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窮山惡水”變“金山銀水”。昔日瀏陽建設對外大通道打通了瀏陽的“窮脈”,如今推動産業大發展實現脫貧致富。圖為大瀏高速張坊段(大圍山東麓園)一帶美景,綠色扶貧讓貧困村落美不勝收。尹明攝(瀏陽市扶貧辦)
(原題:政府精準扶貧:“靶向式治療”的瀏陽實踐——探訪湖南省瀏陽市脫貧攻堅經驗(上篇))
23年前,當時“老少邊窮”的湖南省瀏陽市還是國扶縣。想脫貧,先修路。在當時只有5萬元財政啟動資金的情況下,瀏陽人自強不息,敢為人先,自籌資金,打通了當時長度列全國第二、湖南第一的公路隧道——長達3940米的蕉溪嶺隧道,使瀏陽到省會長沙的時間一下縮短了3/4以上。
1996年,對接湖南第一條高速公路的319高等級公路正式通車,這條對外大通道打通了瀏陽的窮脈,一年之後,瀏陽市終於摘掉了貧困縣的窮帽子。
20年過去了,縣域經濟已經挺進“全國三十強”的瀏陽雖然貧困人口只佔全市人口的3.3%,但“脫貧堅攻,不落一人”,瀏陽又展開了一場新一輪脫貧攻堅戰。
打贏新一輪脫貧攻堅戰,靠什麼?“自強不息、敢為人先。”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曹立軍鏗鏘有力地説,這8個字既是瀏陽市第十二次黨代會高舉的精神火炬,也是瀏陽147萬人民的共同擔當,更是近5萬貧困人口傳遞的共同心聲。
扶貧大計,落地有聲。瀏陽在湖南省率先實現貧困家庭學生高中教育階段全部免除學雜費;長沙第一個金融扶貧服務站在瀏陽建成……瀏陽以精準扶貧為導向,大力推進14項專項扶貧工作,採取“點穴式”扶貧,靶向治療,不斷攻艱克難,實現一個又一個脫貧目標。
針對“貧困焦慮症”:扶貧先扶“精氣神”
——實現幹部幫扶和駐村幫扶全覆蓋,精準扶貧重在扶志強心
剛把貧困卡(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聯繫卡)牌子貼到門上去,第二天一早就發現貧困卡不見了。剛到官橋鎮石灰嘴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遊定最初對這個現象迷惑不解,後來他才知道,原來是貧困戶覺得“貼牌”不光彩,趁著天黑就將牌子取了。
有些貧困戶手法較隱蔽一些,將貧困卡從門上取下來,貼到對面的圍墻上。
“我們村裏情況不一樣,有些地方村民爭先恐後搶著要當貧困戶,我們一些村民對此避之不及,恨不得將貧困戶這個身份趕緊取消。”
在遊定看來,與“貧困安逸症”不一樣,這實質上是一種“貧困焦慮症”,雖然想達到快速脫貧的目標,但又缺乏脫貧摘帽的自信。
在絕大多數早已富起來的村民“包圍”中,這樣的焦慮不是一個村貧困戶的焦慮,而是瀏陽相當一部分貧困戶的困惑。治病要找病根,扶貧要挖貧根。貧根在哪?貧根就是骨子裏的不自信。因此,持貧先扶志,通過做思想幫扶,要告訴貧困鄉親們既不要信命,更不要認命。
如何讓貧困戶從骨子裏找到脫貧自信?瀏陽在實踐中發現,一些貧困戶之所以缺乏脫貧致富的自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缺乏有效的指導,他們無法跳出固定的思維模式,存在著聽天由命、等待觀望的心態。因此,在扶貧過程中,對於一些思想僵化的貧困戶,要進行思想幫扶,強化內生動力,增強脫貧自信。建立了自信,貧困戶的脫貧意識就會由被動變為主動,才會積極配合扶貧人、扶貧單位,自動自發投入到脫貧致富中。
要給貧困戶提供有效指導、扶志強心,還得依靠幹部結對幫扶。因此,瀏陽幹部幫扶做到精準對接,實現貧困村、貧困戶幫扶兩個全覆蓋,對瀏陽全市33個省定貧困村全部派駐4人以上駐村工作隊,確保每村有1名長沙市級領導或瀏陽市級領導聯點幫扶。
在這樣的統籌安排下,市、縣、鄉、村四級幹部共7158人與貧困農戶結對幫扶,幫扶幹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講脫貧政策、建立脫貧自信”。光動嘴巴子還不行,為了讓貧困戶找到滿滿的自信,幫扶幹部還要按照“8個一”身體力行:帶著一份真摯感情、建立一個貧困檔案、制定一份脫貧計劃、送上一套扶貧政策、解決一定實際困難、掌握一門增收技術、發展一項扶貧産業、實現一個總體目標。
石灰嘴村的村民黃月秋是村裏的老貧困戶,對脫貧沒信心的他最初想“破罐子破摔”,遊定找到2014年剛脫貧的尹禮輝到府做工作。“我以前在地下掘礦挖金子,虧了30萬元,我有一段時間也不相信自己能脫貧,更不相信幹農業能賺錢,現在我就在地上挖到了‘金子’、賺到了票子。”在尹禮輝和扶貧工作隊的打氣鼓勁下,黃月秋以土地入股加入尹禮輝的種養合作社,種起了水稻和烤煙,一年收入有近3萬元,多年來的脫貧致富夢説來就來了。
針對“三無貧困戶”:扶貧找準“窮穴位”
——實現醫住學三類公共保障全覆蓋,精準扶貧重在政策兜底
