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作家張西與“國家榮譽”

    嘉賓:作家張西
    時間:2008年1月14日10:00
    簡介:“公安作家”張西91年踏入文壇,多年來筆耕不輟。首部小説《國家榮譽》一經問世,就在社會上産生了強烈反響,並被評為“2003年最有價值的二十本小説”。從《愛別離》到《抗戰女性檔案》,近幾年她不斷有佳作問世:既在一次次的挑戰自我,也在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事業高峰。1月14日張西做客《中國訪談》敬請關注!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公安作家張西與她的“國家榮譽”

活動描述

  • 嘉賓:作家張西
            時間:1月14日10:00
            簡介:“公安作家”張西91年踏入文壇,多年來筆耕不輟。首部小説《國家榮譽》一經問世,就在社會上産生了強烈反響,並被評為“2003年最有價值的二十本小説”。從《愛別離》到《抗戰女性檔案》,近幾年她不斷有佳作問世:既在一次次的挑戰自我,也在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的事業高峰。1月14日張西做客《中國訪談》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來到中國網。這裡是正在直播的“中國訪談·世界對話”。今天來我們訪談的嘉賓是作家張西,今天她將跟我們聊一聊她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和她的新作《抗戰女性檔案》,為您介紹張西。

    2008-01-14 10:01:31

  • 張西:

    中國網的網友你們好。

    2008-01-14 10:02:20

  • 中國網:

    非常榮幸邀請您來做客中國訪談。我在網上看您資料的時候,我看到對您的稱謂上面加了一個定語叫做“公安作家張西”。什麼時候叫做“公安作家”的?

    2008-01-14 10:02:40

  • 張西:

    這可能是因為我前些年一直做警察這個職業,也可能是我前幾部作品也涉及的都是警察題材,所以有人就把我定型為“公安作家”。但我覺得那是過去時。

    2008-01-14 10:02:57

  • 中國網:

    您本身也是一位警察?

    2008-01-14 10:03:38

  • 張西:

    那是在三年之前。

    2008-01-14 10:04:09

  • 中國網:

    您本來是一個很職業的警察,為什麼選擇了作家這條路?

    2008-01-14 10:04:27

  • 張西:

    作家是伴隨著我在公安隊伍裏的時候,可能是一種伴隨品。在做那份職業的時候,你要思考一些東西,也有文字表達的慾望。可能這種文字表達也比較適合我,讓你在寂寞裏和孤獨的環境裏找到一種慰藉,所以它是一個伴隨品。

    2008-01-14 10:05:28

  • 中國網:

    最開始的時候拿起筆寫公安題材的作品是什麼時候,寫的是什麼作品?

    2008-01-14 10:06:09

  • 張西:

    一下想不起來,一直在不間斷的寫。寫的比較集中、比較有意識的應該在2000年之後,例如説我的長篇小説《國家榮譽》算是第一部我自己覺得是馬拉松長跑的作品,可能算是一個標誌。在此之前都是寫的是幾萬字的東西,三、四萬字的紀實。後來有一個叫《女警官手記》,一個三十多萬的一本書。在此之前還寫過《中國打拐大案紀實》,那都是十幾萬字的東西。更早一些就是零零碎碎的,長篇就是從《國家榮譽》開始。

    2008-01-14 10:06:36

  • 中國網:

    《國家榮譽》算是您事業上的里程碑,可以這麼説嗎?

    2008-01-14 10:08:01

  • 張西:

    我不知道。假如在那個時期和這個時期分一個的話,可能是一個分水嶺,但是我不敢説那是里程碑。

    2008-01-14 10:08:20

  • 中國網:

    我不知道在《國家榮譽》簽售的時候會不會有人驚訝,因為這本是涉及到反恐題材的紀實類的作品,而您本人是柔弱的女性,人們會不會有疑問説您怎麼會寫這樣的題材呢?

    2008-01-14 10:09:16

  • 張西:

    這可能是震動吧,我這個人某些方面嗅覺比較靈敏,某些方面嗅覺又比較遲鈍。比如我在去新疆之前沒有恐怖的概念,儘管我在職業裏可能是對刑事案件,這些知道的更多一些。但是,對於恐怖活動的概念就是有一年到新疆去,是工作上的原因讓我去采寫一個普通的人物,結果一去了之後,尤其下到新疆的深部,比如説南疆、北疆,就是曾經有恐怖活動的地方,非常震撼,同時也有很多的感動。

    2008-01-14 10:10:00

  • 中國網:

    您震撼的是什麼?

    2008-01-14 10:11:12

  • 張西:

    在我們國家這麼大的地方,邊陲這樣的一些城鎮,還曾經有人浴血奮戰過,它的宗旨就是國家利益。他們為了國家,他們曾經浴血奮戰過,我們都不知道,就覺得我們這種和平、美好真的是有很多人負責。我覺得我作為一個有文字表達的人,我既然到過這個地方,我也曾經被感動過,如果我不寫下點什麼東西,就覺得內心不安。而且一定要有表述意識起碼讓後來人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有鑒證的潛意識吧。可能做過記者的人都會有這種良知。

    2008-01-14 10:11:27

  • 中國網:

    您現在説的時候,可以很概括的説當時的感受。這本紀實類的小説,當你實地去採訪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危險和困難。

    2008-01-14 10:12:08

  • 張西:

    這個是不言而喻的,我想任何一個記者和作家,當他要完成作品的時候這都是過程中的一部分。

    2008-01-14 10:12:49

  • 中國網:

    您寫這部小説的時候有什麼困難?

