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海南答卷”:打贏輸不起攻堅戰

發佈時間: 2016-10-08 11:05:18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劉文品 毛雷 | 責任編輯: 石璐

關鍵詞: 扶貧攻堅,十駕,扶貧資金,農村孤兒,扶貧開發,省委書記,羅保銘,省長,劉賜貴

産業扶貧“特”字當頭

在今年的國慶節黃金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的什寒村熱鬧非凡,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在這裡體驗到原汁原味黎苗文化的同時,也讓當地群眾賺的盆滿缽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2012年之前,這個坐落在黎母山和鸚哥嶺之間的高山盆地、海南海拔最高的村莊之一的黎族苗族混居村,年每人平均收入僅有5308元,曾經是瓊中最偏遠、最貧困的村莊之一。而在2015年,這一數字接近9000元,3年時間每年接近20%增長的背後,是當地發展“網際網路+旅遊”産業的結果。

什寒村曾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最貧困村之一,這裡海拔高、溫度低、晝夜溫差大,橡膠、檳榔等常規作物無法種植。傳統的産業扶貧和補助補貼性扶貧解決不了什寒的根本性問題,村民守著青山綠水卻依然過著窮困的日子。為了摘掉“貧困落後”的帽子,瓊中縣委、縣政府根據什寒當地民俗特色,深入挖掘黎苗文化內涵,策劃豐富多彩的鄉村旅遊産品,通過旅遊扶貧試點,促進什寒村的産業融合和創新,緊緊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六要素做文章,讓遊客充分享受“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幹農家活,享農家樂”的自在,也讓當地群眾吃上了“旅遊飯”。

鄉村旅遊的多業態發展,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2013年以來,什寒村村民開店由最初的2家發展到近20家,包括農家樂飯店、土特産店、茶吧、燒烤園等。什寒村旅遊收入從無到有,每年呈倍數的速度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全村2013年旅遊收入60余萬元;2014年旅遊收入113.3萬元;2015年1月至11月份,什寒鄉村旅遊接待遊客5.7萬人次,同比增長26.67%,實現旅遊收入726.46萬元。

  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寒村改造前後對比

  瓊中什寒村黎苗婚俗現場

“旅遊本來就是海南的強項,實踐證明,只要路子找得準,脫貧也不是什麼難事兒。”瓊中縣扶貧系統一位幹部説。

什寒村的扶貧“翻身仗”,只是海南産業扶貧的一個縮影。同樣屬於少數民族聚居地的瓊海市會山鎮,因發展特色旅遊産業脫貧的故事還於今年年初登上了《人民日報》的頭版。這個曾經全鎮沒有一家超市的瓊海最窮小鎮,走上了“田園+”的脫貧路子。田園風光+黎苗風情,還有硬板化道路直通的會山鎮加腦村,吸引大批島內外遊客自駕前來觀光。2015年春節期間,加腦村接待了1000多名自駕遊客。

田園+旅遊,村變成了景,遊客來得多了,茶店、超市、飯店開起來了,家庭旅館開起來了,農信社搬過來了。往日村民自産自用的土産品如野蜂蜜、山雞蛋、翻缸酸菜等,搖身一變成了特色旅遊商品,農家日用的手工小竹籃在集市上可以賣到50元/個,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加腦村的陳秀蘭以前自己“繡著玩”的苗繡,變成手工藝“伴手禮”,一年的收入達到8萬元,是她之前全家收入的10倍。加腦脫貧了,會山也脫貧了。2015年,會山接待各類團體近100個,遊客達50萬人次,同比增長200%;全鎮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9241元,同比增長32%。

  瓊海會山加腦村 旅遊扶貧,助苗胞脫掉窮帽子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海南根據實際,提出實施精準脫貧十項措施,包括發展特色産業脫貧;發展鄉村旅遊脫貧;發展電子商務脫貧;引導勞務輸出脫貧;加強教育和文化建設脫貧;實施衛生健康脫貧;實施科技、人才引領脫貧;實施基礎設施建設脫貧;生態移民、生態補償脫貧和實施社會保障兜底脫貧。

“這‘十駕馬車’同時拉動只為一個目標:2020年與全國同步奔小康!”海南省扶貧辦主要負責人表示,海南提出的産業扶貧,“特”字當頭,充分利用了海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各種優勢,彰顯了扶貧攻堅的“海南特色”。

  瓊海會山加腦村 遊客在苗繡園村騎行

     1   2   3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