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
長年的風吹日曬,宋學琴臉上有了“高原紅”,手也變得粗糙、厚實。一心撲在了扁桃上的宋學琴好像著了迷,在她窯洞的抽屜裏放著4本“扁桃日記”,記錄著種植的點點滴滴:開花時間、嫁接日期、噴藥時間……
一頁頁手寫的筆記,是宋學琴創業路上的最好注腳。“黃土高原沒種過扁桃,這可全是難得的資料。”果樹專家對宋學琴豎起了大拇指。
2015年和2016年當地接連遭遇冰雹和霜凍,曹玉貴更覺得宋學琴確實不簡單:她像個沒事人一樣,照樣砍灌木、嫁接、施肥。有一陣子老曹都快撐不住了,宋學琴便同他開玩笑:“曹主任,你可不能撒手不管啊,那樣我們就找不到組織了。”
“學琴就像穩定劑,穩定了軍心,也堅定了我的信心。”曹玉貴感慨地説。
又是一個春天,坡上的桃花開了。不同的是,一直開粉紅花的山桃,這次開出了粉白色的扁桃花。“多麼可愛的粉白啊!”宋學琴連忙放下手中的活,第一次忘情地欣賞著這一片片怒放的精靈。
2014年秋天,山桃樹結出了扁桃,宋學琴終於迎來了嫁接後的第一次收穫。接下來,她和丈夫在汾西縣城安了家,兩個孩子也在縣城上了學。“我也有個梳妝檯!”雖然顧不上打扮,學琴也愛美。換下山裏穿的工作服,回到縣城的宋學琴穿著和城裏人一樣體面。為了往返方便,前年小兩口又花兩萬多元買了輛二手車。
一腳在城市,一腳在大山,雖然奔波辛苦,學琴卻樂在其中。為了剛起步的扁桃事業,她每年都有9個月鑽在山溝裏,育苗、支架、修剪,守望著樹樹花開。
今年的扁桃花開得格外鮮艷。多年的奮鬥,宋學琴比別的年輕人多了一份堅守。正是這份堅守,讓扁桃花兒綻放得更從容、更美麗。
追夢
剛嫁來時,看著村裏的窮苦老人,宋學琴心裏酸酸的。“這裡生活太苦了,要是能有一條致富路子,讓全村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就好啦!”
她的心願在慢慢實現。村裏的溫老漢學著嫁接了十幾畝扁桃,“祖祖輩輩種玉米,拔不了窮根。扁桃20多塊錢一斤,跟著學琴幹準沒錯。”
60多歲的張素蘭大娘真心喜歡這個外地媳婦。“會種扁桃,能吃苦,我逢人就誇,她就像豫劇《朝陽溝》裏的銀環,是咱村裏的農業科學家!”
“宋學琴的嫁接技術全縣一流。”省裏的果樹專家何勇説。如今,宋學琴的合作社有成員10多人,十里八鄉甚至鄰縣的人都跑來跟她學技術。這些年下來,粗略估計,她帶出來的徒弟成百上千人。
身為村黨支部委員的宋學琴是個熱心腸,起初村裏只有她懂嫁接,誰家的扁桃長瘋了,她二話不説就去幫著除枝,村裏有幾戶遇到困難想放棄,她又到府苦口婆心去勸説。
經過幾年推廣,在宋學琴的示範作用下,汾西縣發展扁桃經濟林1.7萬餘畝,成為全國除新疆以外最大的扁桃生産基地。下一步,縣裏打算引進大型種植加工企業,將小扁桃做成大産業。聽到這些消息,宋學琴充滿期待,會有更多的百姓因為扁桃過上好日子!
從嫁入大山,到“嫁上”扁桃,默默的堅守和不懈的奮鬥,伴隨宋學琴一路走來。“雖然累,但每天都很充實。”宋學琴説,一個人可能在不起眼的角落,但不能把自己“過小了”。一直奮鬥著,心裏的那個夢想才會有意義!
閒下來時,她的兩個孩子想出去旅遊,但計劃了多次都沒走成。“再説吧,再説吧”,她惦記著還沒修剪的扁桃枝,又鑽進山裏。也許是心存歉疚,她把合作社命名為“卓含農林專業合作社”,卓含是兒子的名字。
放棄了城裏安逸的生活,宋學琴從沒有後悔過。但是想到遠在河北的家人,這個執拗的姑娘還是心裏一酸。“只有好好幹,將來才能更好地報答他們。”
又是一年扁桃花開。
“我跟扁桃有緣。扁桃耐旱,我也能吃苦;扁桃殼硬,我也挺倔強;扁桃耐得住寂寞,我也能沉得下心。”
“哦,可能我就是一棵扁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