    2008-01-14 10:13:27

  • 張西:

    困難倒沒有,但有難忘的友情和快樂。

    2008-01-14 10:13:42

  • 中國網:

    《國家榮譽》讓您獲得了很高的知名度,接下來您又創造了《愛別離》等一系列的作品。

    2008-01-14 10:14:07

  • 張西:

    應該説《愛別離》和《國家榮譽》是姐妹篇,我第一次去新疆的時候,我最想寫的是《愛別離》,但我當時覺得《愛別離》對我太重要了,太內心化了,太柔軟了,太需要靜靜的一種狀態去寫作,需要很從容的、很自我的去寫作,所以就把《愛別離》先放下。因為我最初聽到的故事是《愛別離》的故事。然後我就先寫的《國家榮譽》,我就先把一個群體先展示出來,這也算是對曾經長眠在那個土地上的人一個交代吧,對死去人的敬仰。當《國家榮譽》一路綠燈被發表出來那麼多讀者喜歡的時候,我覺得我自己內心比較坦然。然後,我就靜下心來,用半年的時間寫我最想寫《愛別離》。也就是説《國家榮譽》和《愛別離》都是先有名字,在腦子裏先有了名字和影子以後,我然後再把那個群體做一個分類。

    2008-01-14 10:14:33

  • 張西:

    因為《愛別離》它可能是更多女性讀者更喜歡。我偶爾上網看看到現在還有讀者,都幾年過去了還在網上留言,我自己比較忙的,我曾經都沒有給她們回復過。一直到現在,看過《國家榮譽》的一個高二的學生,現在都大四了,這麼多年過去了,他曾經寫了兩篇血書,把手指頭割破了以後寫的血書,要求去新疆當警察。我就一再勸阻他,我説寫的書跟現實是兩回事,你的激情我都理解,但這麼多年了他還很堅持。

    2008-01-14 10:15:35

  • 張西:

    還有曾經是一個警察院校的兄妹倆,當時一定要去西部當警察,他父親非常憤怒,説我把你們養大了,一個學刑偵一個學治安的,你們去哪不行啊,然後他們説我們看了一本書,結果老父親看完了之後就打電話給我,讓他的兒子給我做乾兒子,還把照片寄來,請求我一定要幫助把他這對兒女送到那去。我自己覺得哭笑不得,同時也覺得很感動,還有也意識到一個作家你的導向和你筆下寫的人物,和你感染的力量,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導向上一定要給人家説清楚。有時候在網上也看到一些人因為看到《國家榮譽》的後繼和前言,甚至是石油大學的也跑到新疆去了,就是想體驗一下張西筆下的寬廣美麗的新疆。我不知道那種人將來會不會後悔跑過來罵我,但至少這些讀者對我來説太重要了。

    2008-01-14 10:16:37

  • 中國網:

    您剛才提到了,勸高三的學生説這是作品,作品跟現實有差距的,如果作為普通的讀者,我就想知道,您的作品多大程度上真實反映了公安戰警的生活情況?

    2008-01-14 10:17:30

  • 張西:

    就《國家榮譽》來説,我認為在60%、70%的程度是真實的,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可能就小説來説,它更多的是虛構。如果要是紀實小説,有介於紀實和小説之間的,純粹的紀實就需要更大的勇氣,可能它的真實度會更高。

    2008-01-14 10:17:52

  • 中國網:

    《國家榮譽》就是紀實類的小説?

    2008-01-14 10:18:26

  • 張西:

    對,它是紀實類的小説。

    2008-01-14 10:18:42

  • 中國網:

    您這本書在全國各地有簽售,但是在新疆的反響好象是最大的,這是不是一個作家最自豪的時候?

    2008-01-14 10:19:03

  • 張西:

    我接受採訪的時候,也跟大家説過,那是我一生當中最意料不及的,沒有想過的場面。當時跟我一塊兒的去的責編也是一個小女孩,當時人頭擠人頭,桌子都擠翻了,我們被大家從桌子底下撈上來好幾次,當時那個筆把手都戳破了,他們就是為了簽名。那種感動對作家是一種最大的獎賞,那種場面你是複製不了來的。

    2008-01-14 10:19:20

  • 中國網:

    您寫的是他們的生活,他們非常的認可。

    2008-01-14 10:20:02

  • 張西:

    那是因為他們先看了。我第二天去正好新疆有300多個派出所所長,在那裏辦了一個學習班,説看他們是不是有反映。我一點心裏底都沒有,結果第二天一去,整個那場面。當時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一個派出所長來跟我講説,你一定要先給我簽,您先給我簽,他説你就不給我簽你也要給我的戰友簽,然後他就傳過來一個名字,他説我的這個戰友就是你小説當中已經死去的一個戰友,他犧牲了,我要把你簽名的書放到他的墳前,讓他知道內地有人知道我們,內地有人感謝我們。我説這書我送給你的,那是因為他頭一天晚上看了,很樸實。

    2008-01-14 10:20:17

  • 中國網:

    《國家榮譽》跟《愛別離》都是非常成功的作品,您本來可以輕車熟路寫下去,但是您筆鋒一轉又寫了《抗戰女性檔案》,為什麼選擇這樣一個題材?

