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阿克曼的中國不了情

  嘉賓:歌德學院(中國區)總院長 米歇爾·康·阿克曼
    時間:2008年7月8日下午17:00
    簡介:這位從1975年便與北京結下深厚緣分的德國人,曾向德國成功譯介了第一批中國當代文學。他能用一口標準的、不時夾雜京腔的漢語與中國朋友侃侃而談,還娶到了一位美麗的中國妻子。今天讓我們走進著名漢學家阿克曼先生的中國不了情。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漢學家阿克曼的中國不了情

活動描述

  • 嘉賓:歌德學院(中國區)總院長 米歇爾·康·阿克曼
            時間:7月8日下午17:00
            簡介:這位從1975年便與北京結下深厚緣分的德國人,曾向德國成功譯介了第一批中國當代文學。他不僅能夠用一口標準的、不時夾雜京腔的漢語與中國朋友侃侃而談,還娶到了一位美麗的中國妻子。他用自己的獨特視角闡釋著東西方文化的魅力所在,今天讓我們走進著名漢學家阿克曼先生的中國不了情。敬請關注中國訪談!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訪談。今天的這位嘉賓從1975年就與北京結下了深厚的緣分,曾向德國成功譯介了第一批中國當代文學。他不僅能夠用一口標準的,不時夾雜京腔的漢語與中國朋友侃侃而談,而且還娶到了一位美麗的中國妻子。他用自己的獨特視角向人們闡釋著東西方文化的魅力所在。為大家介紹來自德國的著名漢學家、歌德學院(中國區)總院長阿克曼先生。首先歡迎您的到來,跟我們的網友打聲招呼吧。

    2008-07-08 16:59:05

  • 米歇爾·康·阿克曼:

    中國網的朋友們,大家好。希望今天我們談的很愉快。

    2008-07-08 17:19:37

  • 中國網:

    阿克曼先生,我們知道您是2006年回到了中國,這一次回到中國兩年過去了,跟您上一次對中國的感覺有什麼不一樣呢?有哪些變化給您的印象最深刻。

    2008-07-08 17:22:35

  • 米歇爾·康·阿克曼:

    我先解釋一下。我是94年離開中國,之後的12年我都沒有回中國。這是一段比較特殊的時間,所以我有12年的視察期,大概每個人想像的變化中有高速公路、高樓、購物中心、處處都有麥當勞,我覺得這些是在我的意料之內。因為94年的時候,你一定可以想像到中國在幾年之內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我覺得中國最大的變化是,我和你現在可以坐在中國網的工作室談這個變化,這個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變化,真的是不可思議。主要的變化還是氣氛的變化,人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提高的很多,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第二個很大的變化是中國全社會的商業化,這是我不太喜歡的變化,可是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變化。

    2008-07-08 17:22:55

  • 中國網:

    其實我們也知道,這一次您剛剛結束了“德中同行”重慶站的活動,這樣的活動您對它如何評價呢?是否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呢?

    2008-07-08 17:27:03

  • 米歇爾·康·阿克曼:

    我在準備這麼大的活動時,腦子裏有一個影像,就是這個活動最美麗的設想會怎麼樣。我們常常做這種設想,所以對這種工作比較有經驗,我們知道一般來講不能完全實現這種夢想。當然,在某些方面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理想,我們還需要努力。但是總的來講,“德中同行”兩個站,第一個在南京,第二個在重慶,基本上符合我們最開始做準備活動時設想的樣子。所以總的來講,我們還是覺得這個活動比較成功。

    2008-07-08 17:28:17

  • 中國網:

    已經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2008-07-08 17:30:22

  • 米歇爾·康·阿克曼:

    還沒有。可是還有餘地,我們總的來講感覺還不錯。

    2008-07-08 17:30:34

  • 中國網:

    我也大概了解了一下,這樣的活動不單單是從文化的角度,還有經濟、科技、教育很多方面,為什麼會想到突破文化,而從全方位舉辦這樣的活動?

