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漁業扶貧模式實踐與思考——從湖北恩施到貴州六盤水

發佈時間:2019-01-31 18:51:00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段明 張朝碩 肖海金 劉家壽 李鐘傑 李偉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生態漁業,貧困山區,扶貧模式,精準扶貧,生態文明

特色養殖産業模式初見成效

水庫生態養殖、高密度精細養殖、休閒漁業等多種方式有機結合

在發展水庫生態漁業養殖的同時,引入高密度混養技術,幫扶當地在水庫建立休閒漁業精品園,打造生態漁業産業模式。開展包括水庫生態養殖、高密度精細養殖和休閒漁業等多種方式結合的漁業養殖模式。其中水庫生態魚無須投餌喂食和施肥,在避免餌料對水質影響的同時,不僅可減少養殖費用,還可改善水庫水質。水庫生態魚一般放養後第二年即可上市。高密度精細養殖則具有養殖週期短、養殖密度高、經濟收益高的特點。休閒漁業則在養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經濟收益。

休閒漁業附加值高,易於管理,將為村集體帶來可觀的收入,中科院水生所在對龍鳳鎮佐家壩水庫周邊進行調研後,對休閒漁業也提出規劃建議。在此基礎上,指導並構建了塘堤圍網以防洪澇,並搭建 1 個投喂平臺和 1 個垂釣平臺,投放了草魚、鰱、鳙、鯉,以開展休閒漁業。魚類高密度養殖與水庫大面積自然養殖不同,其品種投放更靈活,産量更大,收益更高。在合理的人工參與下,養殖的産量和品質可以得到充分保障。可養殖魚類品種更多,適合飼養市場價值高的魚類。整體上高密度精細養殖所帶來的收入非常可觀,是為當地群眾增收創收的很好途徑。

觀音岩水庫和萬營水庫在魚苗放流後 2 個月的調查結果顯示,魚類長勢良好,平均增重近 100 g,水質在原國家三類地表水的基礎上進一步凈化接近於二類水標準。在中科院水生所科技扶貧團隊的幫助之下,龍鳳鎮佐家壩村不僅依託現有資源成功形成了綠色生態漁業産業,也掌握了科學的生態養殖魚類技術。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零的突破,達到了高品質脫貧的目標。六盤水市水城縣扶貧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水庫生態魚預計明年上市,預計創收 40 萬元。

打造漁業發展、觀光旅遊、療養度假的綜合性産業

隨著貴州水城縣水庫生態漁業扶貧工作的逐步開展,根據水城縣水庫的建設情況、地理位置、規模、功能及自然條件等因素,為充分發揮利用水庫資源優勢,中科院水生所科技扶貧工作將下一步工作重點轉移到生態養殖模式推廣。將建設以水庫為載體的生態産業,打造一個“水質保障、漁業發展、觀光旅遊、療養度假”的綜合性産業。

圍繞水庫打造的綜合産業,不僅能為水城縣帶來直接經濟收入、創造經濟産值,同時也會貧困戶提供大量工作崗位。通過對貧困戶進行培訓、雇傭貧困戶參加工作的方式,讓貧困群眾發揮主動性,積極參與進來,做到“智力幫扶,能力幫扶”,以實現穩定脫貧、可持續脫貧。

水生所科技扶貧團隊還為水城縣內其他 11 座水庫量身打造綜合性産業,具體措施如下:①高品質魚類流水養殖。在水庫下游進行高品質魚類流水養殖,通過高密度養殖高利潤品種以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②建設魚苗繁育場。在規劃開發水庫中選定一個作為魚類苗種繁育場水源,在其下游合適區域建設一個大型魚苗繁殖基地,所繁育種苗不僅可以用於生態漁業養殖模式,還可以向其他地區進行出售,魚苗繁育場的建立也將為扶貧乃至當地經濟發展創造巨大價值。③觀光旅遊、療養度假、休閒娛樂綜合性開發。在適宜水庫周邊(水源保護區外)建設療養院、度假中心、垂釣基地、農家樂及附屬設施等,一方面吸引遊客遊覽觀光、消遣娛樂,另一方面也為老年人提供環境優美的養老場所。

<  1  2  3  4  5  6  >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