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區扶貧已成為內蒙古的一項重要工程

2012年10月29日16:17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貧困戶 貧困線 草原畜牧業 貧困人口

大草原,趕牛羊;蒙古包,進夢鄉。當一個民族以草原作為安生立命之處時,他們的生活和生産方式,就註定與廣闊草原密不可分。

9月上旬,一則媒體報道的現象卻破壞了這個美夢——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上出現數量眾多的沉陷坑。在衛星地圖上,這片因數百家小煤窯被整頓關停而産生的上千個沉陷坑的區域,看起來更像是佈滿隕石坑的月球表面。

事實上,作為我國四大牧場之一,內蒙古牧區可謂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而有著“風吹草低見牛羊”美譽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曾被視為中國最美草原、世界上三大草原之一。對於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民來説,草原是大自然的饋贈,牛羊則是他們的生計所在。

但隨著內蒙古經濟社會的發展,簡單、粗獷的草原放牧業已經不能同現代化的工業生産相抗衡。高企的物價和惡化的生態不僅“蠶食”著美麗的草原,更危及著以放牧為生的牧民生活。

內蒙古社科院2011年組織的相關社會調查證實,內蒙古54個牧區半農半牧區旗縣貧困人口約169萬人,佔貧困人口總數的64%。而內蒙古扶貧辦的相關報告也表明,興安盟、烏蘭察布市、赤峰市、通遼市,錫林郭勒盟西南部、大青山南北麓地區包括武川縣、清水河縣、固陽縣等以及東部呼倫貝爾市3個人口較少的民族自治旗,集中了內蒙古83%以上的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

牧區扶貧,已成為內蒙古的一項重要工程。

富裕草原的急劇貧困化

內蒙古牧區位於中國北方,大興安嶺以西,燕山山脈一陰山山脈一賀蘭山一河西走廊一線以北,中蒙、中俄邊界以南,自西向東延伸3000多公里,邊界線長達5000多公里,牧區包括24個旗市,面積約70萬平方公里,佔內蒙古自治區總面積的60%。

1983年,內蒙古自治區開始實行“承包制”時,牧區並無貧困戶。當年,按照政府劃定的“貧困線”,正鑲白旗牧區英圖嘎查也沒有一家貧困戶。但隨後,英圖嘎查貧困戶數量卻呈逐漸增加趨勢:1985年,2戶;1990年,8戶;1995年,5戶;2000年,20戶;2005年(當年錫林郭勒盟牧區貧困線為每人平均30隻羊單位),32戶,佔該嘎查牧戶總數(69戶)的46%,其中,25戶為無畜戶。以草原為生的嘎查竟然出現較大比例的無畜戶,説明此嘎查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貧困問題。而另據調查,2005年呼倫貝爾市新巴爾右旗寶格都烏拉蘇木某嘎查48戶牧民中有20戶貧困戶,佔牧戶總數的41.67%。

這一貧困顯現並逐步加深的現象並非偶然。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以來,雖然經歷許多天災人禍,但內蒙古牧區社會經濟在總體上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這一發展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達到頂峰。

隨著草場的退化、自然災害的加劇、草原畜牧業經營成本的上升以及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加,90年代中期以後,內蒙古牧區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整體出現貧困化趨勢。牧民的貧困化形勢極為嚴峻。

2002年,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統計數字上的牧民貧困人口雖只佔15%,但實際情況遠比此嚴重的多——在阿巴嘎旗形成30%的牧民擁有70%的牲畜的格局已有10餘年。當年,剩下的70%的牧民每人平均只擁有28個羊單位,而同年該旗牧民欠政府和金融部門各類債務每人平均達4300元。由此可以看出,2002年,阿巴嘎旗牧民實際貧困人口至少已佔70%以上。

作為全國最大的草原畜牧業旗,東烏珠穆沁旗一直是牧民收入最高的一個草原畜牧業旗。東烏珠穆沁旗吉仁寶力格嘎查牧民每人平均收入幾十年一直名列自治區近3000個牧區嘎查之首。而據東烏珠穆沁旗政協的調查報告,到2005年底,該嘎查貧困牧戶已佔到61%。

1   2   3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