    2008-07-08 17:30:51

  • 米歇爾·康·阿克曼:

    過去有各個國家文化年的活動,我們開始的時候也準備做一個“德國文化年”,這是04年我們當時的總理和溫家寶約好09年舉辦一個“德國文化年”,我們開始做準備工作時發現,以往做一個文化年的模式已經有點過時了,中國人看了那麼多的文化年,好象有一些看迷了。

    還有,我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把一個國家的文化拿到另一個國家來,不是給人家看我們有多麼偉大的文化和藝術,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光從文化方面看是絕對不夠的。現在無論是德國人或者是中國人,面臨的大問題是要從經濟、環境保護、文化、教育、科學各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來討論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決定,把這個文化年變成一個大的活動,把文化、經濟、教育、科學,甚至是體育結合起來,做這樣一個活動。

    2008-07-08 17:31:23

  • 中國網:

    更為全面一些。

    2008-07-08 17:33:25

  • 米歇爾·康·阿克曼:

    是的,也決定為這個活動找一個大題目。根據中國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題目就是“城市化”,就是大城市變成超級大城市的過程。

    2008-07-08 17:33:39

  • 中國網:

    剛剛我們談到文化的交流,其實您一直是主張文化的交流是平等和雙向的。您覺得這次的活動是否達到了在中國的本土化?

    2008-07-08 17:34:15

  • 米歇爾·康·阿克曼:

    我們還要多付出一些努力。因為這種活動開始的時候情況比較特殊,準備需要很長的時間。你要學會找到一個共同的語言,這個需要很長時間。實際上,準備這個活動我們特別的緊張。

    比如在重慶站,我們只有3、4個月的準備時間,所以在一些方面我覺得非常的成功,就是我們確實找到了和中國合作夥伴共同的合作項目,我特別滿意。有一些還沒有完全成功,所以這個我們還需要努力。

    加上兩種文化的交流並不是簡單的事情,這裡面有很多誤解,有很多不容易讓別人理解的事情。但我很高興的是,這個活動在三年當中可以更深刻的相互了解,更深刻的了解對方,更深刻的進入對方的文化。

    2008-07-08 17:34:45

  • 中國網:

    所以您説過,誤解是有好處的。

    2008-07-08 17:35:46

  • 米歇爾·康·阿克曼:

    是的,這是我的一個原則,我覺得誤解是非常有用的東西。會有一種創造性的誤解,當然也有無聊的誤解,這個不好。比如説你不知道,你覺得黑人怎麼樣,這種誤解是一種沒有意思的,也沒有任何好處的。假如德國人認為中國人怎麼樣,沒有創造力量,只能倣造別的國家的東西等等,這種誤解沒有什麼用。可是有一種創造性的誤解,從新的觀念來理解對方,可能跟他的理解不一樣,那麼這種誤解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創造力量。

    2008-07-08 17:35:56

  • 中國網:

    作為一個“中國通”,我知道您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相當的了解,您能不能給我們評價一下目前的中德關係?

    2008-07-08 17:36:57

  • 米歇爾·康·阿克曼:

    首先我不喜歡“中國通”這個詞,我不是“中國通”,我發現幾乎沒有一個中國人是“中國通”。中國太大了,太複雜,對於“中國通”的稱呼,我並不贊同。我只是一個喜歡中國、研究中國、和中國來往很多的人,但是我並不是一個“中國通”。

    對於中德的關係你問我們的大使時,他可能會給你全面的回答,我只能做一個個人經驗的回答。我覺得中國和德國之間沒有任何很大的矛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當然小的矛盾會有。去年,我們的總理接待達賴喇嘛,這也影響了“德中同行”的活動,有一些小矛盾。

    這種小矛盾我覺得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像兩個朋友之間也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問題不在於有沒有矛盾,而在於有沒有能力解決這些矛盾,解決這些問題。從這個方面講,我覺得德國和中國的關係從政治和經濟上是非常好的。但文化上的交流太少了。

    2008-07-08 17:37:17

  • 中國網:

    一直致力於文化交流,您做了這麼多年的工作。我想知道,您有沒有對兩國文化上的差異做一些研究,您認為怎麼樣才能使文化的交流更為積極和富有成效呢?