    2008-01-14 10:22:01

  • 張西:

    我覺得不是我選了題材,是題材選擇了我,我這個人的特點就是跟著心走。比如説寫《國家榮譽》和寫《愛別離》並不是説我刻意的去尋找,而是説我到了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這樣的事情和人,他們打動了我,讓我覺得如果我要是離開了,我不會輕鬆的。《抗戰女性檔案》這本書也是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因為我在十年前跟媒體的幾個記者,被邀請到沂蒙山去了一次,去了一個叫做蒙山的地方,我當時就不記得是在回來還是去的時候,反正去過一座烈士陵園,當時去了以後,有的記者就拍照什麼的,我當時就被一個碑文所吸引。那個碑很小,上面寫的是有一對男女,男的從南方福建來的,好像是大學生,他們都死在這,我當時比較浮躁,就不知道他們跟日本打仗死了,還是跟國民黨打仗死的,總之是死了。我當時一動,就説他們這麼年輕,他們死在這,他們家人知道嗎,他們死在這他們當地人知道嗎,他們為什麼要在山溝裏待著,他們之間有愛情嗎,我們沒有關注。後來他們叫我我就走了,這個事情就過去了。我也沒想到十年過去了,很多事情就都忘記了,突然有一天做夢就夢到他們了。

    2008-01-14 10:22:47

  • 中國網:

    現在還記得夢到什麼了嗎?

    2008-01-14 10:24:57

  • 張西:

    不記得了。

    2008-01-14 10:25:21

  • 中國網:

    是不是你心裏沒放下?

    2008-01-14 10:25:38

  • 張西:

    可能是吧,那時候我在電影學院讀書,老實説我們要訓練,編故事,我自己覺得特別乏味,可能跟編故事有關吧,我自己編了幾個情感故事,和很溫情的故事,我覺得很厭倦,可能是跟這個有關係,我就做夢。就想我為什麼不關注戰爭片呢?因為戰爭當中的人性,他的那種表達才會更充分。可能夢到這兩人之後就去沂蒙山,正好當地公安局讓我去講座,我就座火車去了。一下火車我就問人家,我説有這樣一對男女,我也不知道什麼名字,男的是從南方來的,職位還挺高,女的是政委什麼的,兩個人都犧牲了,説你能不能給我們找一下。結果他們給了我三個版本,他説您説的是哪一對啊,有一個是女大資本家的女兒,是畫家,男的是部隊的一個主任,是南方來的,他們倆就在一個大青山戰役當中犧牲了。還有一對是女的上海來的,男的是江蘇來的,女的死時候抱著個孩子。我説不對沒有孩子。他説還有一對死的時候女人懷孕半個月。我當時就想不是説戰爭讓女人走開嗎,為什麼一個是抱著孩子,一個是懷著孕,在這種情況下,她為什麼上戰場呢?她們是什麼人?她們為什麼上戰場?這是我當時的一個疑問。

    2008-01-14 10:25:55

  • 張西:

    後來我説這樣吧,你們帶我去烈士陵園,我去找一找就知道是那一對,他説我們這有65座烈士陵園,你要找哪一坐?我一下子就明白,就是説這個地方曾經死過很多人,這個地方曾經有過很多生與死,這樣撕心裂肺的故事。我説要不你們帶我去蒙山,我要回憶一下,是在上山的路上還是下山的路上,反正有一座烈士陵園。他説我們這有四坐蒙山呢,東南西北,我也不清楚是哪個。我説這樣吧,你們帶我去最大的一個,如果我找到了這就是天意,如果我找不到我也算是一個了解。

    2008-01-14 10:27:20

  • 張西:

    們就去了。我當時是這樣想的,結果運氣特別好。他們帶我去的最大的當地烈士陵園叫“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進去半個小時我就有感覺了,我就找到了這對青年男女的碑文。這次更讓我震動的是,在碑文上他們給它修理了一下,把他們的照片放上了,這是一對夫婦。後來我才知道,我們國家有一個人叫劉軍英,是這個女人的弟弟,他就把他們兩個人的墓合到一起去了。我覺得特別美好。一對男女都那麼青春,那麼靦腆,一看就是一對知識分子。因為和我們很想像的那種氣質,他們怎麼能走向戰爭呢,在我們的印象當時八路軍都是工農出身的幹部,都是匹夫之勇。看到他們就想怎麼文靜的人呢,男的戴眼鏡,女的秀氣簡直讓我不敢相信,我就想知道這對男女的真實情況就是想知道當時有沒有人認識他們,我就問問,他們説就算有人認識他們,跟他們在一起工作過,這個人都已經八、九十歲了,他們烈士陵園都沒有資料,所以這還要感謝記者。我在網上查一段文字當中,就找到了這對男女,女的死之前,是在一個山洞裏,曾經被人救過16天,他丈夫先犧牲了,到16天日本人走了,出來版本很多,但是被日本人殺了回馬槍,最後讓抬他的人走開,自己拿著手榴彈跟日本人同歸於盡了。

