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林戊蓀談翻譯與文化影響
活動描述
- 嘉賓:著名翻譯家 林戊蓀
時間:7月24日9:00
簡介:翻譯這個工作,很有意思,它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成為一個好翻譯,必須從事大量的翻譯,還要借鑒別人的經驗和成就,因此翻譯也要講智謀。翻譯作為一種傳播文化的手段,對文化交流、文化創新都有促進作用。今天著名翻譯家林戊蓀先生做客中國訪談,讓我們聽聽如何能成為一名好翻譯。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訪談。翻譯作為一種傳播文化的手段,從古至今對文化交流、文化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我們的節目中已經為大家介紹了多位翻譯名家,他們用語言符號向世界説明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今天做客中國訪談的嘉賓是我國著名翻譯家、現任中國譯協顧問的林戊蓀先生。歡迎您!林老翻譯了很多像《孫子兵法》和《論語》這樣的中國古典名籍,今天我們要聽聽林老是如何來談翻譯與文化的關係的。首先請您跟我們的網友打聲招呼。
2008-07-24 08:54:07
- 林戊蓀:
各位觀眾,各種聽眾,你們好。
2008-07-24 08:55:21
- 中國網:
林老,其實翻閱您的閱歷,我們看到您從1946年赴美,然後在抗美援朝之前回國,當時回國的想法就是想參與祖國的建設。
2008-07-24 08:57:19
- 林戊蓀:
對。
2008-07-24 08:58:37
- 中國網:
是怎樣的機緣使您回國以後用英語作為對外傳播的工具,後來又跨入翻譯這樣的行業?
2008-07-24 08:58:47
- 林戊蓀:
1949年全國解放了,當時我們在美國讀書的一些留學生,有一部分人非常的興奮。因為像我們這種年齡的人,毫無例外的都經受過戰爭,經受過被侵略和被歧視的年月。所以當時看到祖國解放了,能夠有一個機會重新來建設,都非常的興奮。所以我就儘早地回來了,那個時候買船票都不容易,那個時候想儘早地買船票回國。
我是在1950年7月回國,當時住在教育部招待所。那個時候偶然的一個機會,我去探視我的姐姐,她正好在北京。在她家遇到一個當時在《人民中國》工作的一個老朋友。我不認識他,他是我姐夫的朋友,他就是著名的詩人徐遲,他聽説我的經歷,就非常興奮,帶著詩人的熱情拉著我的手説,一定要到我們這裡來工作,我們現在急需可以用英語寫作的年輕人。
我本來是學哲學的,本來想去大學進一步進修,這樣我就參加了對外傳播的工作,一幹到現在就是58年。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既有對外用英語寫作,也有翻譯,包括口譯和筆譯。
2008-07-24 08:59:10
- 中國網:
我們知道,像您這樣老一代的翻譯家,確實是既要從事口譯、筆譯,什麼樣的翻譯工作都要涉及一些。而且我們知道,翻譯是非常辛苦的工作,您又從事了這麼多年,用英語進行寫作、翻譯,進行同傳或口譯的工作,我們想知道您有沒有厭煩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換一個工作呢?
2008-07-24 09:02:56
- 林戊蓀:
沒有。翻譯確實有苦,但是也有樂。那種對原作的一種深入了解是非常著迷的,同時經過自己的努力,創造出一種新的語言的成果,有一些很強烈的成就感,所以沒有想做別的事情。除了翻譯以外,我有的時候還寫作,這兩個東西是互為因果的,而且是互相促進的。
2008-07-24 09:04:50
- 中國網:
已經入迷了,難捨難分了。
2008-07-24 09:06:03
- 林戊蓀:
是。
2008-07-24 09:06:14
- 中國網:
有很多人戲稱翻譯是一個“銀發工程”,因為我們看到很多的國際研討會上,放眼望去,很多翻譯都已經上了年紀。這是不是也反映出我們的翻譯隊伍有一種斷層,或者是年輕的翻譯不能達到很高的水準呢?