    2008-07-08 17:38:00

  • 米歇爾·康·阿克曼:

    當然,文化差異是一個非常有意思,但不容易回答的問題。第一,你一定不要做任何一個“概念化”,不要以為中國人如何如何,德國人如何如何,德國人就是很哲學,很不準時的,比如我這個德國人就很不準時。不過文化的差異當然有,這個很明顯。實際上,我覺得中國人和德國、和歐洲的國家在文化方面的理解還是比較淺,不是很全面。實際上,我們剛剛開始。

    最近幾個月出了西藏問題。西藏問題為什麼鬧的這麼厲害,這種事實説明從文化方面來講,兩個國家人民的理解並不是很深刻,也並不是很全面。儘管我們有了30年的文化交流,互相的理解還不是特別的全面,特別的深刻。實際上,我們出了這麼一個事情,馬上就有這麼大的矛盾,這麼大的沒有創造性的,沒有意義的誤解,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這也提醒我們,我們在文化交流上還在開端,還沒有走的很遠。

    2008-07-08 17:38:18

  • 中國網:

    還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

    2008-07-08 17:39:33

  • 米歇爾·康·阿克曼:

    還需要重新考慮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加強相互的理解。

    2008-07-08 17:39:44

  • 中國網:

    作為一個中國文學的翻譯家,我們知道您翻譯過張潔的《沉重的翅膀》,這部長篇小説在德國又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您認為如今中國文學的主流方向是什麼?您比較喜歡哪些中國的作家?

    2008-07-08 17:39:58

  • 米歇爾·康·阿克曼:

    我回答第二個問題很危險,因為我是提一個就得罪十個。那時候《沉重的翅膀》翻譯成德文比較受歡迎,起碼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這本書寫的不錯,很有文學翻譯價值;第二,因為那個時候德國人對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並不了解,這本書以文學小説的形式來記錄這個資訊,所以《沉重的翅膀》很受歡迎不完全是文學方面原因。

    我覺得80年代的中國文學在藝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人們用文學來互相的交流理解,在中國社會,文學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理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在80年代,中國出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作家,我特別喜歡阿城、莫言、劉震雲、韓少華,我覺得這些作家比較好,也有一些其他好的作家。

    從90年代開始有了一些變化,現在社會表達自己最重要的工具已經不是文學了,大概是電影,最重要的是網路,對文學沒有帶來很大的好處。我覺得總的來講,中國文學的水準不如80年代,這裡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具體為什麼是這樣,我覺得比較複雜,也很遺憾。因為在其他方面,比如説在藝術方面,中國在這十年之內就走向世界了,中國當代藝術屬於全世界最熱的題目。中國文學目前好象沒有一個高潮,可能我們要等一段時間。

    2008-07-08 17:40:35

  • 中國網:

    其實我們剛才提到您翻譯過的這本《沉重的翅膀》,它也是講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現狀。我想那麼受到德國人民的歡迎,是因為讓他們知道了那個時候的中國原來是那樣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理解的那種古老的東西。今年剛好是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我知道您還和提出改革開放政策的鄧小平有一面之緣。我想知道,三十年後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這樣一種狀況,您有沒有想到自己寫一部反映中國今天的書呢?

    2008-07-08 17:49:08

  • 米歇爾·康·阿克曼:

    好象我在79年、80年左右出了一本總結我當時75—78年在中國留學的書,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是在德國特別的受歡迎。我就是隨便寫的,沒有什麼價值。特別是我回到中國之後,好多德國出版社問我能不能繼續寫一本,我覺得現在還過早,我還需要一些時間。不過我覺得你剛才説的《沉重的翅膀》在德國受那麼多的歡迎,是對中國特別概念化的理解感性了,好象這個中國不符合德國人的腦子裏的中國,現在也需要做一種對概念的破壞。

    最近幾年,特別是從去年開始,西方人,特別是歐洲人也開始對中國有一種特別的概念,一方面非常的佩服中國經濟發展這麼快,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害怕中國,害怕中國以後變成一個超級大國等等,這些害怕都存在,越來越強。所以我覺得現在寫一本介紹中國當代實際情況的書很有用,遺憾的是我現在不能寫。

    2008-07-08 17:49:38

  • 中國網:

    還需要觀察一段時間。

    2008-07-08 17:53:27

  • 米歇爾·康·阿克曼:

    是的。

    2008-07-08 17:53:41

  • 中國網:

    近日有這麼一條消息,北京貝塔斯曼21世紀圖書連鎖有限公司宣佈,將在7月31日前,除了保留上海的8家貝塔斯曼門店以外,全國的36家都要關閉。您認為貝塔斯曼在中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歌德學院是否有計劃在中國傳播德國的文學?