    2008-01-14 10:28:12

  • 張西:

    我當時就想知道,那個山東還在不在,我就找到村莊去了,當時別人告訴我説,你來晚了,去年抬這家人的媳婦,當時是18歲,現在80多歲去年剛去世,找到這山洞在那坐了一會兒,覺得對這個事的了結,下山的時候,人家做飯了,炊煙和香氣就吸引了我,一推門,她就是大家傳説當中已經去世的老太太。人家沒死,就是這種緣分讓你覺得它就是天意,我就在她家坐下來,一邊拉著風箱一邊做著飯,這邊我看他們家的老照片,在看老長片的時候,又挑出來一張照片,這個照片有三個女孩子,特別青春艷麗又很樸實的。

    2008-01-14 10:30:10

  • 中國網:

    是封面的這張照片?

    2008-01-14 10:31:12

  • 張西:

    對。

    2008-01-14 10:31:34

  • 中國網:

    就是在他們家找到的?

    2008-01-14 10:32:00

  • 張西:

    對,這中間是《沂蒙山小調》的作詞者“阮夢山”,但是我不知道,它底下寫了一行字,當年寫的字叫姊妹劇團演員,中間為團長“新銳”。我一看這個新銳和這個新銳她倆不是一個臉形啊,可見史料記載的比較粗糙。就從這點來講,已經轉入到社會的研究和學習,馬上有那種意識,所以我就想知道這三個女孩子是誰,中間肯定不是新銳,她不是一個臉形,這是橢圓型的,一個是長方形的臉型,我就想知道這三個女孩是誰,她們現在還在不在,她們當年是什麼出身,她們為什麼跑到山村裏去待著。我就尋找了。我也沒有想到,一年下來我找到七八十個老八路,而且是找出了一個基本上沒有報告過大青山戰役。就因為當時的突圍戰是八路軍的後勤人員,大概有6000、7000人,女的居多。被日本的2000多精良部隊和3000漢奸尾隨跟來,在這過程當中,我們死了1/3,被俘了1/3,跑出來1/3,我們就找到了被俘和倖存的人,找到七十、八十人。當時的戰役很慘烈,我們的導報就很少報道,在這當中犧牲和倖存的人當中相當一部分是報社的,就新銳當時是大眾日報社創刊的包頭,是她設計的,毛澤東的木刻向就是她給設計的,你就想想知識分子在當時起了多大的作用。因為整個抗戰別的區我就不説,從山東這塊來看,打大仗的時候不多,主要在當兵、參軍、還有宣傳,宣傳日本人對我們的親列,動搖我們自己人來抗戰,這些工作都是誰做的?我認為就是我這些有文化,從大城市來的這些愛國的,熱血的女青年,她們盡了最大的努力,她們盡可能的做了他們的事情,她們的作用超出了男性的角色,我覺得從這點來講非常值得我這方面的研究。

    2008-01-14 10:32:15

  • 中國網:

    你以一個女性作家用很敏銳的角度來關注這個群體,在實地探訪的過程中中這些老人年紀都非常大了。

    2008-01-14 10:35:17

  • 張西:

    是的。

    2008-01-14 10:35:37

  • 中國網:

    他們的思路還清晰嗎?

    2008-01-14 10:35:38

  • 張西:

    我覺得我們要有永遠在學習的路途當中的意識,就是説除了他們當中有癡呆的,或者精神不正常的,比如他們被俘到了,受刺激,每一個跟你談的時候,那種清晰的思路非常驚人,説錯話的時候,幾乎沒有。我們經常表達起來語無倫次的,邏輯上的嚴謹程度都是需要被拷問的,但是這些老人太厲害了,因為他們一生都在學習,我就感覺到這些知識分子他們內心的堅定和堅強,這種強大,超過外在的環境或者什麼影響,是很難動搖的。

    2008-01-14 10:35:39

  • 中國網:

    是不是這樣,對這些老人來説他們的記憶非常深刻,每個細節都記的非常清楚,但他們也是第一次對一個作家來傾吐自己那一段回憶?

