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融改革要提供“硬供給”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是提供新的制度供給和技術供給,但也必然包含思想理論等方面的供給。我把制度供給和技術供給稱為“硬供給”,把思想理論等方面的供給成為“軟供給”。
“硬供給”包括:1、産權結構改革。要進一步深化大型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改革,適當降低國家股比例,擴大社會資本持股比例。可以考慮分拆部分業務板塊。要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開放程度。建立更多混合所有制金融企業。允許純民間資本組建各類金融機構。取消所有制歧視性政策,代之以依法監管和安全性審查。鼓勵中小微金融機構創新發展,為其提供行業風險指引。2、融資結構改革。要適度加快擴大直接融資的步伐,降低間接融資比重。大力發展主機板、創業板、新三板、區域股權交易中心等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形成社會化、專業化監管體系。鼓勵優質上市公司兼併收購,做大做強。加快債券市場改革,建立起集中統一、多層次互通的債券市場。要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綜合經營。前不久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試點金融機構依法持有企業股權。我認為,在試點基礎上,可以逐步擴大金融機構直投範圍。3、産業公司治理改革。無論産業公司還是金融公司,其治理的核心都在內部。要建立健全董事會、股東大會、監事會、管理班子,完善內部治理和制約機制。公司管理團隊要按照法律規範辦事,要為全體股東利益負責,要按照市場需求決定經營策略,要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要強化會計師、律師等仲介服務機構的執業能力,強化其執業操守,發揮好這些仲介服務機構的約束作用。産業公司自身治理良好,是金融服務提質的基本前提。4、凈化和優化市場環境。要下大力氣,減少直至消除産業公司運營的各類灰色成本,為企業減負、鬆綁。要從政府做起,取消不必要的審批程式,取消干擾企業運營的各類評選、檢查,取消不合法的費用攤派。還要規範各類協會、商會組織的行為邊界。對因用地用電用氣、垃圾清運、三廢排放等形成的灰色“設租鏈”予以清理,讓企業把費用花在陽光下,使企業經營行為更純粹、更乾淨。同時,政府和社會力量要在市場監管上提供足夠的服務。
上述四個方面是解決好金融與實體經濟矛盾、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矛盾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這些“硬供給”跟不上,制度、産品、服務等創新活動就會扭扭捏捏,拖泥帶水,反反覆復。
三、金融改革要提供“軟供給”
“軟供給”的第一要務是人才和幹部供給。“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再美好的設計規劃都需要一個個具體的人去實施。從一定意義上説,實施比設計規劃更具挑戰性。
組織起一批堅定維護國家發展利益,同時具備專業能力的專業人才和管理幹部,並在不同組織層面形成合力,並非易事。有一些金融人士一談改革就眼睛向外,懶得研究本土企業、産業、市場以及社風民情,認為“從外面拿來先進的東西”簡單的很;還有一些金融人士把金融看成單純的市場工具,認為金融市場的具體工具、具體行為與國家發展利益和整體安全相去甚遠。這種認識是很糊塗的。選拔、培訓出一批堅定維護國家發展利益的金融人才和管理幹部,使其發揮好組織帶動作用,是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十分迫切的任務。
“軟供給”的第二個方面是資訊供給。推進金融改革需要先進的資訊供給系統。資訊的原始品質、傳播速度、解析能力決定著改革成敗。為此,需要改革針對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公共資訊服務體系,既要採集發達經濟體發佈的金融、經濟資訊,又要及時發佈本國的金融、經濟資訊,提高解析發佈能力。要將改革總體部署、不同階段的改革策略、具體的改革方式方法與公眾資訊供給密切結合起來,改變單純強調輿論引導、忽略公眾資訊供給的做法。要提高政策透明度,參與構建公共認知鏈條,管理好社會預期。
要提升金融系統內部資訊分析、資訊合成、資訊管理的專業化水準,加強對全球公共資訊和特定資訊的解析能力,加強對重點國家金融資訊發佈、金融資訊戰略的研究,提升預判能力。實現金融資訊工作與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大局無縫對接,互為子母。
“軟供給”的第三個方面是監管供給。監管供給本質上是“系統性信任供給”。要通過健全的市場監管增進所有市場參與主體的相互信任,降低市場運作成本,提高本土市場的全球競爭力。為此,要強化資訊披露機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彰顯監管公正。要完善金融市場徵信體系和信用共用體系,強化信用約束效應。要改革監管體制框架,將功能監管與行為監管、協同監管與條塊監管、本土監管與跨國監管、常態監管與應急處置等機制完善起來。
監管供給還涉及風險監測、評估、預警體系,以及交易、清算、支付、登記、託管體系,跨境交易支付體系等的安全管理。
“軟供給”的第四個方面是理論供給。
無論從國際金融市場發展的進程看,還是從我國金融體系的改革任務看,無論從現代資訊技術的衝擊看,還是從金融體系自身的邏輯看,中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需要強大的理論支撐。我國金融改革要兼顧總量與結構、效率與公平、創新與安全、國際參與與國家戰略等的平衡,總體上是要提升中國金融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服務和服從於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整體佈局。為此,要著眼解決當前的現實問題,也要放眼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在金融創新發展理論上拿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