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構建正確的“虛實經濟觀”
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發展的基礎,虛擬經濟可以相對獨立地運作,但如果虛擬經濟背離實體經濟的情況,風險就可能聚集,給整體經濟發展造成損失。這個基本邏輯是經過長期檢驗的。但是,準確把握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係,並不容易。
“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是學術用語,本身有特定含義。但在我國虛擬經濟文化缺失,虛擬經濟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簡單地把這一學術概念放大化,有誤導公眾之嫌。金融交易具有虛擬性,但也同時具備實體性,特別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依賴實體經濟這一點,有著廣泛共識。把“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完全對立起來,甚至把大量依託實體經濟運作的金融活動都説成是“虛”的,是錯誤的。所以,這種簡單概念化的議論應該停止了。只要有利於生産力的發展,有利於市場健康有序運作,有利於提高人民福祉,不管姓“實”姓“虛”都是好的。相反,如果不能促進經濟發展,不能推動産業升級、消費升級,不能提高人民的福祉,不管姓“實”姓“虛”都是壞的。
所謂“脫實向虛”現象,其實主要發生在美國境內。由於美國虛擬經濟高度發達,即便實體生産大量轉移到境外,但仍能夠控制全球的各种經濟資源,為其國家利益服務。我們既要看到美國境內脫實向虛的一面,也要看到其虛擬經濟管控全球資源的一面。
立足於我國長期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現實,我們必須把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統籌起來考慮,以決定和實施發展大計。面對發達經濟體金融市場高度發展,而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相對滯後,定價能力弱小的現實,我們要高度重視虛擬經濟的發展。不能簡單地把國內金融市場相對熱絡的現象歸為“脫實向虛”。中國的金融體系、金融市場還很不發達,這正是我們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原因。
作者為證券日報常務副總編輯。此文選自最新出版的《供給側改革下一步怎麼辦》一書。該書由東方出版社出版,收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等關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26篇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