    2008-01-14 10:39:35

  • 張西:

    應該是,他們説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搞的,上了你的當了,一輩子也沒説過,跟自己的兒子、孫子都沒説。在他們的概念裏,説你們太久遠了,一個是你們幹部有什麼呀,你們那點事。再一個這些年他們基本上無一例外的都受到了文革的衝擊,可能給家庭也帶來了殃及的傷害,大家也不願意談了。他不願意談並不代表這些事情不想談,他有傾訴的慾望,這個時候我出現了。我一齣現以後,我就跟每個人的交流都不需要幾分鐘,馬上就成為黏膠了,最後成為好朋友。我現在都害怕接到他們的電話,一通電話,我就害怕他們已經誰不在了,誰誰誰走了,對我來説內心裏是一種折磨,儘管我跟他們交流的次數也不多,但他畢竟在你生命裏來過。我有時候就後悔,我不採訪這些老人多好,我採訪年輕的,比如20多歲的藝術家們,體育健將,年輕的工作者,你可以跟他一起成長,等他到中年的時候你已經成了老太太了。

    2008-01-14 10:41:08

  • 中國網:

    但是這個割捨不下的。

    2008-01-14 10:42:24

  • 張西:

    可能是我的祖籍是山東的原因,小時是跟著我姥姥長大的,我個人對偉大的母性有一種崇敬的情懷。

    2008-01-14 10:43:08

  • 中國網:

    所以很願意聽老人的傾訴?

    2008-01-14 10:43:29

  • 張西:

    對,小時候你在老人的膝蓋裏傻呆呆的聽著故事,我姥姥也是婦救會主任,所以我看到他們也覺得那種親切感,因為現在大家住著一個樓層,一格一格的,和他們之間我就沒有距離,這就是我要説享受的原因吧。

    2008-01-14 10:43:44

  • 中國網:

    這本書裏寫了多少位老人?

    2008-01-14 10:44:25

  • 張西:

    我整個訪談有70、80位八路軍,但是我這本書裏設計了20多位女八路。

    2008-01-14 10:44:43

  • 中國網:

    有的時候你會不自覺的會回憶跟他們交流的過程?

    2008-01-14 10:45:05

  • 張西:

    會的,她們已經是生命當中的一部分了。

    2008-01-14 10:45:30

  • 中國網:

    您經常回憶的是什麼故事?

    2008-01-14 10:46:17

  • 張西:

    這裡面有一個劉奇的老人,她是女軍醫,參加八路軍的時候,男的多,女的少,比例相當失調了,找她的人很多,人家就是不考慮這個問題,就是打鬼子來的,不考慮結婚的事。後來一看大青山突圍的時候死了好多的戰友,決定學醫,她成了野戰醫院的院長。她做的戰爭手術做了兩千多例,比白求恩多了一例,後來説國民黨什麼的都搞不清這女的是誰,長長的隊伍,只有她一個人騎了一批大黑馬,在隊伍裏穿來穿去,非常牛。國民黨有人説她是誰啊,她一定是官太太,後來國民黨軍官説你們瞎扯,我們受傷要靠她救命呢。就一個女的,特別神氣,包括她跟她愛人的相識,促成的婚姻都非常傳奇。

    2008-01-14 10:46:32

  • 張西:

    我想她的開心之處在哪,人家都60歲了,開始學畫畫,過了幾年之後人家出了好幾本畫冊。到七十歲的時候人家學了舞劍,在南京地區老年人舞劍比賽第一名。到80歲了,人家開始學釣魚,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人家活的非常年輕,每一次通電話,每一件事情都給你講的很清楚。讓我覺得她是一個很嚴厲的,很沒有感情的人,但是當我的書出來之後,她看到了,她竟然主動找人要找一個特大的大官給我寫序,其實我知道我不需要。這些老人的故事,他們就已經很堅強了,他們可以足夠的支撐這本書的分量,後來我沒有把這封信拿去給大官,她還給了我寫一封表揚信,很開心。你就覺得這些老人是一座山,夠你攀登一段時間的,可能你這一生得到達不了,但是你可以仰望她。

    2008-01-14 10:48:10

  • 張西:

    還有一個老太太,在她離休之前,她是空軍醫院的副院長,也是自由戀愛的,當時和一個大夫組成了給治病陳毅的班子,從新四軍選來了年輕漂亮的小夥子給他當助手。我們這位女一號,當時是八路軍的一個衛生所的副所長,大家都説出去看大鼻子,她扒著門口一看,大鼻子旁邊的帥哥挺帥的,就看上人家了,比他小一歲,手術室主任。現在在家裏男的87,女的88,不用保姆,老太太在家做飯,老頭每天騎自行車出去採購。兩個人在家裏,老太太用電腦打字,寫回憶錄,她怕我不相信,顫顫巍巍的跑去給我看。

    2008-01-14 10:49:57

  • 中國網:

    寫了多少?

    2008-01-14 10:52:07

  • 張西:

    寫了一萬五。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打電話,我説阿姨你在幹什麼?她説我在玩呢。我説你那個回憶錄又寫了多少?你就聽出來她很不好意思,她説真不好意思我最近忙著玩呢,沒寫。我説阿姨你該不會是玩電子遊戲吧?她説可不嘛,我就玩電子遊戲。我説誰教你的?她説我侄子上次來教我的,我説你怎麼學得會呢?這還不簡單嗎,不就是兩三分鐘的事嗎。尤其我就想我們很多的孩子的父母給他們施加壓力,因為他們上學的時候正好是文革,他們沒有讀過書,他們為了望子成龍就給孩子施加壓力,他們説我就老了,手機也不會發資訊,上網也不會發郵件也不會。你再看看人家這些老太太,人家的境界,人家的胸懷和單純,覺得望塵莫及。

    2008-01-14 10:52:24

  • 中國網:

    像這樣的狀態,這些老人多嗎?