2008-07-24 09:06:23
- 林戊蓀:
我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看來,翻譯有這樣的一個特點。從事翻譯的工作者,他沒有一個過時的問題,沒有因為他的年齡大了就不行了。相反,由於他的經驗比較豐富,有過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經過長期的實踐,所以他總結一套比較科學的方法。所以老翻譯,尤其是筆譯沒有過時的説法。
但是口譯不同,特別是同聲傳譯,這是很強的腦力勞動,如果年紀大了以後反應不過來,到一定時候得讓位,這是有的。但是老翻譯因為經驗比較豐富,所以他可以應對各種不同的突發事件。所謂突發事件就是各種不同的事情,比如説突然發言人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做法,就是講一些故事,脫離了他的原稿,根本沒有什麼關係,這個時候我就發現,還是老翻譯有辦法,因為他有不同的經驗,他可以應對。
2008-07-24 09:07:21
- 中國網:
在我們做了這麼多期的對話翻譯名家的訪談以後,我發現許多的老翻譯有一個非常好的習慣,就是一直覺得自己在翻譯這個行業裏面學的不夠,一直有一個追求,就是活到老、學到老。而且隨著年齡不斷的增長,還在學習翻譯的技巧,或者給自己安排了很多的工作,一點都不想休息。
2008-07-24 09:09:12
- 林戊蓀:
應該説好的翻譯一般都是工作狂,因為他從這裡獲得很多的樂趣。一般來説,比如説翻譯的主題應該是你熟悉的主題,不是你完全不理解的。因為你不熟悉,不理解的話,很難用另外一種語言表達出來。但是像你説的,活到老、學到老,翻譯這個職業是一個雜家,他的知識領域是非常寬廣的,既要有豐富的文字功底、語言功底,同時他也要有很廣博的知識,知識面應該很廣,而且他能夠應對他所不熟悉的。
比如你做口譯,在這之前讓你去翻譯一個科技方面的會議,在這個會之前給你兩、三天的時間,你臨時抱佛腳,抓住一切可用的資訊,包括網上和其他方面提供的一些背景,你自己找有關的數據,他要有這樣的能力。筆譯人也是這樣。一方面,你要接受的題目應該是你比較熟悉的,另外也會有你不熟悉的,而你又推不掉,這個時候就要抓住一切的可能性去做。
我最近剛從上海回來,在上海浦東翻譯一本趙啟正關於上海浦東改革開發的書,裏面有一章是關於金融的,而我對金融並不熟悉,所以這個時候我做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臨時找了一些關於金融的書籍,翻閱了很多,這樣讓我至少知道這個領域一些基本的情況。另外,我請教了一位專家,把翻譯的東西,包括有關術語請他修改。
所以,這也是翻譯的魅力所在。因為你在不斷探索和發現新的領域。翻譯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而且翻譯的成果沒有什麼標準,翻譯只有好一點,或者是壞一點,或者是某一方面有特色,沒有像數學一樣的標準答案,所以這裡面有它的創造性,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2008-07-24 09:11:34
- 中國網:
這也是很多從事翻譯的人講的,無法做到對等,但是要做到相當。
2008-07-24 09:14:12
- 林戊蓀:
是這樣的。
2008-07-24 09:15:44
- 中國網:
其實我們也注意到,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誤區,認為懂英文或者是會某一門外語的人就會翻譯。剛才聽您這樣説,它是根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領域,難度是很大的,所以需要不斷地去探索和學習。
2008-07-24 09:15:57
- 林戊蓀:
現在是知識爆炸的一個時代,所以翻譯所接觸的材料和過去的相比可以説是放大了很多。所以現在有一種説法,一種叫文學翻譯,這是傳統的。另外一種叫實用翻譯,像金融、科技、法律,這些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領域,而且很需要翻譯。不管是從國外引進,還是從國內向外傳播都需要。這樣就給翻譯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翻譯應該有自己的專業,除了兩種文字轉換的能力,跨越兩種文化的差異能力之外,還需要有一個專業範圍。
