不齊的,一些基本的消費像溫飽型的衣食住行基本上得到滿足了,但是改善型的、升級型的消費我們還是供給不足的。比如迫在眉睫的,就是養老健康的消費。對大健康的消費這是永無止境的,是個剛性需求。另外,像對文化、旅遊、教育、娛樂還有體育等等,這些與人的活動、與精神層面息息相關的這些需求,我們的供給是不足的——你想花錢買服務,買不到啊。因此,我們要改善相關的供給,就要引導資金增加這些方面的投入。所以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講了,我們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和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有潛能的消費就是指這些未來的需求成長空間巨大但短期看供給不給力、跟不上(的領域),這是我們要補的短板。同時,我們的投資要著眼于有訂單、有潛在需求的這些領域,我們增加資金的供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改善我們的需求,供給和需求之間就産生了一種良性的互動,可以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供給需求的這種相對平衡。所以,我們未來擴大消費也要改善供給,僅僅從需求側恐怕難以奏效。

另外,過去我們有些政策有一些人為設置的障礙。

中國網:比如説呢?

徐洪才:比如像大宗的一些商品消費,像住房的購買,以前不還是有限購限貸嗎?有很多限制性措施,包括一些大城市對汽車的消費,很多限制性措施現在看來不合時宜了,給它取消掉,因此優化我們的政策供給。所以我們講,從這幾個方面協同發力,多管齊下,我相信我們未來的消費在穩定經濟增長當中的作用會進一步提升。

中國網:報告中提到“房”字的頻次達到了15次,去年這個次數是17,而且將房地産相關工作都安排在防風險的章節中。對於報告中提出的化解房地産硬著陸風險的舉措,您怎麼看?

徐洪才:房地産市場已經調整了一陣子了,未來一兩年我覺得還是會延續這個調整的過程,這種調整的幅度之大多少有點超預期。因為在疫情前我們這個黃金十年,整個房地産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投資當中大概佔了1/3,在居民的消費當中大概佔了1/3,另外在政府的收入當中也佔了相當大的比重。現在整體出現調整是説明需求結構出現了變化,而我們過去那種供給的能力、産能是過剩的。現在大家看到我們在庫存沒有銷售完的、待銷售的房子面積很大,規模很大。現在中心城市居民每人平均擁有的住房面積已經趨於飽和了,接近於發達國家的水準了。未來的人口結構還在變化,當然,我們的城鎮化還有後半場,另外年輕人還有剛性需求,還有改善型的剛性需求,還有隨著年齡人口結構的變化這個需求的結構也會有一些變化,比如説小戶型未來需求可能會上升等等。

總而言之,現在這種激烈的調整是反映出過去那種拿地—開發—建房子—賣房子這種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了。因此,未來我們經過幾年的這種調整以後會出現一個新的動態平衡,這種新的動態平衡(是説)未來的投資能力、未來的消費能力跟過去相比,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會以一個比較低的層次形成一個相對的均衡。因此就要看到目前這種劇烈調整對我們的企業甚至對國民經濟産生的潛在風險和衝擊。所以,《政府工作報告》把這一塊放在風險這個章節裏面討論,我覺得是有針對性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做了部署,就是我們要做大增量或者説先立後破,明確提出了三大工程,就是保障房的建設、城中村的改造,還有“平急兩用”的公共設施的建設。其實這是創造了新的機會,為那些開發商找到了新的商機,找米下鍋,我們要創造一些商機,但是這個還不夠。我們金融機構的相關政策也做了調整,比如,降準降息降低首付款比例,降低貸款利率,延長貸款期限,還有廢除掉一系列限購限貸的政策,多管齊下。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做客《中國訪談》演播室。(楊佳 攝)

我認為要把房地産這種劇烈調整造成的缺口給它彌補上,恐怕還要新的思路,這個新的思路其實大家從相關政策裏面也看到了方向。比如,去年底提出銀發經濟的發展,未來中國要打造十個相關的産業園區,促進銀發經濟相關産業的發展和産業集群的發展,比如生命科學、生物醫藥,還有健康、養老的服務體系,等等。這裡面會增加新的投資,每年如果增加幾萬億的話,在一定程度上會彌補房地産調整的缺口。

還有全面的綠色轉型,我們要實現雙碳戰略目標,未來也要增加投資。再一個就是數字經濟智慧化時代的來臨,我們在傳統産業的新技術應用這種新質生産力的培育、技術改造升級這塊,我們要加大投資。今年不也是提出大型設備以舊換新嗎?其實就是促進這種轉型,擴大投資和消費的領域。

這樣的話我們多管齊下,把投資這一塊給它提振一下。因為去年的投資增速只有3%,是拖了後腿的。這樣的話我們未來的房地産業經過調整以後,對國民經濟的衝擊會逐漸地平息掉,實現一個平穩的過渡和轉換。

中國網:《政府工作報告》在提及2024年政府的主要任務時其中第一條就是建設現代化的産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産力。我們都知道其實培育新質生産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於報告中所列出的這些舉措,您是怎麼看的呢?

徐洪才:我認為是有針對性的,也是非常務實的,特別是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我們傳統的那種靠外延擴張,比如傳統的舊的生産要素——土地、勞動、資本,投入是很有限的,我們就在效率方面做文章,挖掘發展的潛力和內涵,走內涵發展的道路,這就需要創新驅動。所以講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

其實這個概念在經濟學上有一個相對應的概念就是“全要素生産率”,這是基於技術的變革推動的效率的提升、能源資源消耗的減少。今年我們依然提出單位GDP能源消耗,還有碳排放,都要有具體減少的目標。未來一個時期,我們依然每年都有這種目標,這就體現在經濟品質的提升方面。因此,這種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方式的轉變必然會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對我們的産業結構、對我們的消費者、對中國經濟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影響,都會産生深遠的影響和變化。所以,我覺得我們強調創新發展,而且在這方面實實在在地有一系列政策舉措,拿出來的行動也體現在我們中國創新發展的一系列成果上,這也是有口皆碑的。我們每年在國際上申請的專利現在是名列前茅的。整體的創新能力過去幾年穩步提升,但是還有差距,跟發達經濟體比還有差距。我們瞄準這個方向,對標高標準,不斷地前行,砥礪前行,加大研發投入,改革創新相關的機制,釋放我們經濟發展的潛力。

中國網:過去的一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可以説克服了很多的困難。面向未來,您也提到我們面臨著不少挑戰,當然也有更多的機遇。對於新的一年,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您有怎樣的預期和建議呢?

徐洪才:我覺得新的一年是在過去一年的基礎之上沿著一個平穩、向好、向上的發展態勢,經濟增速可能會保持相對穩定甚至會有輕微的回落,但是品質提升,效益會上升,結構不斷地優化,這也為“十四五”乃至2035年的中期發展目標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今年比去年好,明年比今年好,會越來越好。

中國網:好,感謝徐主任為我們帶來精彩的解讀,謝謝您!

(本期人員:責編/文案:韓琳;主持:佟靜;攝像:劉凱/房小琪;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


《政府工作報告》解讀之一:為什麼今年GDP增長預期目標定為5%左右?3%的赤字率仍屬穩健?

《政府工作報告》解讀之二:徐洪才:我國制度型對外開放步伐加快 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來源:中國網
本期人員:責編/文案:韓琳;主持:佟靜;攝像:劉凱/房小琪;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