    2008-01-14 10:53:18

  • 張西:

    大部分都這樣。有好幾個上老年大學的,有彈鋼琴的,彈給我聽,畫畫的好幾個,出畫冊的。從這些人看到一個人的晚年多種多樣,在我們的意義上晚年就是一個垂死掙扎的過程和等待死亡的過程,被人當成包袱,但是我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不是的,我覺得他們生活很簡樸,他的理想很執著,他們的心態很單純,很可愛,很親切。就這些的品質恰恰是中華民族,我們一直都是在秉承一些好品質。因為大家都急於在忙碌的社會裏急於追求生存的價值,可能很多東西忽略了。

    2008-01-14 10:53:33

  • 中國網:

    他們跟你講述的時候,怎樣來回顧和評價過去的歷史?

    2008-01-14 10:54:18

  • 張西:

    我在我的紀錄片讓他們談,沒有一個説後悔的,全都不後悔。她説我們出來就是解放婦女,我們出來就是解放全人類,我們的任務完成了,我們就要建一個新中國嘛,我們已經建了,他們都這樣認為,他們就覺得很有成就感。退了之後,他們也不願意再給政府和國家填任何麻煩,就自食其力,老有所樂。看那些女八路人家自己工工整整的抄唐詩宋詞,要抄多少遍,內心裏有很多的計劃,她有事情做。她家裏頭可能很節儉,她出了書,你看不到什麼,但是你轉過頭來看明細的時候就會發現她家裏值錢的字畫全賣了,捐到了大青山,幫助後代的子女們上學,有一個抗大小學給他們捐款。甚至她自己自發組織起來,每個人一年捐兩千,她都做得到。

    2008-01-14 10:54:36

  • 中國網:

    採訪完了這些女性之後,您對戰爭對過去的歷史有了更加立體的認識,您有什麼樣的感受?

    2008-01-14 10:55:45

  • 張西:

    感受太多了,感受埋藏在了每一個細節,或者我受到啟發的時候,感受已經融到我的生命當中了,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認識了這一群群眾化民族的精英,我也不枉來到世界上一遭,或者我一年的辛苦,這種精神都是值得的,很愉悅的事情。

    2008-01-14 10:56:04

  • 中國網:

    您剛剛提到了,不單單是一本書,還拍了紀錄片,當時為什麼拍紀錄片?

    2008-01-14 10:57:05

  • 張西:

    這跟我學的專業有關係,因為我在北京電影學院讀了幾年書,出來之後我並沒有想到做電影,因為中國的電影現狀我真的不喜歡。但是它讓我掌握了一個手段,那就是紀錄片。紀錄片能夠幫助我做一些輔助工作,在研究的同時做了輔助工作。比如説當我去採訪第一個女八路的時候,她已經得癌症了,八十多歲了,我突然想,我下次還能不能見到她,如果我接下來再去找另外的人的時候,這個人還在不在。我回來馬上購買了DV設備,我就下意識把這一套設備買齊了,每到一處我就請電影學院的研究生,搞攝像的,或者搞編導的,只要他們有空就跟我去一趟,大家也都沒想到老人那麼逗。

    2008-01-14 10:57:22

  • 張西:

    老人對您不會有戒備心裏嗎?一個陌生的女子拿著一個錄影機,要記錄曾經的那段歷史?

    2008-01-14 10:58:06

  • 張西:

    當然有了,我不會那麼機械的讓你感覺到是一個作家和記者,我這個人有親和力,和她在一起我也相信他們。話這樣説吧,我對她這一代人的親近成分和信任感可能95%以上的人我都會有這種感覺,可能我對現任的,比如官員崗位上的信任程度可能連5%都沒有。

    2008-01-14 10:58:28

  • 中國網:

    您這些作品拍攝完以後,老人看沒看過您的DV和作品?

    2008-01-14 10:58:57

  • 張西:

    有人看了,但是我沒有那麼多能力了。每個人我都把我的書快遞給他們了,我去過十一個省區,採訪這些人本身,我是自費,給他們自費寄的書。片子我考慮版權問題,我給他們一個秘書長,秘書長組織他們自發看,過元旦的時候給我打過電話。從我內心來講,做完一件事情不要戀戰,也不想陷入太深。

    2008-01-14 10:59:16

  • 中國網:

    他們怎麼評價你的作品?