比如現在有人找我翻譯法律方面的材料,我基本上就會婉拒,説對不起,我不懂。包括很多中國的術語,比如最近中國出臺了《勞動合同法》,這裡面有很多術語,在中文看起來你就辨別不了它的差別,兩種幾乎是相同的,但實際有很大的差別。因為我兒子是做律師的,他説這兩個根本不同,從字面上看並不是這樣,所以這就需要專業知識。
因此在西方的大學,翻譯係或者是翻譯學院,他們培養到了高年級的時候,就要求你選擇一兩個專業,這樣你今後求職和進入工作崗位時就可以有一個你熟悉的領域,這樣比較好。
2008-07-24 09:17:22
- 中國網:
就是針對性非常的強。
2008-07-24 09:19:59
- 林戊蓀:
對。
2008-07-24 09:20:22
- 中國網:
像您説的,隨著世界的全球化和中國的日益開放,對翻譯的需求量也是越來越大,而且範圍越來越廣。其實這對翻譯的質和量都是有很高的要求,您是怎麼看現在我們國家翻譯水準的質和量?
2008-07-24 09:20:34
- 林戊蓀:
剛才你説了,可以説是一個爆炸性的發展,就是成倍成倍的增長。一般的説法,現在大概有50萬人從事這個專業,當然這裡面有一些是兼職的,比如説科技方面,他可能是做別的工作,但是同時也在兼職翻譯。但是畢竟有這麼多的工作量在那裏,所以就提出一個新的要求,就是過去光靠這種專業,比如翻譯學院培養出來的是不夠的。
另外,翻譯學院的數量也不夠,現在教育部也在不斷擴大這個專業,很多學院都建立了翻譯係或者是翻譯專業等。過去的翻譯往往到了大學畢業以後深造的時候,都是研究翻譯理論,現在更多的設立了很多的專業室,專業目的就是讓你畢業以後從事翻譯,作為一個職業來做,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
這裡面就出現一個問題,因為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因此現在供小于求,而且這種小的差別很大。這樣就出現一個品質的問題。我覺得這方面現在國家已經感覺到這個問題,所以現在在大學裏面設立了很多新的專業。另外,我們也通過翻譯資格考試來鼓勵社會人士來從事,有一些人通過翻譯資格考試證明他可以做這個工作。
2008-07-24 09:21:30
- 林戊蓀:
從量的方面講,我們要採取各種渠道來做。現在最根本的還是在初級和中級教育,就是小學、初中、高中,這方面我們現在更強調雙語教育,這是一個學語言比較好的時期。第二,非常重要的是,我們要加強翻譯行業的管理,行業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我多次到國外去開會,或者是有機會去考察的時候,我都發現這些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因為歐洲的語言多,而且國家與國家之間界限在慢慢地打破,所以他們的交往特別多。在這種條件下,他們就非常重視翻譯的培養和翻譯的規範管理。在這方面我們現在還欠缺。
所謂管理就是有一個標準,你拿出來的産品必須達到這種標準,要有客觀的檢驗標準。從社會講,應該更多的強調“翻譯批評”,就是對翻譯有一個評價,無論是文學還是其他的,有一個專門的刊物來分析這些成果,好的加以表揚,壞的加以批評,這樣有一個好壞的標準。
還有一個在行業管理上非常重要的,就是不能用降價的辦法來搶別人的生意。在西方這個行業裏面,他們有一些規定,就是行規,行規裏面有一條就是不得以降價來搶別人的生意。降價的前提就是,你降價了就是要以量取勝,降價就快,快了就壞,所以這是一個惡性迴圈。降價等於低品質,低品質等於轉過來又降價。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良性迴圈,有一個價格標準,然後有一個品質標準,這樣迴圈會比較好。
所以既要有基礎教育,又要有專業教育,還有一個行業管理和行風。我個人説過這樣的話,翻譯需要有四心,就是專心、耐心、細心、虛心。要總是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斷的總結經驗和提高。但是所有的一切源於責任心,如果對原作、原著、原作者,或者是讀者、客戶沒有責任心的話,那麼一切都等於零。