    2008-07-08 17:53:56

  • 米歇爾·康·阿克曼:

    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我覺得貝塔斯曼在中國停業的原因一方面是收入的問題,他們的收入不如他們想像得那麼好。第二個方面,中國媒體還不像其他經濟領域這麼開放。所以我估計,現在對於一個媒體公司,像貝塔斯曼的公司在中國比較成功的發展還是有一些困難,具體他為什麼在現在這個時候停業,我不好説,可能兩個原因都存在。

    我們不僅考慮宣傳文學,或者讓德國文學與中國讀者見面,我們現在很具體地準備做一個幫助中國出版社翻譯和出版德國文學或德國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我們特別支援翻譯工作,一方面我是願意把德國文學和其他方面的著作翻譯成中文,我們可以提供一些贊助。我們特別想培養高素質的翻譯。現在雙方互相了解的很大障礙,可能一般人想不到這方面,就是雙方缺少好的翻譯。無論是在德國看中國文學的作品,或者在中國看德國文學的作品,大部分翻譯問題比較嚴重,影響讀者喜歡這個作品,這個是比較嚴重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多做一些努力。

    2008-07-08 17:54:47

  • 中國網:

    尤其是文學方面的翻譯更為難一些。

    2008-07-08 17:57:00

  • 米歇爾·康·阿克曼:

    文學方面比任何一個自然科學或技術方面的翻譯都難,可是這些也不容易,所以我們想在這方面出一些努力,幫助中國出版社做出翻譯品質好的作品。

    2008-07-08 17:58:28

  • 中國網:

    其實聯合國也確定了2008年是國際語言年,8月份將在中國上海舉辦第18屆世界翻譯大會。您如何理解本屆翻譯與多元化這樣一個主題?

    2008-07-08 17:59:21

  • 米歇爾·康·阿克曼:

    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假如我是一個美國人或是英國人,我可能感覺不到這個問題的迫切性。德國還好,願意學德文的人在中國也不少,遺憾的是我們自己提供德文好多人沒法接受,還有一些小語種問題更嚴重。你想理解一個文化一定要學語言,翻譯會有一定的幫助。可是你確實想深入、理解、進入另外一個文化,語言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渠道。

    假如你想了解每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特殊文化,最主要的是保留他的語言。一般來講,人不這麼想。我有一個經驗,20年前剛剛工作時候,我當德文老師,我最好的學生是非洲人,學的最快、最好。我覺得莫名其妙,是什麼原因呢?結果我發現他們每一個人從小起碼掌握3、4個語言,除了英文和法文之外,他還有起碼2、3個當地不同的語言,所以他們很習慣進入另外一個文化、另外一個語言。

    假如我們想保護這個世界的文化多樣性,只好保護各個語言的存在。

    2008-07-08 17:59:45

  • 中國網:

    您説的非常好。我現在特別想問您一個私人的問題,您在中國生活工作非常長的時間,我發現一個規律,凡是外國人對中國文化或者是中國某一方面的歷史感興趣,最後往往就娶了一位中國太太。我想知道,在我們中國人很多的理念中,德國人還是不夠浪漫,我想知道您是怎麼追到這位東方美人的呢?有沒有浪漫的回憶?

    2008-07-08 18:03:15

  • 米歇爾·康·阿克曼:

    我這個人大概屬於比較浪漫的人,德國人的概念化很強,但是實際上德國人非常的浪漫,羅曼蒂克基本上是德國人發明的。當然這個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一個是中國女人本來有很大的吸引力;第二,你進入一個原來很陌生的文化,好象是跟愛上一個女人很像。所以你愛上一個文化,愛上一個在這個文化裏面出現的女人,對我來講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一點都不奇怪。

    我的愛人不是在中國認識的,我是在德國認識的,她跟我的翻譯工作有關係。我的妻子是一個中國比較有名的作家和音樂家的好朋友,她當時想説服我把這個作家的作品翻譯成德文,所以我們就是這麼認識的,我很感謝這個作家成為我們的媒人。

    2008-07-08 18:03:41

  • 中國網:

    您能不能給我們總結一下中國女人都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2008-07-08 18:05:10

  • 米歇爾·康·阿克曼:

    一般來講,西方對中國女人有一種不知道是創造性還是沒有創造性的誤解,有的時候很努力,有的時候又很失望。一般來講,中國女人跟她見面時第一印象好象很軟,很會招呼別人,很會體貼別人。我不是説這個印像是錯的,基本上她們有這種優點。可能在這種軟的表面之下,好多中國女人是鋼鐵做的,意志特別強。我一直勸這個德國朋友,你想在企業和工作上成功的話,你最好娶一個中國老婆,她可以幫助你。