    2008-01-14 11:00:45

  • 張西:

    他們認為寫八路軍裏面的最真實的一本,這對我是最高的評價。

    2008-01-14 11:01:07

  • 中國網:

    很多老人因為年齡的關係,已經不聯繫了,通過您的原因又聯繫上了。

    2008-01-14 11:01:31

  • 張西:

    這是我做事情比較欣慰的一點。本來大青山突圍之後,大家各奔東西,你也知道那些年,南征北戰了,通訊上也不是很暢通,所以大家從此各分東西。但是那段歷史,尤其是整整的一天,11月30號的那天,她們所經歷的,在她們身上特別清晰,每個細節都很清晰。因為這個細節決定了很多人後來的命運。跑出來的,可能問題就不大了,他們就會有別的事情,遭遇文革。但是被俘過的這些人,可能後半生都沒有好過,全都是反覆的無數遍的講自己在哪一天,去了哪怎麼被抓的,對他們來説都是一種傷害。對這群老人來説,她們既不願意再提過去,其實從內心裏有一種渴望,也希望和人講講這段過去。這場戰爭的指揮者叫周春全,最後的十年是植物人,所有的戰友、學生來看他的時候,提什麼他都沒反映,一提大青山他的眼角就流淚,因為死的人太多了,他太懷念了。

    2008-01-14 11:01:50

  • 張西:

    我採訪的八路軍當中,很多人他們的丈夫死了,妻子死了,他們都要求把他的骨灰都埋葬在大青山,説我要和我的戰友在一起。我們多活了這麼多年,我們夠本了,他們比我們更優秀,他們更應該做好日子,但是他們沒有過,所以把自己的墳墓都遷到那。我自己了解到他們的矛盾心裏,既想忘記過去,也根本忘不掉。所以我把我整個尋訪過程的每一個的電話和聯繫方式,我全都整理出來,寄了一份。他們現在每天拿著電話打電話,這些人幾十年都不來往了,其中有一個被俘的衛生員,他在東北,在文革的時候把他眼睛都弄瞎了,他整天哭,自己還是醫生,最後哭成青光眼,哭成瞎子了。她就是想找人證明她在監獄裏的時候有變節,她就記得這倆人,但是文革當中她到哪去找啊,你既然找不出證明人你就是叛徒。然後又通過姓王的,找到社科院在工作的姓于的,他們在電話裏面痛哭,説那時候你在哪啊,他們彼此都在尋找,説那個時候你們為什麼不出來啊,後來他們又哈哈大笑,説這一切得經歷的,我們都經歷了,好在我們在晚年的時候我們都活著,這本身就是一種證明,至少沒有黨組織給我們證明,我們三個人可以證明我們三個人誰都沒有叛變。類似這樣的事情好幾個。

    2008-01-14 11:03:19

  • 張西:

    您的出現給這些老人帶來的驚喜是意想不到的。

    2008-01-14 11:05:46

  • 張西:

    可能是吧,因為我很舍得時間坐在那裏聽他們在那裏面慢慢悠悠的,要麼就是像豆子一樣的鋪裏啪啦給你講,一講一天,我自己覺得很幸運。起碼人家能從一生的精華講給你,你在別的地方聽不到,你是站著前輩的肩上你在往前走,你很賺。

    2008-01-14 11:06:10

  • 中國網:

    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是很忙的,探尋這些老人的時候他們住的地方是全國各地都有,您怎麼樣去利用自己的時間去採訪老人?您怎麼安排您的生活?

    2008-01-14 11:06:46

  • 張西:

    我覺得這是一個緊張有序的過程。我採訪這些老人之前,每一個人在此之前我都不知道他是幹什麼,人家只是説你提供給我一個名字,就是説他是我的戰友。我也想像這些人現在怎麼樣了,我就拿著這個名字去找那個人,我就算他的距離,我需要花多少錢,我需要等我小攝像的時間怎麼銜接上。近期有一個時間安排表,就按照這個時間一點點走吧。

    2008-01-14 11:07:01

  • 中國網:

    可能您找到這個人之後,舟車勞頓過去覺得這個人不太適合,這樣的徒勞應該特別多吧。

    2008-01-14 11:08:42

  • 張西:

    當然很多了,因為一開始沒有線索,你就像警察破個案子,案發之後您當然要動用一切的手段,費盡腦筋要找到線頭和源頭,這是一種理想狀態。真是這樣的話,每個案子都可以破了。這中間有一個樂趣,一直找到最後,實際上大門已經打開了,會有很多很多資訊進來,是我自己不做了。

    2008-01-14 11:09:17

  • 中國網:

    這本書確實您的心血之作,我看您的序言裏面有這樣一句話,我可以讀給大家説一下:在我不長也不短的四十年的人生旅程當中,這一段風景絕妙,猶如到過了想都不敢想的珠穆朗瑪峰,有了這次精神之旅做鋪墊突然覺得以後的行程都將是如履平地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我面對面了閱讀了60位經歷不凡的老人的一生,這是何等幸運、何等幸福、何等令人知足”。

    2008-01-14 11:10:05

  • 張西:

    應該是這樣。

    2008-01-14 11:11:22

  • 中國網:

    您在採訪完跟採訪完之後您覺得自己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2008-01-14 11:11:52

  • 張西:

    我覺得內心有很多東西,這些東西不是從課本上學到的,也不是從我們現在的社會所能夠用錢或者用什麼能夠買得到的。它讓我覺得更堅定了我自己文字表達的方式,這種手段的可貴。還有激勵我以後做的更接近這些平民,接近我們自己的母語,或者來解讀他們,更有這樣的慾望。有可能的話我會做的更多。

    2008-01-14 11:12:08

  • 中國網:

    您一直在挑戰自我,從剛開始寫公安題材的作品,後來寫《抗戰女性檔案》,一直是攀登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您在這個路上覺得自己收穫很多,我們也想問下一下,你下一步想要從事什麼方面的寫作,有什麼規劃和目標?