2008-07-24 09:24:02
- 中國網:
的確是,像您剛才説得,只有對這個行業從品質和規範上都有一個好的良性迴圈,對於它的發展才是有好處的。
2008-07-24 09:27:26
- 林戊蓀:
而且説到底,對服務的對象,就是客戶,同時對翻譯本身都是有好處的。
2008-07-24 09:27:50
- 中國網:
而且翻譯在世界上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行業。剛才您説現在隨著翻譯隊伍的擴大,已經有大約50萬人從事這個工作,我們可以説是一個翻譯的大國,但還並不是這樣的強國,所以需要從各個方面都要努力。
2008-07-24 09:28:21
- 林戊蓀:
我之所以提出這個口號,不是為了貶低我們自己,而是提出一個我們努力的方向,我們要有一個雄心壯志,就是我們的翻譯都是頭等的,我們在世界翻譯裏面展示自己的才能,表現我們是泱泱大國,也是一個強國,我們在翻譯也是一個強國。
2008-07-24 09:29:00
- 中國網:
我們知道您跟已故的國際知名記者,也是我們的老朋友艾潑斯坦有非常的私交。其實你們兩個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經歷。你們兩個有這麼好的交情,您能跟我們談談您和他相處的一些往事嗎?
2008-07-24 09:29:40
- 林戊蓀:
可以。在我一生中,實際上受到一些外國專家,或者是外國同事的幫助,受他們的影響,我終身感激。其中就有一位,就是艾潑斯坦。還有好幾個人,還有一位叫傑克陳,他後來離開了我們。他們這幾個人都有一個特點,這些人本人都是作者,自己都有著作,都是學者,不是簡單的新聞工作者,既是工作者,同時又是一個學者。所以他們在對待工作時有幾個特點,他們就在工作中表現出幾個特點。
這幾個人都是知識非常的淵博。像艾潑斯坦跟我講過,他説我沒上過大學,我是自學的。他當時在天津的美國學校裏,他説我在學校裏面摔了跟頭,把腿傷了,所以在家裏躺著。我就利用這個時間,把整個《大英百科全書》從頭讀到尾。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那個時候大概就是十幾歲。這個事情後來我從一封信裏面看到,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作家,他也是天津美國學校的,他説我當時非常的羨慕他,他能在家裏看書,我恨不得自己摔一個大跟頭。所以他的知識是非常淵博的。
第二,他非常的敬業。他一共去過四次西藏採訪,從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有30年的時間在研究和現場進行採訪。所以他後來寫了一本很有名的《西藏變遷》的書。從他做學問方面我學到不少,他非常的勤快,而且經常記筆記。我參加看過他採訪延安的筆記,而且紙都黃了,紙片快碎了,但是他還保存著。所以他後來能寫出最後一本著作《見證中國》。
2008-07-24 09:30:26
- 林戊蓀:
最後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他的做人。他總是那麼樂觀,對人這麼友好,樂於助人,對我們這些年輕人,他們是有問必答。關於出版和傳播等方面,他有很多的閱歷,所以他能夠講出別人説不出來的話,有一些很有見地的做法。這些我都受益。
我很有幸這一生有過好幾位領導,他們這些人既有學識,做人方面都非常好,他們這種樂於助人,對己嚴,對人寬。因為工作做多了,總有雜質,總有人出現了錯誤,這些人肩膀非常的寬,他勇於承擔這些錯誤,其實這些事情和他們一點關係都沒有,但是他勇於承擔,負一個領導的作為。所以這些中國對外傳播的老翻譯人,或者是一些外國的,至少有4、5名,都是我終身學習的對象。
我自己的成就不多,但是我總想到牛頓的話,説“我之所以看的遠,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所以我們後人要想取得成就,一定要向前人學習。艾潑斯坦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幾十年的交往。我最早認識他是因為我們兩個人都喜歡看書,所以在圖書館碰到,這樣聊起來的。他並沒有因為他是一個著名的記者而輕視我,完全是平等待人。我那個時候是20多歲的小夥子,根本對很多東西沒有看法,或者是説不出看法,但是他很願意聽取這些年輕人的意見。
