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力扶貧 不如用市場做好“順水人情”

發佈時間: 2017-01-25 09:28:15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 章正 | 責任編輯: 方青

關鍵詞: 唐卡,扶貧工作,扶貧模式,網球肘,參與式

(原標題:拼力扶貧不如用市場做好“順水人情”)

14歲的王麗榮第一次吃“洋快餐”,只吃了一個漢堡,卻悄悄地把雞翅裝在包裏,一回家就把雞翅塞到母親手裏。

在孩子的印象裏,她去過省城西寧的兒童醫院,但野生動物園和科技館是她第一次去。35歲的母親汪統芳,看起來比實際年齡稍大。“這孩子懂事,我們都沒帶她吃過這些東西。”汪統芳有些不好意思地説,今年暑假,團青海省委組織村裏的孩子去西寧一日遊。

穿過沒邊沒沿的土黃色大山,走在東山村的小路上,偶爾有幾條土狗跟在陌生人後面警惕地狂吠。這裡離青海省會西寧30多公里,已經是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地界,汪統芳一家就生活在這裡的東山村。

記者在採訪中聽到西部一位年輕人説出扶貧時的困惑:“我們沒錢、沒資源,扶貧這個活兒該怎麼幹,拼盡全力會不會只是蜻蜓點水?”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在隨團青海省委扶貧的過程中,感受了團組織倡導的“參與式”扶貧,即讓年輕人根據各自擅長的領域參與到扶貧中,同時還要激發起工作對象的積極性,發揮他們自己在擺脫貧困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作為對口幫扶的東山村,2016年團青海省委組織村裏的40多個孩子去西寧體驗城市生活,資助了村裏50個困難家庭的中學生,按照每人2000元的資助標準發放。

創業青年:畫唐卡扶貧,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唐卡在藏族同胞心中格外神聖,30歲出頭的藏族年輕人完麼才讓,對唐卡的製作情有獨鍾。他的老家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從小生活在藏文化環境中,對唐卡的製作耳濡目染。

他介紹,老畫師在畫唐卡時很有講究,用礦石粉末調好顏料,用筆沾一下,有時還會再用舌頭舔一下筆尖,以便更好地畫出過渡色。長此以往,不少畫師都患有胃病。用他的話來説“很多人是用生命在畫唐卡”。

青海民族大學畢業生、學習唐卡繪畫的學院派、創業青年,這是完麼才讓身上的標簽,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在青海青年創業園見到他。“家裏希望我大學畢業後考公務員,我不想回老家,就想在西寧待著。”5年前,他在一家公司做設計師,學會了産品運營。

2012年,他打定主意辭職開公司。當時唐卡市場非常火爆,他看到了商機。找親戚朋友借了幾十萬元,註冊公司,再從職業院校招收10位學習唐卡專業的學生,管吃管住,畫唐卡,賣唐卡。

“全部搞砸了。”他説,一個月能畫出20多張唐卡,由於品質不過關,不僅産品賣不出去,而且客戶也覺得他不靠譜,作為創業者的他,只好選擇裁人。

兩年後,成都的一位企業家請他畫唐卡,第一年收入不錯,但好景不長,第二年開始虧損,把賺的錢都賠了進去。經過了一系列的波折,他告訴記者,“我有一種山窮水盡之後,想哭的感覺。”

他找到了青海青年創業園負責人徐國超,申請入駐創業。收到可以入駐的資訊後,在這家團青海省委運營的創業園中,他不再想搞大項目,而是準備踏踏實實開一個畫室。他的漢族朋友喬興邦告訴他,市面上有很多打著唐卡的名義粗製濫造,不妨在他的畫室中,裝上攝像頭讓人們可以看到製作的全過程,他照做了。

創業也不能單打獨鬥,但他這一回不再毛糙,招了一批學徒,學習過程中管吃管住,工資1500元,與之前不同的地方,讓他們跟著同仁縣老家的師父學習,手把手帶著他們畫唐卡,作品的品質因此有了保證。2016年年底,他已經有了30多個徒弟。

“我也會跑市場,需要訂一幅,我就讓他們畫一幅。”他説,自己在創業的過程中,也要讓徒弟踏踏實實學到手藝,“這些孩子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吸納他們過來,也是給他們的家庭減輕負擔。”

一些地方也在倡導畫唐卡扶貧,但是他的創業經驗告訴他,這種扶貧模式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還是要拿作品的品質説話。他也明白,創業不能太著急,可以通過改善這些年輕人的生活狀態來扶貧,還是要做出好的作品,在市場上才有話語權。在記者採訪快結束的時候,北京一個客戶給他打電話,他終於接到一筆大單子,需要訂購30幅唐卡。

1   2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