脫貧攻堅越到後期,剩下的越是些難啃的“硬骨頭”。對瀏陽來説,只要有點勞動能力的人大部分脫貧沒問題,剩下這些“硬骨頭”主要是因為住房困難積貧和因病、因災、因學生上學致貧的。“住房、醫療、教育”三個方面既涉及到生存權,又事關發展權,因此,要充分發揮政策兜底作用,實現三個保障全覆蓋,千方百計解決好貧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教育扶貧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們掌握知識、改變命運,是最有效、最“祛根”的精準扶貧,瀏陽將教育扶貧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措施,實現小學到高中教育階段困難補助全覆蓋。
社港鎮龍華村村民楊屋順的丈夫因病離世後,一家人全靠她當清潔員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特別是兒子剛進入高中就讀,沉重的學雜費給這個本就入不敷出的貧困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
正在楊屋順犯愁時,一個教育扶貧的好政策出臺。2016年,瀏陽市財政每年預算安排資金200萬元,率先對貧困家庭高中學生免除學雜費。繼對小學、初中學生進行困難補助後,瀏陽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從小學至高中階段教育全部免除學雜費。
在讓孩子們學有所教外,瀏陽還確保每個貧困戶能住有所居。瀏陽市要求到2017年底,保證建檔立卡住房條件困難戶均有基本安全住房。
淳口鎮楓林湖村貧困戶劉育義是危房改造工程的受益者之一。老劉的家,原來在海拔500多米的山頂,幾間簡陋的土坯房,都是祖上租來的,為了給家人一個“家”,年過五旬的他,經歷了租舊房、建土房、買舊房的過程,雖然後來買來的舊房在山下,但房屋墻體嚴重開裂,裂縫中都能伸進幾個手指。
劉育義的房子被納入當地危房改造重點工程,經過2個多月的改造,新房建成了。“13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駐村工作組、殘聯等各方幫扶了5萬多元。”老劉興奮地在新房門簾上貼上對聯:黨政暖人心舊貌換新顏。
此外,瀏陽全方位推進醫療救助,財政投入430萬元資助貧困戶納入醫保,建檔立卡貧困戶個人繳費全部由財政墊付,讓每一個病殘貧困人口都能病有所醫。
針對“兩有貧困戶”:扶貧吃好“勞動飯”
——實現“吃飯、穿衣兩不愁”全覆蓋,扶貧重在扶本拔根
“跛腳下田不算麼子,只要我還有一點力氣,我就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幹。”唐洪成説。患有三等殘疾的唐洪成是小河鄉田心社區的一名貧困戶,和他情況類似的還不少,全社區44戶貧困戶中,就有37戶是因病因殘致貧。
社區幫扶責任單位瀏陽市城管局扶貧幹部一到田心社區,就重點關注這個特殊的貧困群體。“85%的貧困戶是因病因殘引起的,攻克了這個貧困多數,總體脫貧就穩操勝券。”駐社區第一書記張道順通過摸排精準分析,發現這些貧困戶大部分並沒有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可以不同程度地參與一些適宜的勞動。
“這些有勞動能力和發展意願的‘兩有’貧困戶,完全可以將他們動員起來、集合起來,每個人出點小力説不定就能辦大事。”張道順和村幹部萌生了這樣的想法。什麼工作適宜只有部分勞動能力的人幹?這就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考慮到種植油菜勞動強度相對不大、管護技術相對要求不高,因此扶貧幹部決定吸納貧困戶規模種植油菜。
但要把想法變成現實就必須做好兩個工作:第一就是徵求有勞動能力的病殘農民的意願;第二要解決貧困戶“缺資金”的難題。扶貧幹部挨家挨戶到府徵求意願,沒想到第一批竟然有14個貧困戶願意種油菜。群眾有意願,幹部有勁頭,瀏陽市城管局擠出5萬多元工作經費作為生産資金,解決了資金投入的問題。
政府出錢,貧困戶出力。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今年10月,60畝油菜不到一個星期就搶種下去了,原來摞在那裏10多年無人管、無人種的冬閒拋荒田煥發了新的生機。唐洪成一家也由此迎來了脫貧致富的新希望,種了3畝油菜可以掙3000多元錢,加上養的10隻山羊以及在社區做保潔,獲得三種收入的他明年將會提前脫貧。
“吃勞動飯”最穩當,用自己的雙手去賺錢最踏實,這才是脫貧的正道、致富的根本。人盡其力,自強不息,瀏陽精神迸發出的正能量正在引領貧困戶積極脫貧致富。
(《農民日報》2016年12月1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