2008-07-24 09:33:28
- 中國網:
很願意交流。
2008-07-24 09:36:03
- 林戊蓀:
是。
2008-07-24 09:36:14
- 中國網:
我們發現,從一些優秀的人或者在某一個領域裏面做得很有成就的人,跟他們交流就發現,他們本身做人就有一些閃光點,可以吸引到你。從跟他們的交流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我覺得是他們個人所散發出來的魅力,吸引人去跟他談,去增加自己的智慧。
2008-07-24 09:36:23
- 林戊蓀:
還有一點,就是這個人非常樂觀,他走到哪一個辦公室就會發出笑聲。
2008-07-24 09:37:14
- 中國網:
很有親和力。
2008-07-24 09:37:38
- 林戊蓀:
總是在那裏説笑話,生活對他來説充滿了樂趣。
2008-07-24 09:37:47
- 中國網:
其實我們也知道,您剛才很謙虛,説您沒有什麼知名的作品。但是我們知道,像《孫子兵法》和《論語》,您翻譯了很多中國古典名著,這種翻譯和文學翻譯或者其他類型的翻譯是有不同的,您在翻譯古代典籍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經歷或者是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2008-07-24 09:37:58
- 林戊蓀:
我從事這方面的翻譯有點偶然性,但是也有點必然性。我年輕的時候就覺得《孫子兵法》裏面充滿了智慧。《論語》我看過,但是我那個時候因為受當時的思潮影響,看它的消極面多於它的積極面。“五四”以後打倒了孔家店,它確確實實不是全部都是凈化,在今天看來有一些也是過時的東西,或者是不正確的東西。
我不同意現在“孔子熱”當中,很多人説他是一個聖人。他是一個很可愛的人,但是他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他的觀點也不都是對的。但是我為什麼會對他感興趣?因為過去年輕時讀過一點,後來在文革時,當時書很少,就出了一本《孫兵兵法》,當時在山東銀雀山的一個墓裏,因為過去一直有爭議,孫武和孫兵到底是不是一個人?所以在這裡證明是兩個人,只不過孫兵的兵法後來失傳,就發現了,因此出了一本很薄很博的書。
那個時候我在幹校,在北京,就在書店裏面發現了這本書,很薄,我就在幹校看。那個時候在幹校看是靠蠟燭點的,有的時候因為太睏了,蠟燭倒下來把書皮差不多都燒光了,所以這個興趣是有的。後面為什麼出版社來找我,我就對這兩本書都感興趣,因為我覺得自己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認識的很不足,對它的影響和重要性認識的不足。所以我在既承擔了翻譯的責任,同時又進行了學習,包括孟子和其他的人,包括他在中國歷史上對中國人的影響,對我們的價值觀都有影響。
2008-07-24 09:38:52
- 林戊蓀:
所以《論語》到現在我沒有正式出品,我現在正在寫一個很長的序,目的就是我對孔子的思想怎麼理解,以及他和現代生活有多少關係,這就是一家之言。在翻譯的過程當中有很大的樂趣,覺得自己的認識提升了,對人生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所以翻譯這些東西和翻譯其他的不同的翻譯都影響了自己,你從中得到啟迪,你的人生對世界有一個新的,或者是更深入的認識。
我覺得翻譯的過程也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受影響的過程。所以我翻了幾本書都是這樣,不管是關於戰略的,或者是關於經濟、政治、國際關係的,我覺得自己都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2008-07-24 09:43:06
- 中國網:
而且典籍的翻譯難度非常大,您在很多場合説過要做好翻譯,首先要把中文學好。請您談一下您為什麼會提出這樣的説法?
