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説是濱州第一支威風
鑼鼓隊,第一個報了名”
在第一書記駐村之前,這5個貧困村裏都沒有文化廣場,村民們晚上想跳個廣場舞,都要到鄰村裏去,連個活動的場地都沒有。
為豐富和保障村民日常文化活動,工作隊多方協調,爭取了資金建成村民文化活動廣場5個、總面積超4000平米。“原來是村民們到鄰村去跳廣場舞,現在是別的村的村民到我們這兒來散步。”張慶旭説。多年來,村裏平常並沒有什麼文化活動,人心散漫、缺乏生機、凝聚力缺失。鏟頭李村的第一書記盧永生就想,怎麼能在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時,還能讓村民有個一技之長,增加收入。
盧永生就想起自己曾經看到的威風鑼鼓隊,起源於陜西,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最能凝聚精氣神兒,也特別富有農村活力。“何不成立一支威風鑼鼓隊,逢年過節村民們還能賺些錢。”於是盧永生就在網上搜索,聯繫廠家捐助了30套服裝和設備,還花8000元錢從陜西請了一位老師,專門給村民們上課,一教就是半個月。
設備齊全了,老師也請來了,原想組織一支30人的鑼鼓隊,但是沒想到村民們的積極性並不高。“剛開始也就十二三個人報名,都是看熱鬧的多,要是動真格的,有的村民反而不好意思起來,怕打不好就沒報名。”盧永生説。
可是老師已經請來了,那就先在廣場上教起來。每天兩個固定時間,老師在廣場上領著這十二三個人先練了起來。不少在旁邊看著的村民心裏也癢癢起來,光看著不過癮,想要上手試試。還有一些跳廣場舞的村民,也改學威風鑼鼓了。現在,威風鑼鼓隊成立兩個月了,人數已經有二十多人,村民們打起來也像模像樣。“聽説我們村的鑼鼓隊是濱州第一支威風鑼鼓隊。”李新莊今年四十六七歲,一聽村裏要組織鑼鼓隊,第一個就報了名“。今年春節我們就準備小試身手,不過先不要錢,先把名聲打出去再説。”
威風鑼鼓隊的隊員年紀大的70多歲,年輕的也有40多歲,平常農閒時在家並沒有什麼事情。自從參加鑼鼓隊之後,這些村民經常在家練習,“有的都把碗給敲破了。”李新莊開玩笑説。此外,工作隊還在村裏建設圖書閱覽室、棋牌娛樂室、青少年活動室,共36間、總面積超1000平米,新建供村民戲曲表演、放映電影的戲臺5個。爭取行業扶持資金30余萬元,為每個村文化活動室配齊了桌椅、書櫥、電視機、電腦、投影儀、數位相機、鑼鼓等設備。
為了讓村民都參與進來,工作隊還以節點文化活動為切入點,在春節、婦女節、兒童節、建黨日、重陽節和冬臨時節持續開展活動。現在,村民參與文體活動的熱情高漲,婦女跳廣場舞,就連老少爺們兒也都出現在了活動場上,除了鑼鼓隊,村裏舞蹈隊、籃球隊也順理成章地組建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