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必須堅決打好縮小貧富差距這場硬仗。”廣東如何告別“最窮的地方還在廣東”之恥,當前扶貧開發工作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又該如何結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下決心打好扶貧開發這場硬仗,為廣東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針對這些讀者關注的話題,本報今起推出“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的系列報道(共3篇)。敬請讀者垂注。
近日連續推出的“窮廣東”系列報道,讓讀者看到了富庶背後另一個陌生的廣東。“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到現在這個發展階段,最窮的地方還在廣東,這是廣東之恥,是先富地區之恥。因此,必須堅決打好縮小貧富差距這場硬仗。”今年3月底,省委書記汪洋在河源調研扶貧開發工作時如是強調。
在人們的心目中,“富可敵國”的廣東似乎離“貧困”相去甚遠,然而,事實上,貧困依然是廣東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85年至今,經濟總量已連續20多年居全國第一,主要經濟指標也長期名列前茅。但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農村貧困村、貧困人口多。
省扶貧辦的統計顯示,到去年為止,全省仍有貧困村3409個,每人平均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貧困戶仍有70萬戶、316萬人,這些貧困農戶每人平均年收入僅有全省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23.4%。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廣東仍有7840多個老區自然村未通機動車路,182個老區村未通電,7600多個老區村、306萬人存在飲水安全和困難,全省還有200多萬戶農民居住在泥磚房和茅草房中。
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困人口眾多,已經成為廣東之痛,這個痛點越來越成為廣東經濟發展的軟肋和短板,制約著我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廣東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直高度重視區域協調發展和扶貧開發這兩塊“短板”。近年來,廣東通過採取“智力扶貧”、“對口扶貧”、“開發扶貧”和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使全省貧困人口持續減少,貧困人口的生活品質不斷提高,貧困地區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然而,扶貧開發依然是廣東最難啃的骨頭之一,廣東扶貧開發工作依然任重道遠。”據省扶貧辦主任林果先介紹,我省貧困人口中文盲率為48.5%,貧困農戶素質偏低,沒有技術技能;貧困地區大多分佈在生存環境惡劣的邊遠山區,基礎設施落後,公共服務欠缺,脫貧成本相當高;農村貧困面較廣,地域分佈分散,全省仍有3409個貧困村,佔行政村總數的16.2%,分佈在省內15個地市的83個縣(市、區)。
再難啃的骨頭也要啃。“對廣東來説,如果廣大山區和貧困地區不能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全省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的目標也就無法如期實現。”去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強調。
緊接著,一場“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攻堅戰在廣東正式打響!全省數千個機關、企事業單位被動員起來,對口幫扶3409個貧困村,實行定點清除貧困。一場轟轟烈烈、力度空前的幫扶運動開展起來。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通過開展“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攻堅戰,我省將用3年時間確保被幫扶的貧困戶基本實現穩定脫貧,被幫扶的貧困人口有80%以上達到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2500元以上,被扶持的貧困村基本改變落後面貌。
林果先介紹,經過近一年時間的動員、部署,全省“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出現了令人鼓舞的好形勢。目前,全省3409個貧困村,已有3263個幫扶單位派駐幫扶工作組到定點幫扶村開展工作,佔95.7%,駐村幹部達8533人。從實施情況看,幫扶單位幫扶投入大,實施項目效果好,許多貧困村的幹部群眾反響熱烈,脫貧的積極性高漲。
為進一步加快扶貧開發工作,省委、省政府近期還將對“規劃到戶、責任到人”進行再部署、再動員。此外,我省還將依法設立“扶貧濟困日”,在全社會樹立扶貧濟困責任意識,激勵先富幫後富,掀起全省社會參與扶貧的高潮。
|