    2008-07-08 18:05:27

  • 中國網:

    外柔內剛。

    2008-07-08 18:06:08

  • 米歇爾·康·阿克曼:

    就是這樣。當然,中國女人每個都不一樣,可是假如有這麼一個總體的概念,就是“外柔內剛”是比較適合的描述。

    2008-07-08 18:06:18

  • 中國網:

    其實我還對您有一點特別感興趣,您是最早到中國的一批外國留學生。我注意到您還稱自己是“工農兵學員”。我很好奇,因為我的父親、母親曾經跟我説過他們年輕的時候插隊下鄉的一些事,您作為一個外國留學生,怎麼也插隊下鄉了呢?

    2008-07-08 18:06:41

  • 米歇爾·康·阿克曼:

    其實我自己説我是一個外國工農兵是有點開玩笑的意思,因為我也説不清自己是工、農,還是兵,我都不是。我就是一個知識分子,那個時候幾乎階級敵人那類的。不過那時候我們這些留學生都會下鄉,當然這和中國的長期下鄉不一樣。我們一個月在農村,一個月在工廠,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們很願意去農村。

    2008-07-08 18:07:03

  • 米歇爾·康·阿克曼:

    另外,我來中國的時候已經是文革的後期,革命的熱情已經沒了,我們的中國同學對下鄉有一點煩,也不願意勞動,聽貧下中農的報告,他們有一些反感。我們倒覺得很新鮮,我們就很熱情和興奮的勞動。中國同學説這些外國人不習慣,我們想休息一下,實際上我們是想多做一些事情,多幹活。所以從這方面講,對我們外國人來講,這幾個禮拜在中國農村確實很有意思,我們學了好多事情,明白了實際的中國。

    那個時候其他外國人沒有這個機會,陪著我們的老師和一些人都害怕我們説中國窮,實際上我們並不在乎這些,我們感興趣的是實際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我們不喜歡表面上很革命,實際上很自私的,還有互相不信任的氣氛。那個時候你太年輕,你不知道,但是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很不信任自己的鄰居,不信任別人,他們都有一種互相懷疑、互相害怕的氣氛。我們對中國不好的印象並不是中國窮,而是這種氣氛。

    2008-07-08 18:15:41

  • 中國網:

    我想這麼多年都過去了,您在中國將要工作和生活,一定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感覺。我們知道奧運會馬上就要到了,中國也是展開胸懷,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而且現在的很多中國人都在學習外語。我想知道您最後想對中國的朋友説些什麼?您覺得通過這樣好的機會,怎樣展示中國的文化?

    2008-07-08 18:17:31

  • 米歇爾·康·阿克曼:

    我當然不敢也不願意給別人什麼意見,我覺得這個不合適。我發現中國人現在拼命想掙錢,用這樣那樣的方法來掙錢,有的方法我佩服,有的方法我不贊同。不過總的來講,這種對發財的熱情我能理解。

    中國經歷了這麼不容易的日子,可能需要這種勁兒。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的變化有這種每人都想發財,改善生活條件,那是非常合理的、重要的因素,要不然中國不會這麼成功。

    我希望,大家到了一定的生活水準後,開始發現除了錢以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説像信任、愛情、好奇、發展自己的內在思維方式等等,這些都是在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之後更為重要的東西。我知道對中國人來説,現在溫飽已經不成問題了,我希望他們會發現除了錢以外那些更重要的東西。

    2008-07-08 18:17:55

  • 中國網:

    今天跟阿克曼先生對話非常的愉快,我們也衷心的祝願您在中國的工作和生活非常的快樂,我們也希望您出一本新的介紹中國當代的書,我們非常的期待。感謝網友的收看,今天的節目就是這樣,再見。

    2008-07-08 18:23:54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wms_content/fangtan/2008/307_080708b.wmv

圖片大圖:

  • 歌德學院(中國區)總院長 米歇爾·康·阿克曼

    中國網 楊楠

  • 漢學家阿克曼的中國不了情

    中國網 楊楠

  • 歌德學院(中國區)總院長 米歇爾·康·阿克曼

    中國網 楊楠

  • 歌德學院(中國區)總院長 米歇爾·康·阿克曼

    中國網 楊楠

  • 漢學家阿克曼的中國不了情

    中國網 楊楠

  • 歌德學院(中國區)總院長 米歇爾·康·阿克曼

    中國網 楊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