2008-07-24 09:45:46
- 林戊蓀:
這是我在03年到南京講課時提出的,好像有一個《揚子江報》來採訪我時説的。其實這是有大背景的,這個記者沒有講出來。當時我到各地講課,就發現有一個問題,聽眾常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學好了英文,怕把中文給忘了”或者是“英文也沒學好,這個過程中把中文又忘了”。我也聽説一些老師説,説現在很多的大學生,特別是外語系的大學生,他們的中文不夠好,如果是漢譯外的話,影響對原文的理解;如果是外譯漢的話,影響他對中文的表達。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我提出來還是要注意對中文的學習,對自己母語的學習。雖然它是你的母語,但等於你可以説的很流暢,很利索,但是並不等於你的文字表達就可以了。
後來這幾年我到各地,從那以後,特別是最近2、3年,我發現許多的外語學院都開始設漢語的課程,特別是古漢語的課程,而且要求這些外語的學生學習漢語和傳統古語。當然這不僅是學習古漢語,還要學習咱們的傳統文化。所以我的看法就是,兩種語言的功底都要深厚,同時還要進一步的學習兩種文化。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要想做好翻譯,就要做好跨語言和文化的傳播。最終決定你的翻譯好壞的是,你是不是真實的表達了原作的意思和它的文化內涵,所以這個要求就提出來我們必須要掌握兩種語言和文化。
作為一個中國人,當然應該把自己的母語學好,這是不言而喻的,否則你就不是中國人,你就不配做個中國人。
2008-07-24 09:46:19
- 中國網:
而且有了語言這種工具,就方便了你去了解各種各樣的文化,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知識,獲取你所感興趣的東西的途徑,所以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係太密切了。
2008-07-24 09:48:59
- 林戊蓀:
所以我想在這裡對這些年輕的觀眾説,最好的時間,應該説是黃金時間就是青年,因為青年人最敏感,接受能力強,所以在年輕的時候一定要珍惜寶貴的時間來進行學習。這個學習不像有的人説的很苦,很累。相反,如果你真正的找了這個入門的途徑,而且你真正的下了功夫的話,你會發現樂趣無窮。
2008-07-24 09:49:21
- 中國網:
而且是受用一生。
2008-07-24 09:49:48
- 林戊蓀:
所以是樂趣無窮,受益一世,何樂而不為。我自己有的時候就後悔,年輕的時候因為是戰爭時期,所以沒有期間。有的時候東跑、西跑,逃難。現在是一個和平時期,但是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但畢竟我們是有時間的。
我從前在外文局的時候,曾經和很多年輕人講了自己的一些經歷。我説我在《北京週報》的時候,我看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外語大學生到語言部門,大概在三、五年以後,就發現拉開了差距。本來都是大學畢業,全是四年大學,可是三、五年以後就出現有的人就成了很成熟的翻譯,有的人就很差。
這個到底這個差別是什麼?是智力的差距,還是其他方面的差距?我後來做了一個調查,最後我發現,凡是這些在五年、十年之內一下子成為一個很成熟的翻譯的,就是因為他下了功夫。有兩點非常重要:一個是你翻譯以後有人給你改稿,你一定要花力氣研究他的改稿,什麼地方,他為什麼要這麼給你改,你改過的地方是你錯了,錯了就有文法上和拼音上的差錯,你把它總結出來,以後就不會錯了。語言是從錯誤當中去學到的。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學説話,他説錯了,他就得不到。比如明明是想吃糖,他不説“糖”,他説“當”,這樣他就拿不到糖,所以他就從錯誤當中知道我要想從媽媽手裏拿到糖,是因為我説對了,説“當”的話她不給我糖。同樣的,翻譯也要從錯誤當中學。
2008-07-24 09:49:58
- 林戊蓀:
第二,他有一種改進。他原來沒有錯,但是你的語言不夠精煉、不夠形象等等,但是他就改了,就是在錯誤當中學習,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説數字錯了,中國的“萬”,但是英文裏面沒有“萬”,只有“千”,就是十個千就是一萬。比如説中國有“億”,因為它的單位不一樣,轉換非常容易錯。這是一種疏忽。所以我剛才説,要細心。但是我平時給人家改稿的時候會發現,這種錯相當普遍。
還有一個就是充實自己。魯迅説過,“人家喝咖啡時,我出汗。”我們大家現在都有小家庭,到一定的時候都要組織要家庭,都有事,所以就要擠出時間來。我那個時候在70年代末講課,我對很多年輕人講,區別就在於你能不能從一般的翻譯或者是一般的編輯,成長成為一個成熟的編輯,就在於你能不能每天擠出兩小時閱讀,日積月累發現這個差距很大。有的人就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有的人就很差,因為他沒有付出,沒有花這個時間。
所以一個好的翻譯,必須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實際是對原文盡心,他是用放大鏡在看原文,他把原文全部都消化了,雖然這不是他自己的思想,但是他能夠把它完全消化掉,然後再用另外一種語言表達出來。這個就需要功底。如果你本身的知識比較差,就沒有辦法理解這些原文。
2008-07-24 10:02:21
- 中國網:
而且就算你理解了,你表達出來不是那種感覺了。
2008-07-24 10:04:07
- 林戊蓀:
翻譯特別是筆譯,好的筆譯在於他能夠把原文的字裏行間所看不到的言外之意表達出來,這就是高級的翻譯。
2008-07-24 10:04:45
- 中國網:
所以在翻譯或者是把文字轉化的時候有很多的技巧和智慧在裏面。我們知道下個月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就要在上海舉行了,這個翻譯大會是翻譯屆的一次奧林匹克。您是怎麼看世界翻譯大會和這次大會的主題,就是“翻譯與多元文化”呢?
2008-07-24 10:06:53
- 林戊蓀:
我們這次爭取到世界翻譯大會在中國上海舉行,這是很不容易的,這是我們經過多次的會議,自己做了很多的準備,做了很多的思考,覺得我們有這個能力來組織時才去申報的,而且得到全體與會者的支援,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會。因為從來世界翻譯大會沒有在亞洲開過,在96年在澳大利亞舉行。澳大利亞和歐洲關係很近,雖然它在太平洋,但這是唯一的一次,大多數都是在歐洲。這一次能夠在亞洲,能夠在中國舉行,這説明翻譯世界發生了變化,也説明瞭中國在國際社會的提高,如果沒有中國在國際地位上的提高也不會在上海舉行。
第二,這個主題非常好,“翻譯與多元化文化”。大家知道,經濟全球化在世界經濟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中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的形勢。上海正好是我們開放利用了全球化的有利形勢,因為全球化有利有弊,我們是利用利這方面,所以上海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所以能在上海舉行有一個特殊的意義,就是外國人可以看到中國的巨大變化。
多元化文化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不僅是經濟在擴大,而且強勢文化。特別是通過通俗文化的形式,比如説電影、動漫就大量的涌入發展中國家。所以在發展中國家年輕人當中,他往往受這種影響大於他本國文化的影響,可能知道西方的歌星,但是他不一定知道中國的京劇,他就忘了這方面,或者是沒有時間涉獵這方面。這個現象不止在中國出現,在全世界都存在。所以聯合國教科文就提出了要多元化的世界,他們提出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
2008-07-24 10:07:24
- 林戊蓀:
我們知道,現在自然界已經有些物種消失了,可不能再出現文化消失的情況。因為這些文化不是簡單的是哪一個國家的,從人類來講,它是人類長期歷史積澱下來的成果。比如內蒙有一種唱法,既有高音,也有低音,同一個人可以發出來。比如馬頭琴,現在中國很注意原生態唱法,所有這些,都是要保護、保存或者是發展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文化特色。所以我們本來就面臨這樣一個任務,而這個任務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有領導、有意識地去做。因為通俗文化非常容易傳播,影響很大,所以我們提倡的是文化的交融,而不是文化的消失。
