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個村子的移動網際網路實驗

發佈時間: 2017-03-06 09:09:25 | 來源: 今日中國 | 作者: 陳 聆 | 責任編輯: 魏博

關鍵詞: 移動網際網路,村民,公眾號,黑白手機,村莊民主

脫貧吸引年輕人返鄉

脫貧是村民的最大需求。對此,騰訊“為村”的思路是“一村一品”,通過挖掘當地特色産品,做精做細,形成品牌。

2014年,騰訊出資1500萬元人民幣,資助銅關村建設富有民族傳統特色的銅關侗族大歌生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不僅是侗族文化的交流平臺,也提供參觀展覽和民宿預訂,吸引全國遊客,為村民創造家門口的收入。

同時,這裡還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博物館的建設人員都是本村匠人,許多年輕人也回鄉參加了博物館的管理。村裏會織布的奶奶、會編草鞋的爺爺、會做米粉磨豆漿的阿姨也能在這裡獲得收入。

年輕的村民在指導老人學習使用智慧手機

2015年8月,騰訊正式推出了“為村開放平臺”計劃,嘗試將銅關村等三個試點村的經驗和模式推廣到全國。湖南湘西州扶貧辦幹部唐其昭在聽了陳圓圓的宣講後,充滿了動力,他認為農村脫貧不能離開網際網路:“農村人需不需要網際網路?這要看他需不需要進城。他的産品要進城,他的孩子要進城,他生了大病要進城,他就需要網際網路。”

2015年9月,在唐其昭的努力促成下,湖南湘西州在7縣1市試點“網際網路+貧困村”扶貧開發模式—“湘西為村”。

他們在試點村實現全村WIFI覆蓋,並選取有能力的村民當帶頭人,建立村級微信群和公眾號,銷售鄉村品牌的農副産品。第一個加入的比耳村,通過微信公眾號銷售本地綠色種植的臍橙,有村民以高於合作社收購價3倍的價格在網上賣出了2萬多斤橙子。

值得一提的是,比耳村公眾號的運營團隊,是一群年輕人,一個70後,兩個80後,還有四個90後,其中五個人還在外地上學或工作。

這些年輕人為了家鄉脫貧迸發出了極大的熱情,他們會反覆修改微信公眾號文章,教村民使用微信,策劃相關活動,分文不取地無償付出。

團隊成員、大學生米丹表示,過去村裏出去的大學生沒有機會和平臺為家鄉做點事,但現在只要轉發一下家鄉的文章、分享一下村裏的微店,就可能給村民帶來經濟效益。

這些年輕人的努力,是陳圓圓在銅關村的試驗後最希望看到的。

“一個村只有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村一品’才可能實現連接財富,而且脫貧比致富要容易。即使一個村莊沒有‘一村一品’,只要能連接情感、連接資訊,就能帶來機會,創造出經濟狀況改善的機會。”陳圓圓説。

     1   2   3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