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如和他的“扶貧車間”

發佈時間:2017-09-25 15:13:25 | 來源: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 作者:扶貧辦 | 責任編輯:焦夢

關鍵詞:2017年全國脫貧攻堅獎,扶貧車間


李玉如

産業支撐:為扶貧車間提供源頭活水

為充分發揮“扶貧車間”在脫貧攻堅中的主戰場作用,讓就業扶貧引領精準扶貧,他採取了“五大措施”保障扶貧車間的高效利用。一是發揮本鎮居家優勢,培植壯大活躍在民間的“老本土”産業,如發製品加工、藤編加工、粉筆製造、掃帚加工、教具等。二是通過招商或鼓勵返鄉創業,吸引更多的外來産業項目落戶董口,如手機數據線、漁網加工、服裝製作、耳墜耳鏈加工等。在了解到雙廟村的李致超有回鄉創業的願望時,他親自登門拜訪,鼓勵其承租“扶貧車間”,並幫助做好招工等事宜。在他的真誠感召下,李致超承租了三個“扶貧車間”,主要從事手機數據線、印表機數據線等電子配件的加工,目前每個車間的年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在自己發家致富的同時,還幫助附近群眾實現了就業,增加了收入,三個車間共吸納工人268人,其中貧困人口107人,月收入1500元左右。三是選好用好“鄉村能人”、“小老闆”,這些人或者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或者有代加工項目的資源,也或者是在大廠家幹過的有經驗的工人,他們承包扶貧車間,在廠家拿到“活兒”集中村裏勞動力在車間內代加工。目前已有代堂村的張素英、金莊村的常紅等人從普通工人當上了“小老闆”,從脫貧走上了致富,從貧困戶走向了帶領大家脫貧。四是培訓好工人。很多貧困人員有肢體上、智力上、心理上的先天不足,他們在工作之初,往往自信心不夠,操作起來笨手笨腳,幹活慢,工作品質差,給老闆造成損失,個人不划算,厭工棄工現象時有發生,這是“扶貧車間”使用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困難。這個時候,鎮政府及時聘請了專業人員,對部分工人手把手地教,面對面地感化,直到他們成為愛崗敬業的熟練工。代堂村“扶貧車間”83歲的吳桂榮老大娘説:“做夢也沒想到,年輕時累死累活掙工分,這老了老了,卻能在家門口當起工人掙工資了。”五是促使“扶貧車間”企業化轉型。為保障“扶貧車間”正常的經濟運轉和扶貧功能的最佳發揮,對條件成熟的車間逐漸註冊企業,增加了“扶貧車間”適應市場的能力,有效地克服了最初加工簡單、活源不足、對合作企業過分依賴的困難。

目前,全鎮33個扶貧就業車間共吸納和輻射帶動5000多人就業,其中貧困人員在40%以上,他們每人每天有20元到80元不等的收入。“扶貧車間”建成後,所有權歸所在村,村支部將“扶貧車間”出租後租金歸集體所有。同時,每個村的“扶貧車間”房頂安裝光伏發電站,光伏發電收入加上租金,每年增加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

董口鎮“扶貧車間”的經驗和做法,迅速在山東省得到推廣,目前,全省已建扶貧車間5700多個,43萬名群眾實現就業,帶動9.8萬名貧困人口脫貧。“扶貧車間”模式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2016年,菏澤市、山東省和全國脫貧攻堅工作現場會先後在鄄城縣召開,董口鎮作為重點鄉鎮接受了觀摩,先後有市內外90次3000余人到董口鎮學習指導。全國政協副主席馬飆,山東省郭樹清、龔正、楊東奇等領導同志都曾到鄄城進行專題調研,給予充分肯定。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扶貧雜誌、中央衛視、鳳凰衛視、山東衛視等幾十家新聞媒體分別做了專題報道。 “扶貧車間”的做法,被納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參閱的十二個精準扶貧案例之一,中央辦公廳《中辦通告》予以印發,“扶貧車間”已在全國遍地開花。2017年7月6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同志專程到鄄城縣調研“扶貧車間”工作,對扶貧車間的創新做法給予充分肯定。

1  2  3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