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漁業特色扶貧實踐
生態漁業是根據水體環境養殖容納量,科學調整魚類群落結構,期間不投餌、不施肥,形成穩定健康的水生生態系統,輔以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保持生態平衡,實現水質保障,提高養殖效益的一種養殖模式。發展生態漁業可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節約能源,提高綜合生態效益,實現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生態漁業還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漁業的有效途徑,是發展農村迴圈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漁業的發展方向。
前期調研科學論證
中科院水生所與當地政府以“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為前提,樹立“結合現有資源、堅持綠色品牌、開展生態扶貧”的理念,堅持走“合理規劃、綠色開發”的科學扶貧道路。在經過大量實地調研和討論分析後,確定了以水庫生態漁業為依託的扶貧方式。水庫生態漁業養殖工作,不僅能為當地經濟增值創收開闢一條新的路子,而且也讓精準扶貧工作有了一個切實的落腳點。
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佐家壩村的佐家壩村水庫(130畝),其水源來自山泉水及其溪流,出水無其他用途;自 2002 年養殖承包結束後,便未進行養殖活動,多年閒置。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有水庫 20 余個,在進行了全部的實地調研後,發現萬營水庫(約 300 畝)和觀音岩水庫(約 700 畝)為提供飲水、灌溉、工業用水修建的基礎設施,未進行養殖活動。在此次扶貧工作中,中科院水生所與水城縣縣委、縣政府共同將兩座水庫確立為漁業轉型與生態漁業技術應用示範與脫貧攻堅示範點,並進一步開展相關技術培訓與推廣工作。結合實地調研和分析,在徵求國內數位生態漁業養殖專家意見基礎上,佐家壩水庫、觀音岩水庫、萬營水庫均適宜發展水庫生態漁業養殖。
中科院水生所專家提出了“以水養魚,以漁凈水”的思路,通過合理構建水庫魚類種群,可有效防止水體富營養化,保障水質。在水庫中適量放養濾食性魚類可以有效地控制水中浮游動植物的生長。與此同時,濾食性魚類的生長消耗了水體中的總氮、總磷。隨著魚産品的捕撈而移出水庫水體,便可抑制水體出現富氧化。每 100 g 鮮魚可消耗約 2.5 g 氮和 0.2 g 磷,因此科學魚類養殖也可起到改善和凈化水質的作用。此外,水庫中還有一定數量的雜食性魚類,這些雜食性魚類會直接消耗外源性營養物質,對於凈化水質也有非常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