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
前 言
寧夏貧困地區主要集中在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該地區有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6個革命老區縣,國土面積4.3萬平方公里,佔全區的65%;人口256.3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41%,其中回族人口133萬人,佔全區回族人口的59.1%,是全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和關心寧夏的扶貧開發事業,從1983年起,先後組織實施了“三西”農業開發專項建設(1983-1993年)、“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和《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經過三個階段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貧困地區的發展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自我發展能力顯著提高,扶貧開發取得較大成效。但由於乾旱缺水,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土地人口容量嚴重超限,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等原因,中南部地區貧窮落後的面貌還沒有根本改變,仍是全國扶貧開發的重點地區。按照自治區初步確定的扶貧標準測算,目前全區還有105萬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8個縣(區)的乾旱半乾旱山區、陰濕半陰濕山區和土石山區。儘快解決這部分人口的脫貧致富問題,對促進寧夏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加強民族團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十二五”時期,是實現黨的十七大確定的到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關鍵時期,扶貧開發工作也將進入一個攻堅克難的新階段。新的十年,國家制定了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逐步提高扶貧標準,不斷加大扶貧投入,並在扶貧對象瞄準、制度安排、主要任務和工作格局上都有了新的要求和變化。同時,自治區“十二五”期間實施的沿黃經濟區建設、寧東煤電化基地建設、生態移民工程等重大工程、以及重視民生,統籌城鄉的發展理念,為扶貧開發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為切實做好我區“十二五”期間的扶貧開發工作,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根據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精神,結合我區新階段扶貧開發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特點,特編制《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開發“十二五”規劃》。
第一章 背景與形勢
一、“十一五”扶貧開發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扶貧開發規劃實施以來,我區各級黨委、政府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把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來抓,以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為重點,堅持開髮式扶貧,實施整村推進、産業開發,加大統籌城鄉和扶貧移民力度,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減少貧困人口48.2萬人,貧困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進步,有力地促進了全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
——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十一五”以來,中南部地區共修建高標準旱作基本農田160萬畝,累計打井窖27萬眼,建設了一批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91萬人的飲水困難,10萬農戶危房危窯得到改造,16.08萬人搬入生態移民新村。貧困地區基本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廣播電視、通電話、通寬頻的目標。
——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水準大幅增加。在扶貧開發的強力推進下,農民收入來源呈多元化,收入大幅增加。提前3年實現了《寧夏農村扶貧開發規劃(2001-2010年)》所確定的目標。中南部地區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2010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3415.7元,比2005年的1678元增加1737.7元,增長103.6%,增長速度超過川區,貧困程度大為減輕。
——貧困農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在農民收入大幅增長的帶動下,我區中南部地區農民生活水準進一步提高,2010年,農民每人平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073元,比2005年的1624.3元增加1448.7元,增長89.2%。農民吃、穿、住、用以及教育、衛生、交通、通訊等各項支出全面增長,生活品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扶貧開發有力地推動了貧困地區經濟的較快發展,中南部地區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地區生産總值由2005年的73.3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78.6億元,增加105.3億元,增長143.7%。地方財政收入由2005年的2.4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6.8億元,增加4.4億元,增長182.5%。
——各項社會事業明顯進步。扶貧開發有力地促進了貧困地區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由2005年的14.14‰降到2010年的12.3‰,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控制。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兩免一補”全面覆蓋,“兩基”攻堅全面完成,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迅速,勞動者素質不斷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全面建立,進一步改善了農村衛生基礎條件,醫療保健水準顯著提升。全面建立了農村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實現應保盡保。99%的行政村能夠收聽收看到廣播電視節目,群眾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新階段扶貧開發思路更加清晰。“十一五”規劃實施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根據扶貧開發的新形勢新要求,結合中南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分別確立了南部山區、中部乾旱帶兩個不同貧困片帶和移民吊莊地區加快發展的戰略,提高貧困標準,實施農村低保與扶貧政策有效銜接。以人為本、統籌城鄉、山川共濟、扶貧移民、整村推進、科學發展的路子更加明確。
二、“十二五”扶貧開發面臨的基本形勢
(一)有利條件。一是黨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現象的奮鬥目標,賦予了扶貧開發新的定位,為新階段扶貧開髮指明瞭方向;二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區的扶貧開發工作,把我區中南部地區列為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在扶貧政策和資金方面將會繼續加大支援力度,為我區拓展新的扶貧途徑,支援對貧困人口進行易地搬遷扶貧創造了條件;三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區沿黃經濟區建設以及寧東煤電化産業基地等大型項目建設,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發展條件;四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區扶貧開發已有一個較好的基礎。貧困片帶的生産生活條件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貧困地區和貧困農戶的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具有了一定的發展條件;五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廣大幹部群眾在實踐中堅持整村推進、連片開發和扶貧移民,使扶貧資源和要素更加集聚,扶貧開發的重點更加突出,效果更加明顯。這些有利的條件,為做好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