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溪村新貌。赤溪村供圖
寧德定理在實踐中屢試不爽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寧德定理如今也在閩東大地踐行了近30個年頭。撫今追昔,下黨村的老劉告訴記者,1989年,這裡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鎮”,下黨村通往四處毗鄰鄉鎮,都得翻山越嶺步行10多公里,買賣東西只能靠肩挑背馱,年每人平均收入不足200元。
如今,下黨村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9602元。以農業、林業、茶業、畜牧業為主體的立體農業格局初具規模,下一步更深層次的旅遊業態也即將全面展開。
其實,不僅在下黨村,寧德地區還有許多從寧德定理中受益匪淺的村落。這其中,成效最明顯的恐怕就是有著“中國扶貧第一村”稱號的赤溪村。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一封《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來信,反映的正是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畬族百姓貧困的生活狀況。當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幫助貧困地區儘快改變面貌的通知》,由此拉開了全國大規模、有組織扶貧攻堅的帷幕。
32年過去,當記者來到赤溪村時,一排排整齊的房屋,完善的行政服務配套,遊客在蝴蝶園中合影……
根據赤溪村支部書記杜家住介紹,1984年赤溪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是166元,而去年這個數字達到13649元。每人平均住房面積也從8.4平方米的“茅草屋、木瓦房”升級為每人平均36.5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房”。
如今,村裏的公路總里程達58.6公里,到達高速公路和太姥山景區僅需20分鐘。立足優美生態、畬族文化等資源的赤溪村,還通過發揮地處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太姥山西南麓的優勢,實施“生態立村、旅遊富村”,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去年,該村實現村財收入32萬元,而在1984年村裏的財政還是負債10多萬元。
2016年2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網演播室同赤溪村村民視頻連線。在視頻連線時,習總書記所説:“我在寧德講過,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做到了。你們的實踐也印證了我們現在的方針,就是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
從一個縣,到一個國,習近平在實踐中摸索出的脫貧經驗讓國人受益,讓世人矚目。
2015年10月16日,習近平出席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他的主旨演講振聾發聵:“中國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2015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在中國基本實現……”
中國6億多人口擺脫貧困,是全球最早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