    2008-01-14 11:12:40

  • 張西:

    這跟我學過的專業有關,我剛才提到學電影專業,但是在前不久不到一個月的偶然的機會,我參加了一個朋友的生日聚會。當然,聚會的男一號,過生日的這個人是《士兵突擊》的編導康紅雷,他拍過《青衣》《一針見血》,其中有我最喜歡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和《士兵突擊》,所以我就冒出來一個念頭,所以我應該寫寫平民英雄康紅雷。

    2008-01-14 11:13:03

  • 中國網:

    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

    2008-01-14 11:13:38

  • 張西:

    大家也會説,我寫《抗戰女性》的時候抗戰多少年過去了,長征多年過去了,現在那個勁過去了,要經歷沒有,你寫它幹什麼。就像這次一樣的,這段時間忙著主創人家訪談的時候,你要寫導演康紅雷啊,現在《士兵突擊》火過了,今年是奧運會、美國大選,台灣那邊折騰,大家注意力都轉移了,誰去買你的書?我説我一個人關注就夠了。因為我覺得他非常值得我去研究和解讀,因為他引發了中國2007年的一種精神現象,他讓那麼多美好的人,有著美好心靈的人,然後熱愛美好的人在一起,從心動到行動有了那麼多美好的言論,憑這一點我認為他是很不簡單的,我就寫他,即便沒有一個讀者,我也要去寫他。

    2008-01-14 11:13:55

  • 中國網:

    康紅雷是您的好朋友,您説您喜歡《士兵突擊》這個作品,它為什麼會吸引你?

    2008-01-14 11:15:19

  • 張西:

    中國電影現在的捨已和奢華,我認為他的受眾群體還太小,電影和電視要往外奔的話,可能不是完全靠大製作,也不是一定靠明星、大牌、靠色情,不能完全靠這些東西,因為它是不長久的。而康紅雷是以低製作,寫平民百姓的生活狀態,寫士兵,謳歌這樣的人,寫小製作,沒有明星陣容,這種逆思維來做這樣的事情。實際上他應該是一個終結者,這中間有他非常偉大的一面。

    2008-01-14 11:15:36

  • 中國網:

    我們祝願您未來的新作又能有一個大賣,今天跟您聊天非常愉快,你是一個樂觀的人。可能在採訪的過程當中,在很多的過程當中吃了很多苦,但是您記住的是快樂的一面,就像您採訪的老人是很樂觀的。

    2008-01-14 11:17:26

  • 張西:

    想起來會笑。您為她高興也為自己的風景高興。

    2008-01-14 11:17:55

  • 中國網:

    非常感謝您來中國訪談做客,在節目要結束的時候有什麼想對您的粉絲和中國網友説?

    2008-01-14 11:18:13

  • 張西:

    08年到了,新年一開始,希望大家新年新氣色,新年好心情,太重要了。身心的愉快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狀態,希望大家都這樣。

    2008-01-14 11:18:25

  • 中國網:

    我們也祝願您在08年不斷有佳作問世,身體健康,謝謝大家的收看,謝謝。

    2008-01-14 11:19:55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5.china.com.cn/btamedia/wms_content/fangtan/2008/141_080114.wmv

網友發言:

  • 小溪:

    會不會有人拿您和海岩比較?您怎樣評價他一系列公安題材的作品?

    2008-01-14 08:38:49
  • 一名讀者:

    在快餐式的閱讀時代,就紀實歷史類作品的市場前景,講講您的看法?

    2008-01-14 08:39:47
  • 晴天:

    在眾多表現抗戰的題材中,您為什麼選擇了“抗戰女性”這個角度?

    2008-01-14 08:41:13
  • 波斯貓:

    第一次創作小説為什麼選擇了“前無古人”的反恐領域?

    2008-01-14 08:42:03 //end for

圖片大圖:

  • 作家張西

    中國網 胡迪

  • 訪談開始

    中國網 胡迪

  • 作家是伴隨著我在公安隊伍裏的時候,可能是一種伴隨品

    中國網 胡迪

  • 可能做過記者的人都會有這種良知

    中國網 胡迪

  • 困難倒沒有,但有難忘的友情和快樂

    中國網 胡迪

  • 鏡頭中的訪談

    中國網 胡迪

  • 男的戴眼鏡,女的秀氣簡直讓我不敢相信

    中國網 胡迪

  • 這個照片有三個女孩子,特別青春艷麗又很樸實的

    中國網 胡迪

  • 這些老人太厲害了,因為他們一生都在學習,我就感覺到這些知識分子他們內心的堅定和堅強

    中國網 胡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