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瑛村互助社的成長和發展得到社員和村民支援,因為與他們密切聯繫、時時關心和支援社員的生産生活,使他們在互助社中受益,成了貧困人群中的貼心人。扶貧互助社嚴格按章程執行,牢記扶貧、扶小、扶弱的宗旨。首先支援發展我村傳統産業、種養業和養殖業。
一社現年61歲的張明常,家中人口4人,是建卡貧困戶。居住在河岸、門前一河經常有外地人來此流水養鴨。自小就養鴨子的他,也曾幾度外出務工,但都因身體和家庭原因(妻子有間歇性精神病需要治療和照顧),未能掙下多少積累,當村裏好些人都住上小洋樓時,他由於經濟困難,仍然住在土坯房裏繼續小打小鬧幹他的老本行。為加快發展,儘早脫貧致富,2014年末,張明常申請加入了村扶貧互助社,同時向互助社申請借款擴大養鴨規模。張明常在村互助社管理人員的建議下,憑藉自己多年的養殖經驗,利用村裏河流進行流水放養,堅持不用配方飼料,用糧食、野草搭配飼養,採取蛋鴨和肉鴨混養的,産出的土鴨蛋供不應求,出欄的肉鴨也品質優良,一些當地的消費者和餐廳老闆都慕名去訂購。2015年以來,張明常在村互助社資金的幫助下,缺錢借,有收入時還,累計借款22000元,養殖規模從以前一年幾百隻陸續增加到上千隻、萬隻,2016年累計出欄肉鴨1萬餘只,鴨蛋60000多枚,目前存欄蛋鴨300多只,肉鴨1000多只。
“昨年嘛,總共賣了10幾萬元,純收入至少有5萬元嘛”,説起這昨年的收入,張明常臉上樂開了花。“多虧了村上有個互助社,不然我的規模也擴大不了這麼快,他們不但給我提建議,還幫我賣鴨子”。
當大家議論到他家應該算是靠自己脫貧致富了,張明常説脫貧算是脫了,致富還要繼續努力。
又如:一社陳桂財家中危房改建,家庭確實十分貧困。父親陳中敬癡呆,弟、陳虎患有精神病。本人于2005年在外務工摔傷殘疾,只能靠其女在外務工掙點錢回家將危房改建。在購磚時,差購磚款2000元。四處借款無果,但又只差2000元的磚。在任何人不敢借款給他的時候,他來找互助社,經互助社研究,決定給他提供2000元貸款。當時互助社提出方案,如果他家實在太窮還不上,互助社裏管理人員從工資中扣出填補。一定給他解決困難,讓他把房建好能夠居住。陳桂財借到2000元之後,立即把磚購回,2016年成功住進了新房。到借款到期時,互助社本計劃把貸款展期,讓他用錢購置點傢具。他説:“不行!我一定要守信,因為當時在絕境中你們幫了我!我非常感謝你們,賬就不轉了,我叫我女兒在外務工節約點,如數如期還上。我還要叫我的兒女不要忘記互助社對我家的關心和關照,終生感謝!”
又如:二社肖建英的哥哥得了腎結石病,在醫院住院一週不見好轉。通過醫生確診需立即手術,但是需要3萬元。家中只有1萬元下差2萬元,找到信用社、他們説:這麼急!我們無法辦理。找親戚朋友卻説沒有這麼多錢,後來找互助社試試看,互助社馬上決定幫助她。因為肖建英的哥哥不是社員,只是肖建英才是互助社的社員。互助社立即把錢借給肖建英,叫她轉借給她哥哥急用。互助社以最快的速度,一個小時時間辦好手續,把現金給了他,他哥哥立即手術,解決了他們家中的燃眉之急。這個事情在村裏産生極大反響,村民對互助社豎起了大拇指,説互助社是我們的貼心人!
互助社踐行宗旨,把溫暖送給最需要的人。2016年,互助社發展非常好,於是拿出一些盈餘幫助村裏困難的農戶。互助社給患癌症的姜勝悅在生命最後一刻送去現金看望。雖數目不大,但卻溫暖了他的心。得到了他們家的感謝和讚揚。在重要節日期間,春節、元旦期間互助社給百歲老人張守林送去現金300元,他感動的説:我活了一百歲也難遇上這麼好的一個組織,這麼多的好心人。又給近90歲失去獨子的高齡老人送去現金200元。他也感動的熱淚盈眶激動地説:只有共産黨才這好,只有共産黨的經濟組織才這麼好,有共産黨培養的人才這麼好!
扶貧互助社要為發展農村産業服務,要為廣大社員服務,要為貧困戶做貼心人。隨時隨地關心幫助貧困人口的生産發展和生活需要,要很好的與脫貧攻堅對接。發揮好脫貧攻堅的動力,起到脫貧攻堅的效應。搭建好脫貧攻堅的平臺,挪動本村和鄰村貧困人口的經濟發展,為琳瑛村早日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