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區扶貧已成為內蒙古的一項重要工程

2012年10月29日16:17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貧困戶 貧困線 草原畜牧業 貧困人口

基於草原實際的扶貧開發

去年,新巴爾虎左旗巴音烏拉嘎查牧民高哈達巴雅爾一家搬進了嶄新的遊牧民定居房,家裏通了常電(長期有電),一家人參加了醫療保險,牲畜也有了新棚圈。他説,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如今走進巴音烏拉嘎查,就能看到通過扶貧開發項目建成的房屋整齊劃一、棚圈院墻齊全、道路平整乾淨的奶牛養殖小區,該嘎查50余戶從沙區、半沙區中搬遷出來的牧民就生活在這裡。據了解,2009年該嘎查共有貧困戶57123人,截至目前,已有2668人成功實現脫貧致富,並基本實現生態脆弱區牧戶的移民搬遷規劃。2011年,這個嘎查全體牧民參加了牧區醫療保險,還建立了醫療室,通了常電。

這只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左旗扶貧工作的一個縮影。2011年,該市新左旗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旗,全年完成脫貧700人,通過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建設,使貧困戶年每人平均純收入增加1400元。今年,該旗將扶貧開發工作列為全旗三大攻堅戰之一,把貧困人口脫貧當做頭號民生工程來抓,實行一把手負責制,深入實施了再造文明富強幸福新左旗扶貧助困攻堅工程。計劃投入上級財政扶貧資金1020萬元、旗財政配套資金420萬,牧戶自籌資金420萬。其中,30%資金投向貧困戶的生産配套基礎設施建設,70%資金投向貧困戶的生産發展項目,全年計劃實現脫貧1200人。

此外,該旗依託實施重點嘎查整村推進扶貧到戶工程、産業化扶貧工程、移民擴鎮工程、資金互助等扶貧開發項目,投入880萬元,實施了4個整村推進項目;投入120萬元,建立6個互助資金合作社;投入1220萬元,實施1個移民擴鎮項目;計劃投入200—300萬元,在生態轉移安置區及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實施産業化扶貧開發項目工程。整合1億元資金,投入扶貧等民生事業,目前,嵯崗鎮三個嘎查扶貧奶牛小區建設工程,已經實現小區通水泥路、通人畜飲用安全水、通常電、通廣播電視,小區每個牧戶都具有60平方米磚瓦房、80平方米棚圈、70延長米院套、1臺衛星接收器,並經營10頭高産奶牛。

該旗把幫助貧困人口發展生産、找到脫貧致富的路徑,作為扶貧工作一項重要內容,根據地區貧困狀況、生態環境等基礎條件,劃分區域,實行造血式扶貧。相繼制定了全旗扶貧工作規劃和7個蘇木鎮、54個嘎查産業扶貧規劃,使扶貧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實施千名牧民大培訓,幫助貧困牧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質。探索聯戶經營與合作社經營模式,積極推動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引導建立了查幹諾爾扶貧養殖專業合作社等59個合作社。建立基地+合作社+牧戶+公司的産業結構,帶動貧困牧民脫貧致富的相互促進作用。

該旗還積極開展社會扶貧工作,籌集扶貧基金200余萬元,緩解牧民生産資金不足,解決牧民生活燃眉之急。結合黨員幹部走訪基層、辦實事、轉作風開展了以助智、助牧、助學、助醫、助生活保障、送溫暖為主題的五助一溫暖活動。 

如何使全區牧民都能享受到扶貧開發的澤被?內蒙古自治區在扶貧標準上做起了文章。2011年底閉幕的內蒙古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農區2600元、牧區3100元成為全區新的扶貧標準。500元的收入標準差不僅可以將更多的牧民納入到扶貧保障群體範圍內,也從側面加大了牧區扶貧力度。

內蒙古扶貧辦主任李榮禧在此次會議上表示,扶貧新標準的制定是基於內蒙古實際考慮的,有關消費統計表明,現階段內蒙古農牧民的日常開支高於內地貧困地區,提高扶貧標準、進一步確立扶貧對像是從內蒙古貧困地區生産和生活成本均高於內地的實際做出的一項決策。

(《中國扶貧》雜誌供稿 作者:韓世雄)

   上一頁   1   2   3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