在這個過程當中,翻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能夠把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的特色,各民族的文化通過語言的轉換傳播出去,我覺得會受到很大的歡迎。大家知道,中國有很多的民族唱法,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表演過,這説明我們有一些傳統文化得到了發揚和傳播。
世界應該是色彩斑斕的,應該是這樣的一個社會,這樣才有意思。這對促進國際的了解、友誼都很好。如果大家都彼此了解了,戰爭就很難爆發了,利益的衝突可以通過協商和其他的方法來解決。因為戰爭是非常殘酷的。在今天的世界,因為科技的高度發展,人們要毀滅自己是非常容易的。我説得太悲觀了,我想説的是,我非常贊同世界譯聯主席説的,“翻譯就像水和電一樣,它的存在人們是不注意的,但是它消失了,沒有了它,世界就沒法生存” 。
所以我希望今天聽這個訪談的青年觀眾,我非常希望你們能夠投入這個非常有意義,而且具有挑戰性的行業。
2008-07-24 10:10:13
- 中國網:
而且很有樂趣。
2008-07-24 10:15:11
- 林戊蓀:
是的。
2008-07-24 10:15:24
- 中國網:
剛才您也説,其實翻譯是一個雜家,需要知道很多方面的知識。您肯定也有很多的愛好,涉獵非常多的方面。我們想知道,現在您的生活狀況是怎樣的?平時都有什麼愛好?
2008-07-24 10:15:34
- 林戊蓀:
我的愛好很廣泛。我首先喜歡閱讀,看很多書,家裏書房是我家最大的一個房間。其次是旅遊,我非常信服中國的一句古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光讀書不行,必須到現場去看。我去過20多個國家,在國內只要有體力,我的經濟能夠支撐的話,我儘量到當地去走走看看。
第二,我覺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應該結合。我做一些家務事,我喜歡烹飪,我還喜歡游泳,游泳對我來説是一個極大的享樂,那個時候其他的事情都不想,就想在水裏散步。
另外,我覺得郊遊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從別人那裏得到新的資訊。我的電腦知識完全是從年輕人那裏得到的。現在的翻譯完全離不開查閱,比如説百度等等,原來是家裏有《百科全書》,現在就可以利用網路來搜尋。我家裏的字典大概有上百部,有中文的、英文的,還有各種百科全書。人家説你知識怎麼這麼淵博,我跟人家講,“我告訴你個秘密,我好多都是靠查字典、查百科全書得到的。”
2008-07-24 10:15:51
- 中國網:
今天跟林老的聊天非常愉快,在跟您的聊天中我也能感到,您對年輕人非常寄予厚望,而且很喜歡和他們交流,年輕人從您身上也可以學到非常豐富的經驗和翻譯的技巧。今天也很感謝您來到我們這裡接受我們的採訪,和網友交流了這麼多好的、有用的經驗之談,也感謝網友的關注,我們下期節目再會!謝謝您。
2008-07-24 10:17:38
- 林戊蓀:
謝謝大家。
2008-07-24 10:18:45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wms_content/fangtan/2008/327_080724a.wmv
圖片大圖:
-
著名翻譯家 林戊蓀做客中國訪談
中國網 楊佳
-
那種對原作的一種深入了解是非常著迷的
中國網 楊佳
-
同聲傳譯是很強的腦力勞動
中國網 楊佳
-
中國訪談現場
中國網 楊佳
-
翻譯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
中國網 楊佳
-
翻譯需要有四心,就是專心、耐心、細心、虛心
中國網 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